人人都能创造——三个“后进生”成为科技发烧友的故事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 刘志伟
一般认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选拔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甚至比赛的苗子。但我的实践证明,后进生也能够成为科技积极分子,甚至取得好成绩。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事例。
事例一:现为某空军技术员的岑烔强,在我校读七年级时是个远近闻名的令班主任头疼的后进生,小学老师称他为“打架大王”。他上课时经常开小差,调皮捣蛋,无心向学。我在上科技课时发现他是个喜欢动手的“问题学生”后,课余找他谈话。一开始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寻找身上的优、缺点,如表扬他有一身好武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块搞科技的好材料,但无心学习将影响潜能发展、影响学习和前途。最后,我只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加入学校的科技协会。他欣然同意了。在科技协会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同类伙伴,看到以前不少成功或获奖的作品,发现动手搞小制作并不难,于是就尝试做了一个。当受到肯定后高兴地对我说:“原来发明那么容易,那么有奔头。”后来他就做第二个、第三个,渐渐地,他喜欢上了发明创造,经常对一些身边的东西进行改造,偶尔也在课堂“摆战场”,但后者现象慢慢地减少了,更多的是在课堂里学自己喜欢的知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小发明作品诞生了,其中“家居除湿器”获得了奖励和国家专利,“汽车超重检测器”获得广东省第五届少年儿童发明奖评比一等奖。
事例二:现为某企业技术骨干的关国豪,原在我校读七年级时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在班中均属于后进生行列,也是科技活动,改变了他的学习状况与未来的人生坐标。
在学校举行的各项科技活动和比赛中,关国豪感受了科技活动的魅力和作用,主动告诉我要发明一种防盗锁,以解决目前入屋盗窃猖獗的问题。当我了解了他的发明构想时,发现虽有创新点,但可实现(生产)技术不大。这时,我没有给他泼冷水,而是给他打气、出点子,与他一起探索锁头的结构与原理,探索发明的创新点和实现途径。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大胆实践,自己找资料学习,自己尝试设计和动手制作,后来上交作品后,我给予了表扬。受到鼓励的他继续改进作品,参加各级科技比赛,也受到了表扬和奖励,获得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奖一等奖。他成为校园科技之星后,我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在学校科技协会活动中,除了自己做好外,还要带几个“徒弟”,教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在网上寻找资料,在电视里学习相关科技知识,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还发现他除了学习时间有了新的安排,学习内容有了新的项目外,还变得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渐渐地,他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也是科技协会里的小师傅。他的各项表现不断进步,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在后来参加各级科技创新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连续多次获得学校授予的“科技之星”光荣称号。他成为身边同学学习的榜样,多次给同学们介绍科技创新的经验。他在高中和大学时,都是校园的科技发烧友。
事例三:现就读于九年(10)班的关超明同学,他能成为科技爱好者,得从科技课受到表扬开始说起。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各种表扬肯定没他的份,但一次科技课上受到的表扬,他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按科技课的上课规则要求,只要敢于举手发言,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看法,都是最优秀的,都能受到表扬甚至奖励。他在科技课上勇敢地举手了,发言内容虽然令大家发笑,但符合要求,于是受到了表扬和奖励。这个从没受到老师表扬的他,神气了,从此一有机会举手,他就举。在其他学科上课时没精打采的他,上科技课时却坐得端正、听得入迷,还经常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
科技课不但改变他的学习习惯,还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他课后一个又一个地做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小发明。就这样,他不断地做出与他人不同的设计或作品。后来我用《考试我不行,发明给你看》的标题,在学校科技报刊上登出他的事迹,他高兴得好几天都拿着报纸到处给人看。他现在生活得很开心,因为他常发明一些自制的东西给老师或同学们看,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至今,他已完成了几十种符合发明概念的小发明。
以上是三个“后进”生成为科技爱好者的事例,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三年,我校学生的发明作品超过千件,其中有近一百件获得了各级奖励, 53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相当部分是“后进生”发明的。在这里,值得深思的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发明创造不难理解,但“后进生”能成为科技爱好者,而且他们中的不少是学科教师心目中认为没出息或无心向学的,其原因何在呢?
我们可以从学生为何能进行发明创新来作一些初浅的探讨。对于每个人来说,发明创造可以说都是与生俱有的。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说话,并没有把所有的话都教给我们,但我们学会了,说明我们有创造力。有人认为,学习成绩落后就谈不上具有创造力。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创造力的大小不是成正比的关系。有的同学能在游戏中玩出新花样,在办事中想出新点子,甚至搞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来,也说明他具有创造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创造宣言中写道: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0世纪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创造力是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
那么,为何很多人一提起发明创造就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我的不少“后进生”就成为科技创造的“发烧友”呢?我想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是很多人不敢去发明创造,创造能力不断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幼稚的童心没有了,变得理智了,不好意思去“胡思乱想”,不敢去标新立异,创造能力成为一种创造潜力,而无法显示出来。而我的“后进生”能获得小发明、小论文的成果,他们的创造才能被显示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创造能力得到保护,创造才能得到发挥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创造的人呢?虽说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发明创造的先天素质,但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才有可能在发明创造方面有所成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我认为关键在于实行“赞赏教育”。赞赏教育就是要保护人与生俱有的发明创造本能,不要做扼杀创造行为的事情,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都要适时给予鼓励、表示赞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束赞许的目光,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我在科技课堂上实行“只要敢于举手发言,就认定是最优秀的行为,就称赞他具有最勇敢的手”,发言内容是正确的、有创见的固然是老师所希望看到的,但即使是错的、不符合标准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我在调动学生给予评价与补充后,同样会给予高分,其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敢于参与、敢于创造,打破目前课堂上普遍存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赞赏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自尊心及自信心,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我会创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创新品格。相反,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动辄给学生挑毛病,或者歧视、训斥甚至体罚,不但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思维和行动的火花往往在教师急风暴雨般的教育中毁于无形,中国的学生大都缺乏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是一个明证。陶行知先生早告诫过我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把善意的微笑送给学生,学生的创新品格才能得到发展。今天的“丑小鸭”也许就会成为明天的“金凤凰”!
由此可见,每人是创造之人是完全可能的,这关键在于老师的呵护与引导,以促使学生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