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试试——两场复习的启示
潮州市枫溪区枫溪小学 蔡灏淳
期末复习时间又到了。虽然即将升上六年级了,可我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有个普遍的毛病:生字词总是记不牢,错别字非常多。上学期的期末复习,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在生字词复习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在组织学生反复读、认、抄写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组织听写,亲力亲为地进行批改,一丝不苟地指导订正,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花了好多时间,可收效甚微,期末考试情况不理想。这学期的识字教学我下了许多工夫,平时单元测试的情况看起来还不错,本以为这次生字词可以不用怎么复习,可昨天一听写,问题又出现了,错别字又很多!怎么办?为了摆脱上学期复习时那耗时多而收效微的困境,我决定改变复习方式试试。
复习课上,我故意一本正经地问学生:“大家会抄写生字词吗?”学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接着说:“咱们开展一次抄写生字词比赛,好吗?”“抄写生字词比赛?”不少学生以为我在开玩笑,一些学生脸上还带着不屑的表情,显然是认为这项比赛太“小儿科”了。“是啊,抄写生字词比赛,大家把课本中的生字词抄写一遍,全对的有奖励,写错的字重抄五次,敢不敢试试?”我采用了激将法。“当然敢了,奖励什么?”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少学生变得积极起来。“大家希望奖励什么?”“红花!”有学生大声说,其他人没有异议。“好,那就奖励红花,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红花!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其他内容,生字词大家带回家里抄,时间不限,你可以慢慢地抄,反复地检查,还可以请家长或同学帮你检查,明天上交之前你随时都可以订正。”“那太容易了!”“我就是想给大家创造奖励红花的机会嘛,不过大家也别太大意,这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有点难度,我希望大家像创作作品一样认真地完成。咱们先说明一点:书写一定要工整,不能潦草,太潦草的字算错。”
第二天,学生们都把自己的“作品”带来了,我巡视了一圈,大都写得很工整,不少“作品”都有订正过的痕迹。我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主持,四个人一起对小组成员的抄写结果逐一进行检查,帮同学捉“虫子”——将错别字圈出来并指导写错的学生订正。学生们立即行动,小组四个人聚在一起,一丝不苟地检查起来,逐个词语过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格。我巡视了一会,找出几个出错率比较高的字和几个学生没有发现的错别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严查”这几个字。立刻,下面又传来一阵阵叹息声和欢呼声,一些原本已顺利通过检查的学生获奖的希望破灭了,而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为自己能捉到别人的“虫子”而欢呼雀跃。所有的小组都在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对每个同学的“作品”逐词逐字进行排查,每发现一个错别字就像挖到一颗地雷一样,兴奋不已,学生那股认真劲儿让我始料未及。一轮检查结束,我统计了一下,全对的学生人数还不到全班人数的30%。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换“作品”,进行第二轮的检查。这一轮检查结束后,全对的学生又少了几个,我要求学生将错别字订正后重写五次,并把全对的“作品”交上来。
拿着这些“作品”,想起刚才学生因为自己捉到“虫子”而欢呼雀跃的情景,我突然灵机一动。下课后,我找来了几个“小粗心”(平时写错别字相对比较多的学生),交给他们一项光荣而又特殊的任务——帮我审核那些全对的“作品”。他们都欣然接受了任务,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那认真的样子颇像破案专家在案发现场搜集线索。一番紧张的排查之后,全对的“作品”又少了好几份,我要求他们分别在自己找到的错别字旁边写上一个正确的,他们一一照办,写得特别漂亮。最后,我认真地“验收”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地表扬了他们,他们都很高兴。
第二天,我在班里公布了比赛的结果,表扬了全对的学生,也表扬了学生们在检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重点表扬了那几个在最后一轮检查中捉到“虫子”的“小粗心”。接着,我提出了我的想法——为了给学生们创造奖励的机会,决定再开展一次同桌互相听写生字词的活动,即由同桌分别根据对方抄写生字词时存在的问题,各自从课本里自主选择二十个生字词对同桌进行听写。被听写的学生如果能够全部写对就可获奖,同桌之间进行比赛,看谁掌握得更好。学生们都积极响应,经过15分钟的准备之后,他们都认真地投入到听写的活动中。他们有的找出同桌或自己曾经写错的,有的找出自己觉得难写的,还有的别出心裁地找一些看似容易、同学准备时容易掉以轻心的……千方百计地给同桌增加难度,听写的内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听写、评议、订正、检查……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部分不服输的学生还意犹未尽地和同桌相约课后继续比赛。整个过程,我除了偶尔帮个别有争议的学生“仲裁”之外,大多时候只是来回走动,“袖手旁观”,可听写的效果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
期末考试之后,我统计了学生生字词一项的得分情况,全对的占百分之八十多,我特地留意那几个帮我执行“特殊任务”的“小粗心”,竟有一半以上也加入了全对的行列……
复习,一直是困扰着许多老师的难题。上述案例中的两场复习,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转变一下复习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复习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在第一场复习中(即第一学期的复习),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己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事必躬亲、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而第二场复习,我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复习,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中去,以饱满的精神和投入的状态亲历整个复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游戏般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多轮次的复习,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时,他们才能真正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而只有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然而,在传统的复习中,我们往往怀疑学生的能力,以学生还小、缺乏系统复习能力或复习时间较紧、耗不起为理由,越俎代庖,一厢情愿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要坚定地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充分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力水平、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紧密地依靠学生,要在充分地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大胆地“放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学生暂时做不了的要尽量指导或帮助他们自己做。要充分发挥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主体作用,尽最大努力地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历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地善待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小心翼翼地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善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尤其要善待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或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
反思两场复习乃至整个学年的教学,如果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早点换一种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估计学生生字词记不牢的问题早就解决,后来的复习也就不必那么费劲了。无论是在复习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坚定地相信学生,紧密地依靠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各位老师,如果你在教学中存在类似我第一场复习的窘况,不妨也换一种方式试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