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图法》的修订
文献分类法是时代的产物,它编制时所处的科学技术水平及所依据的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体系、它面向的标引对象——文献的类型和特点、它适应的标引方式和检索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观念、新理论、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对科学的认识处在不断发展和调整之中,反映这种认识成果的文献生产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文献特点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又相应使人们的文献情报需求、文献标引方式、文献检索方式等有所变化或调整。分类法作为文献标引、文献组织、文献检索的工具,从体系结构、类目设置、使用方法等方面都必须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如阮冈纳赞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一样,文献分类法也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分类法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吸取养分、吐故纳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编制分类法标志一部分分类法的诞生,那么修订分类法则是维护分类法成长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因此,分类法的编制与修订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一、版本修订周期的确定
分类法版本修订周期过长,同科学技术发展相比滞后性增加,不能及时反映新的科学成就,不利于用户使用;修订周期过短,用户难以适应,同时也加重了用户改编文献和书目的负担,也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中图法》自1973年出版试用版,到1999年出第四版,正式版本的修订周期为8年:
1973年 试用版
1975年 第一版
1980年 第二版
1990年 第三版
1999年 第四版
通过《中图法》四个版本修订周期的分析,编委会认为把修订周期大体确定在8年左右,是基本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用户需求的。在8年的一个周期里,头1、2年主要是新版本的宣传、推广、学习、试用阶段,第3至5年是全面应用阶段(包括完成文献和书目的改编),第6至8年是下一版修订调查、准备、实施和出版阶段。用户经过5、6年的正式使用,已经对分类法相当熟悉并可以提出较系统的修订意见;而科学技术经过6至7年的发展,也大体可以勾勒出一个基本的变化轮廓,这些都为分类法的修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中图法》电子版、网络版的出版和用户的普及,修订周期可能有所缩短,主要是缩短了修订过程和出版的时间。
二、修订的准备
分类法的版本修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对前一版本的综合检验与评价,又是新版本的规则、设计和编制;既涉及大量复杂的技术性、事物性工作,又涉及广泛的学术性研究工作;既涉及编委会及其工作组、全国各文献情报机构,又涉及相关的专业学术机构。做好修订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分类法顺利修订的重要方面。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一)用户调查
包括标引用户和检索用户对上一版分类法使用中提出的各类意见和建设,标引方式、检索方式、情报需求特点、技术设备条件的变化对新版分类法的要求等。用户调查主要通过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意见征求会,了解用户的意见;对历年来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对历年来用户的咨询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等。将这些意见、建议按大类或类型整理、归并后,作为修订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类目标引频率调查
通过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专业文献数据库的调查,统计每一个类目用于图书、资料论文的标引频率,从而确定上一版本使用以来的文献保证数据。重点分析无文献保证和文献过于集中类目的编列所存在的问题。
(三)各个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调查
由于分类法修订的周期性,决定了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滞后性,就要提高修订中的预见性,使两个版本修订之间对高速发展和新兴的学科、事物、主题有较好的容纳力。学科发展动态与趋势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学科的专家调查、有关专业和研究机构的设置、有关文献的分析来进行。
(四)文献出版调查
调查一个时期内不同类别、不同类型文献出版的状况、变化、特点和趋势,为分类法的修订提供文献状况数据。
(五)国内外主要分类法调查
了解国内外主要分类法修订的特点、技术、主要类目的变化等,以便借鉴和吸收其他分类法修订的成功经验。
(六)综合分析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制订新版本修订的指导思想、原则、修订的重点和主要技术。
(七)确定修订工作的程序、修订分工和工作组织
三、修订的原则
(一)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即处理好分类法修订中动态和稳态的关系。稳态是文献工作各个环节和用户检索的需要,没有稳定性,分类法就失去了作为文献整序工具的意义;动态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以及文献变化、新的文献需求特点、新的标引方式和新的检索方式对分类法的要求,没有动态性,分类法就失去了生命力。
发展性主要是坚持与科学、知识同步发展的原则,使反映在分类法中的知识结构跟上新知识发展的步伐,发挥组织知识的作用。稳定性主要是保持分类法基本体系结构、标记制度、标引方法的稳定,从而保证文献情报机构文献组织、检索工具组织的稳定性,保证检索用户所熟悉的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为保护分类法的稳定性,每一版的修订只能确定个别大类为重点修订类目,多数类目只进行增补、小修与定期的版本修订结合起来,使两个版本之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发展与稳定是一对矛盾,处理二者之间的原则是: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保持总体的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为分类法不断注入活力,提高其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从而促使它在新状态下形成新的稳定。
(二)文献保证原则
分类法类目的设置要与文献出版、积累的状况相匹配,做到有类必有相关的文献,有文献就有能容纳它的类;某类文献种类多,类目就设置的详尽,反之类目就设置的简略;当某类失去必要的文献保证后,就应对有关的类目加以压缩、合并。
(三)用户保证原则
分类法的修订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的便利性。如果某类目已被多数用户使用并已分编大量文献,那么对该类的修订应特别慎重,尽量减少用户改编文献和书目的负担。某些类号虽原来编配的不甚理想,但其使用频率高,修订时一般也不予改动。对于用户在使用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如类目过粗,列类不当、类目涵义交叉或不清晰、分类规则不明确等,都应当在修订中加以解决。为了保证用户在换用新版本后有一个学习、试用、改编文献和书目的过程,对于上一版某类目并入他类或移动到他处的,该类号不立即启用而是停用一个版次,也是必要的措施。
四、修订的主要方面及方式
(一)补充新的主题,扩充类目体系
这是每一版修订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补充新主题,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①增加新的类目。利用原有的空号为新学科、新主题增设新的类目;当特定的位置类号不再使用时,通常使用各种扩号法增加号码容量,以容纳新的主题;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上一版的类号标记新类目。
②修订类名,扩大原类目的外延。
③将涵义相关的类目改为类组,容纳新的主题。
④通过类目注释,增加新的主题内容。
扩充类目体系有两个目的,一是全面系统地补充原来没有的新主题,适用于重点修订学科的增补或扩充;二是增加细分程度,使文献过于集中的类目得到寸步细分。当一组类目需要扩充细分时,通常采用增加仿总论性类目或仿“一般性问题”分的注释,或增设新的专类复分表;当个别类目需要扩充细分时,通常采用增加类目间仿照复分、增加仿通复分表复分的注释解决。
(二)删除陈旧或错误的类目,合并使用频率很低的类目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使一部分旧的理论、技术、工艺、设备逐步被淘汰,与这些旧理论、技术、工艺、设备相关的文献逐渐减少直到停止出版。反映这些过时文献的类目就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删除、合并。在分类法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没有文献保证的类目、编制错误的类目,也应予以删除。
(三)订正错误
包括类名的错误、类号的错误、隶属关系的错误、参照关系的错误、注释的错误,以及校对排版印刷中文字、字体、字号、类级、格式等方面的错误。
(四)分类款目的规范化
通过不断地修订,使类名的表述、类号的编配,注释内容的段落、次序、表达用语、标点、举例等更加规范化。但某些类列排列的不规范、配号的不规范如果加以修订将涉及较多文献的改编时,则不再进行规范化处理。
(五)不断完善注释系统
每一版分类法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之后,就能发现用户对某些类目(特别是上一版新修订的类目)的涵义、类目与类目之间的关系、使用方法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新版修订时应通过增加定义性注释、类目划分标准注释、内容划分注释、参照注释、示例注释等完善类目注释系统,使类目本身及类目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
(六)不断完善类目参照系统
一是根据类目之间的相关性,增加必要的参照注释;二是将原来的部分单向参照改为双向参照;三是对一些参照关系不准确的予以修订。
(七)增加或删除交替类目,修改交替方向
根据对类目之间关系的认识和专业文献情报单位的需求,适当增加或删除部分交替类目,对原来交替方向选择不够科学或不够实用的则予以修订。
(八)局部调整类目体系
对于经过使用或科学技术发展证明确实存在严重问题的局部类目体系,在经过认真论证后,也应予调整。类目体系的调整要特别慎重,对于问题不是很严重的,一般应通过完善性修订来解决。
(九)修订复分表
不管是通用复分表还是专类复分表,由于其使用范围不是涉及全表就是涉及某个局部,复分表的修订将涉及大量文献的改编问题。因此复分表的修订一般仅局限于扩大类目外延、增加新类目、增加细分层次、增加注释、增加复分表种类等方面,尽量保持某个复分子目号所表达的主题基本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