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待“意外”

善待“意外”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一声声怪异的“猫叫”声,使母亲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按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程序,接下来我会告诉学生“猫叫综合征”患者生长发育缓慢,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并讲述患这种病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从而完成染色体缺失导致结构变异的知识性教学。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从容地面对课堂中的意外,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善待“意外”

揭阳市华侨中学 孙洁丰

一、案例回放

在讲授“染色体变异”一节前,我搜集了相关的教学资源,下载的“猫叫综合征”视频是学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效资源。课上,我适时播放了“猫叫综合征”视频:一位慈祥的中年女医生从婴儿床上抱起一个胖嘟嘟的婴儿,孩子小腿蹬摇着,闭着双眼,眉头紧锁,一阵尖细单调的哭声在教室里响起来,听起来极像猫叫。正是这一声声怪异的“猫叫”声,使母亲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再看学生的反应:有的捂紧了耳朵,低着头不敢再看画面中的婴儿,有的在窃窃低语,有的无动于衷……当视频放完后,意外发生了,教室后面的一个男生居然大声喊道:“老师,再放一遍!太有趣,太刺激!”随即又引来了更多的笑声。

按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程序,接下来我会告诉学生“猫叫综合征”患者生长发育缓慢,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并讲述患这种病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从而完成染色体缺失导致结构变异的知识性教学。这种设计和安排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在教学结构上也是合理的,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然而,学生的笑声使我大吃一惊,心中涌起大浪。是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然后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讲下去,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这时,那些曾令人震惊的镜头,瞬间浮现在我眼前:2002年1月,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是否成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地杀害。情感的冷漠,生命意识的匮乏,人性的丧失,是导致刘海洋、马加爵这类恶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教育的严重滑坡!我们的教学不仅应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无情的“机器人”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而应该造就精神高尚、内心丰富、充满人性光辉的完整的人。此时,面对部分学生冷漠的笑声,不正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良机吗?想到这里,我心情轻松了许多。我决定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将单倍体育种部分放到下一节课讲解,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

接下来,我介绍了“猫叫综合征”患儿的遗传缺陷,指出患者很少能活到成年,然后带着庄重的表情对学生说:“刚才有的同学要求再放一遍视频,我就满足这部分同学的需要。”有的学生说:“不要放了,太恐怖了。”有的学生却说:“好!”有的学生又发出了和刚才一样的笑声。我接着说:“这次看视频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假如你是患者的亲属,你有何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类患儿?社会应该怎样对待有遗传缺陷的患者?造成这类遗传病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有办法医治好这类疾病吗?有办法避免这种不幸吗?”这一次,学生的表情明显地沉重起来。看完视频后,他们先是静静地思考,然后是热烈地讨论。接下来,学生都积极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孩子太可怜了!”“这个家庭太不幸了!”“应该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缺陷不是他自己的错。”“社会应该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有遗传缺陷的患者,他们与正常人一样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应该善待患者,尽一切努力治好他们的病。”“可惜这类病目前还没有办法治疗,这个孩子真是太可怜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用先进的生命科学技术造福人。”……

通过我的及时引导,与刚才相比,学生的表现已大相径庭,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效率之高出乎我的预料。

接着,为引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教学,我又播放了天才音乐指挥家舟舟指挥交响乐团演奏的片段。看着舟舟矮小的身材和典型的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特殊面庞,学生并没有发出原先那种异样的笑声,只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显出欣赏的表情。我告诉学生:“舟舟是一名21三体综合征患者,尽管已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但身材矮小,智力仅相当于幼儿的水平。面对如此不利的先天条件,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天才音乐指挥家。”听到这些,学生的脸上显现出了钦佩、惊奇和赞赏的表情。

显然,通过刚才的引导和讨论,“人性的种子”已经悄然埋在了学生的心中。接着,我“趁铁打热”地反问学生:“染色体异常的舟舟尚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身体健康的我们有没有信心搞好自己的学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

这节课带给我极大的震动:当“猫叫”再次响起后,我的学生已不再冷漠!面对课堂的意外,虽然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却有所感悟,也有了厚重的收获,这种收获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更深刻!

二、我的反思

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从容地面对课堂中的意外,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该案例的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于是,我“节外生枝”地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思考和讨论,以致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限定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形成一种程序式教学,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演练,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刻板化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丢失。这样的课,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眼里,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头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很明显,这跟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矛盾。新课程的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和多元性,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面对全体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出现“意外”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基本功,对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及时作出正确判断,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善待“意外”,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增添更多的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