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图书馆的统计工作
一、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作用
图书馆统计工作,就是用数字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图书馆实行计量化管理。它是图书馆的重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之一。
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认识图书馆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统计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统计是从事物的数量方面来反映、说明和认识事物;它是用数字来说话的,没有数字,就不是统计。人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去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从而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图书馆统计工作也是通过大量的图书馆活动中的统计数字及其统计分析,去认识图书馆活动的规律性的。例如,对图书馆藏书增长的规律,对读者的阅读规律等等都要建立在精确的图书馆统计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包括工作量的规定,采购、流通等部门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藏书复本的确定、读者人数、借阅量的情况等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统计所提供的数据。而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本身,又是图书馆统计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图书馆业务工作,也就没有图书馆统计工作;反过来,离开了图书馆统计工作,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量及其分析也就失去了依据。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的作用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统计服务,一方面是统计监督。统计服务指的是图书馆统计工作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都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去做,没有孤立的图书馆统计工作。统计监督指的是图书馆统计工作要及时地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图书馆这架“机器”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图书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因此,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就离不开图书馆统计工作。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普赖斯指数等都与图书馆统计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本指标
图书馆统计工作必须对图书馆工作的动态及成果(如藏书情况、读者情况和图书流通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也就是说,图书馆藏书、读者以及流通的数量、质量、增长速度,以及工作过程是否均衡都必须在图书馆统计工作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指标体系中包括着以下三种最基本的指标:
藏书量指标。包括图书、文献、资料的数量、品种、质量、价格指标等。一个完善的藏书统计必须反映出文献的入藏数量、入藏时间、价格、文种、来源和入藏文献按内容的分类数量等。
读者量指标。包括当地的、外地的读者数量及其构成。一个完善的读者统计必须反映出读者的构成及其数量、读者数量的动态、读者与藏书的比例关系等。
借阅量指标。包括文献借阅的分类数量及其与读者数量的比例关系等。一个完整的借阅统计必须反映出借阅文献动向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三、图书馆统计分析及其方法
(一)图书馆统计分析的内容
图书馆统计分析就是对统计数字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从而掌握图书馆各种统计比率。这些比率,最基本的有六种,即藏书利用率、文献流通率、读者到馆率、读者阅读率、文献拒借率和藏书保障率。它们反映了图书馆工作的实际状况和业务水平。在图书馆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这些比率的数据,从中研究提高或降低这些比率的措施,以便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二)六种比率及其计算方法
1.藏书利用率
指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全部馆藏总数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总数除以馆藏总数。公式为:
2.文献流通率
指用于公开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的藏书被读者借阅的数量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是:某库、某室在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总册数除以该库、该室的藏书总数。公式为:
3.读者到馆率
指平均一个读者全年到馆的次数。其计算方法是:用全年到馆的读者人次除以读者的实际人数。公式为:
4.读者阅读率
指平均每个读者所借的书刊资料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书刊资料借阅册次除以实际借阅的读者人数。公式为:
5.文献拒借率
指读者在图书馆未借到文献数量占读者所要借的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是:将一定时间内读者未借到的文献总数除以读者所要借的文献总数。公式为:
6.藏书保障率
指以藏书为轴的图书馆藏书量对居民需要保障程度的指标。这种指标,主要是说明藏书量与居民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及藏书量与读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藏书量越大,对居民需要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用藏书总册数除以学龄以上的的居民总人数。公式为:
另一种计算方法是:用藏书总册数除以读者人数。公式为:
(三)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统计分析要求通过因果性的途径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引起数量变化的条件和原因,掌握数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类统计分析法
指经过统计,在获取大量资料和数据以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进行分类,再对各类进行分析、比较,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对比统计分析法
它是分类统计法的一种变通方式。它将两个相联系的标准数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掌握图书馆中不同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情况,以便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
3.动态分析法
主要是研究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趋势。它是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一种统计方法。
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三步:
①确定分析的目的,弄清楚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②审查统计资料。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大量统计资料基础之上的。没有大量的、典型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是不可能的。
③形成分析结果,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四、图书馆统计工作的问题和困难
凡潜心研究过或从事过图书馆管理的人都知道,各种统计指标的实际运用困难重重,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工作量大,达不到精确性的要求。例如乱架率,被定义为某一书库中乱架图书占该库藏书总量的百分比。为了获得这一统计数据,往往要花大量时间查明该库乱架图书的数量,工作量十分浩大。
统计周期长,无法及时反映图书工作的动态情况,对管理决策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机制。如拒借率,在实际流通工作中,我们记录的常常是借阅图书的册次,而很少记录读者未借到的册次,尤其是在开架的情况下,更是一个不明数据。
某些指标只是表征概念性意义,而无法直接统计。如查全率等,这种指标如不进行转义处理,是无法直接操作的。
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神仙数字”“估计报表”等俯首皆是。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并戏称为“一个人干活,两个人统计,三个人评估”。特别是与本单位、部门或个人利益相关时,造假之风更盛,这已成为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主要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