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网络的组织

图书馆网络的组织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络,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系统图书馆网络,是统一的图书馆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任务大体相同,馆藏文献相近,便于协调。地区图书馆网络,包括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也是组织统一的图书馆网络的牵头者。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如果作为国家级图书馆网络中心,应配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做好工作。科学专业图书馆是直接为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图书馆。

第二节 图书馆网络的组织

一、建立图书馆网络的意义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结构基本上属于纵向结构。这种结构,表现为国家各级行政机构与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国家通过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控制经费和必要的监督手段来实现对图书馆的领导,保证图书馆事业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但是,只有这种纵向的联系,而无横向的联系,是不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所谓横向联系,是指各系统、各地区的图书馆之间必须打破条条的分割和块块的束缚,按照业务工作的客观规律和需要互相联合起来,建立业务上和组织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图书馆网络。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络,能够加强各系统和各地区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这种横向联系,可以互助、互利、互相促进,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图书馆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传递知识、传递文献的功能。

建立一个统一的图书馆网络,是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文献量的激剧增加。这样大量的文献,无论哪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也无能力全部收藏,无法全部加工与利用,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图书馆网络。有了这样的网络,就会使每个图书馆的发展与整个图书馆都把自己的馆藏文献看作是图书馆网络的统一馆藏文献的一部分,是整个网络的共同财富。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具体图书馆收藏文献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的盲目性,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文献资源的现象。

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络,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网络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图书馆现代化必须要大量采用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其他现代技术设备,它需要更多的图书馆联合起来,集中人力、财力,共同利用或互相利用现代化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等设备的作用,网络化就是以最节约的、高效益的方式进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办法和最佳途径。现代化又能促进图书馆网络化向纵深发展,现代化也必然要求组织上的网络化与之相适应。

二、图书馆网络的组织

组织图书馆网络,就是要把分散在各地区、各系统的各级各类图书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打破分散单干、各自为政的局面。每一个成员馆,既是网络的组成部分,又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以便它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创性,更好地履行网络所赋予的职责。这样,有集中又有分散,有协调又有分工,有统一的计划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图书馆网络的基本特点。

图书馆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必须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列宁说过,“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书籍,着手建立有组织的图书馆网来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应当建立一个有计划的统一的组织,而不是建立许多平等的组织”。(《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301页)我国党和政府也颁发过一系列有关文件和指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图书馆网络的理论依据。

我们必须根据图书馆网络的基本特点、列宁的论述和我国党与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按照一定的原则,逐步建设和完善为科学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图书馆网络。

(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图书馆网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实际出发,努力克服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系统与系统、馆与馆之间各行其是、自成体系等弊病,有计划的、集中的管理图书馆网络。

(二)组织图书馆网络应实行地区与系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情况,我国图书馆网络有国家图书馆网络、系统图书馆网络(即“条条”)、地区图书馆网络(即“块块”)等。系统图书馆网络,是统一的图书馆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任务大体相同,馆藏文献相近,便于协调。地区图书馆网络,包括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条条”和“块块”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交叉组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强调建立以“块块”为主的地区图书馆网络非常重要,可以进一步丰富地区文献,就地就近服务,活动方便,收效更为直接。

(三)突出重点,平衡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图书馆网络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平衡发展。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可选择北京、上海和重庆作为国家级图书馆网络中心重点建设。其次,要着重抓好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是全国统一的图书馆网络的重要基础,这一级图书馆网络建设好了,有助于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图书馆网络。第三,积极扶持西部地区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以达到平衡发展。

(四)充分发挥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和骨干作用

在我国各类图书馆中,这三类图书馆被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它们一般馆藏文献丰富、数量多、质量高、工作基础好、专业力量强、设备先进,在全国统一的图书馆网络中,它们应起核心和骨干作用。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也是组织统一的图书馆网络的牵头者。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如果作为国家级图书馆网络中心,应配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做好工作。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是各省、市、自治区的藏书、目录、馆际互借、业务交流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联络上下的重要枢纽,要和本地区其他图书馆联结成一个网面。应当重点建设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以及其他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使其真正发挥国家和地区图书馆事业中心的作用。要有计划地发展县级馆,逐步做到县县有馆、区区有馆,加强对他们的业务辅导,保证它们的基本工作条件,这是图书馆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科学专业图书馆是直接为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图书馆。它们领导分散,所属系统很多,数量大,资源丰富,如果能按系统组织起来,并进行密切协作,就会成为统一的图书馆网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重点建设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地质部全国图书馆以及其他全国性的专业图书馆,使它们在各自的系统中真正发挥中心图书馆的作用。

高等院校图书馆历史悠久,文献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是图书馆网络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应当重点建设重点大学图书馆,使它们在图书馆网络建设中起典型和示范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系统图书馆之外,还有其他为数众多的各种类型图书馆,它们都是统一的图书馆网络中不可缺少的节点。只有把大、中、小型图书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大型图书馆的核心和骨干作用,使中小型馆普遍受益,逐步使图书馆网络完善起来。

(五)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图书馆网络建设速度

我国图书馆网络建设速度的快慢,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集中统一的领导。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把不同系统的各种类型图书馆组织起来。否则,分散的、单干的图书馆是不能实现图书馆组织网络化的。只有把国家办馆与群众办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加快我国图书馆的建设。1987年11月,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联合签发《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强调指出,成立该委员会的目的在于做好图书情报协调工作,以克服图书情报界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带来的弊端。这是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促进全国文献资源的采集、开发、利用和图书情报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纪要》中提出的改革措施未能在全国得到真正落实,但也不失是一次很好的努力和尝试。

三、图书馆网络的职能

①文献收藏的协调和协作。统筹和规划网络范围内各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协调文献采购,确定各馆收藏重点,避免在各馆之间出现的不合理重复和缺漏现象,使各馆逐步形成馆藏特色,建立区域性文献资源及收藏的完整体系,提高文献保障率。

②编目协作。编目协作是图书馆网络的职能,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传统的图书馆网络的编目协作主要有编制联合目录、统一编目。编制联合目录,是在全国、地区或系统内,围绕馆藏或某一主题进行,把馆藏变为“网藏”“国藏”的重要手段。统一编目,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如全国、地区、系统等内),对新入藏文献集中进行分类和著录,编制目录,有利于统一著录和分类,实现编目标准化和规格化,可以节约大量的分编人力。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编目,主要有联机编目和书目数据库建设(包括集中采购新书刊书目数据库和回溯性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它可以克服手工编目的局限,减少各馆编目工作量,节约了经费,也为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网上查询、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③组织文献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网络追求的目标。馆际互借工作是图书馆网络经常开展的活动。馆际互借,在我国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图书馆代表读者向另一馆借阅有关文献;二是在一个地区的同一系统内或一定数量的图书馆,由图书馆之间代表签定协议,发放通用借书证,由读者直接进行馆际互借。通过馆际互借能更广泛地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减轻各馆文献采购、库存和管理上的压力。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源共享就更为普遍,读者可以直接进行查询、互借、预约、复制、下载等,扩大了互借范围,提高了互借率。

④组织建立计算机文献信息检索网络,研制和开发图书馆计算机管理应用软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

⑤建立地区性的储存图书馆。

⑥组织全国或本地区图书馆学术交流和本地区在职专业人员培训。

⑦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促进图书馆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