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带火的箭”的启示
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实验小学 裴亚广
花了两个课时,《草船借箭》一课终于上完了。正要宣布下课时,学生李坤奇站了起来。
“老师,我能提个问题吗?”
“当然啦!你说吧!”
“老师,我认为曹操太傻了。我要是他,诸葛亮肯定借不了箭。”他刚说完,全班就轰动了。
“说说你的理由吧!”我也被他的问题所吸引了。
“我要是曹操,专放些带火的箭,诸葛亮不就完蛋了吗?”
大家一听,立时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大家都觉得蛮有道理的。
“老师,你能说说曹操为什么不放带火的箭吗?”李坤奇在向我“发飙”了。这一下,大家都在看着我,都在等着我回答。
说实在的,我还真是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尽管《草船借箭》这一课年年都在教!这一问,真把我给问个哑口无言了!但我却很快便回过神来。
“坤奇同学的问题提得真好!同学们,这节课的时间到了,下节课我们以‘曹操为什么不放带火的箭’为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对于我的提议,大家都热烈响应。
课后回到科室,我就这个问题请教同事李老师,她摇了摇头;问同事张老师,他满脸疑惑;问同事黄老师,她一脸惊奇。
十分钟很快过去了,我还没有半点头绪。但我得去教室了,因为大家在等着我呀!这回真是把我给难倒了!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上节课的问题展开讨论。十分钟后各小组长在班上汇报你们组的意见!”
讨论开始了。学生们围在一起,个个脸带笑容,人人各抒己见。说实在的,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还真从没见过这样热烈的场面!
十分钟后,大家回到座位上,组长的汇报正式开始——
“我们第一组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之所以不放带火的箭,是因为当时是在江上,加上雾很大,这样的环境不适宜放带火的箭呀!”(掌声)
“我们第二组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之所以不放带火的箭,是因为诸葛亮半夜来攻,当时军情紧急,没时间准备呀!”(掌声)
“我们第三组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之所以不放带火的箭,是因为曹操看不清对方的虚实,根本不知道诸葛亮用的是草船,慌乱之中,首要任务是要快退敌,其余的不作细想!”(掌声)
“我们第四组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之所以不放带火的箭,可能是因为当时制造带火的箭成本大,曹操自认自己兵强马壮的,没必要造带火的箭。平时都没研制开发,军中哪来这些玩意儿?放啥呀?”
掌声!全班大笑!
这些言论多精辟呀!怎么我就没想到呢?我真觉得自愧不如。
“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连老师也望尘莫及呀!”
听我这么一说,大家立马来个“V”字形的手势,不约而同地“耶”了一声,那是相当的兴奋呀!
课后,我看了许多资料,均没有查到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载,到网上查了一下,也尽是些不靠谱的说法,还不如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回答呢!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并引发我深刻的思考!我认为,它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
(1)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上面的案例中,“曹操为什么不放带火的箭”之所以让我哑口无言,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在此之前,我还自认为教过几年了,这些课文早已烂熟于心,还有什么好解读的地方呀!照着老一套的上课思路去上不就行了吗?到今天,我才发觉自己错了!文本的解读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全解读透了”这个概念的。常教常新,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教学对象,会生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只有深入地去解读,全面地剖析,想别人所想不到的问题,才有可能避免像我这次一样不幸地“栽”在学生的手中!
(2)教师要拓展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其实,学生们的脑海中有很多很多的问号,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不轻易或不敢表露而已!疑是思之始。只有学会质疑,学生才会学得更深入,也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我想,只要为师者想方设法给学生拓展质疑问难的空间,必定会生出诸如“曹操为什么不放带火的箭”甚至“诸葛亮这次借得的箭在什么时候还给曹操”这样的问题来!
(3)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高度尊重孩子,全面依靠孩子”是“生本教育”的思想精髓。教师创设环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上面案例中学生对“曹操为什么不放带火的箭”来探究与交流,就正好诠释了这一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才会乐学,才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收获,学生们才会立马来个“V”字形的手势,不约而同地“耶”一声!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为师者深入解读教材,做足准备,并在课堂上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定会熠熠生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