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笔记的做法与整理利用

读书笔记的做法与整理利用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运用,都证明了阅读时做笔记要比不做笔记效果好得多。通过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将零散的资料进行分类,做到有条有理地记忆,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希特勒大怒,命令他的特务头子亲自审理此案。做读书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读书笔记成了创造的激发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就是用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

第四节 读书笔记的做法与整理利用

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这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的阅读习惯,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读书经验。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可使学生分清书刊的优点和缺点,养成一种批评的态度,从而对书中内容能够批判地吸收;教会学生做索引和文摘等读书笔记的方法,对学生也是一种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鼓励学生养成作笔记的习惯,图书馆可在各班推荐优秀阅读笔记的基础上,举办阅读笔记展览,交流经验,以资观摩。

一、认识读书笔记的作用

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运用,都证明了阅读时做笔记要比不做笔记效果好得多。有的人虽然书读得不少,可是收获不大;有的人书读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他们读书的时候不爱动笔有关系。那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呢?

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有如下好处:

(一)经常做读书笔记可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一遍不如手抄一遍。自以为记忆力强而不动手做笔记,这是不对的。据说历史上有过“过目不忘”的人,那毕竟带有传奇色彩。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有创造发明的科学家、著述家或有建树的社会活动家把他们的活动建筑在对记忆的依赖上。不管他们的记忆力如何超群出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都异常勤奋地做笔记。马克思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但他并不单凭记忆办事,而是勤作笔记。他说:“从所有我读过的图书中作出提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例如,我读列辛的《老孔僧》,索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曼的《艺术史》,鲁登的《德国史》等等都是这样做的,同时我还附带写下我的感想。”

勤作笔记,就是将读、想、写结合起来,脑、手并用,自然比只读不写印象要深刻得多。比如,做摘要,就比单纯的读书多了一遍挑选和抄录;写读书心得,更是将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了一番加工和整理,都加强了记忆的牢固程度。通过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将零散的资料进行分类,做到有条有理地记忆,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二)做读书笔记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做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摘、抄、辑、录”之类的纯技能性工作,首先就有一个择取、筛选的问题。这“择取”和“筛选”要经过思考和判断,必须在认真阅读之后,必须以对书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为前提。但通过做笔记,又能促进对书的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写一本书的提要,必须在掌握了全书的主要内容之后,但写提要又能帮助加深对全书的理解。老舍说:“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总之,通过做笔记,能使零乱的内容得到整理,能使模糊的部分变得清晰,能使粗浅的看法逐渐深刻。做笔记是加强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情报摄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把希特勒的军队部署包括一百多名军官姓名,全部披露了。希特勒大怒,命令他的特务头子亲自审理此案。该作家被骗到柏林,纳粹问他怎样得到情报时,出人意料,竟“都是来自德国的报纸……”。原来,雅各布一直细心阅读德国的报刊,对其中军事方面的材料点点滴滴都记下来。甚至连某位将军的婚礼也不放过。他把这些众多的材料分类编排,经过分析、比较、推断,结果就构成了一幅德国军队组织状况的完整材料。可见,做笔记有助于我们获取情报,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所用。

(四)读书笔记是积累资料的有效方法

积累资料是学习、工作和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荀子在《劝学》中也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们都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人的头脑要记的东西太多,即使是记忆力很强的人,也会有一定的限度,到时候还会遗忘。做读书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旦需要有关资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储存库”中去寻找。所以,做学问的人,几乎都要利用笔记来积累资料、帮助记忆,像苏东坡所主张的那样“厚积而薄发”。名家们之所以能成功,其秘诀之一就在于他们辛勤劳动,日积月累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们的独到之处,也无不建筑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人成果与客观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概括和总结创造的结果。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在大英博物院的图书馆阅读过1 500多种书,并一一作了读书摘要。仅在两年之内,他就写了23个笔记本。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纸片就有5 000张。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一生创作了100余部科学幻想小说,逝世后人们发现,他竟写了25 000多本笔记。如果没有这许多积储着丰富材料的笔记本,凡尔纳要创作上百本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佳作是不可能的。

(五)做读书笔记能激发创造性阅读

做读书笔记还能够加强联想和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做笔记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会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过程中触发灵感,冒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些新见解、新构思、新发明。读书笔记成了创造的激发器。

当然,记笔记、做卡片还要强调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见什么就记什么。作为中学生,积累资料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来做笔记,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某些方面的学习专长,来搜集资料,积累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专长,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根据古人和今人用过的写作方法,从内容来说,无非是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是为了吸收,后者多是为了思考。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记在书上,一种是记在本子上,一种是记在活页纸或卡片上。前两种比较系统,复习起来可以联系全书,后一种比较灵活,可按问题重新组合,便于检索,或根据需要再次分类研究。在阅读时应选用哪一种方法作笔记最好,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个人的习惯、能力来决定。

下面介绍经常被采用的几种笔记形式,可指导学生按阅读的步骤选择使用。

(一)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例如用绿色的直线表示重点,用蓝色的波纹表示疑难,用紫色的双圈标在句末表示赞赏,用红色的问号标在正文左右的空白处表示内容有错误等。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再仔细研究。马克思读书时,常在书上做满记号。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介绍说:“画横线的方法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的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由此可见在书中作标记的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书刊要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如果书刊是图书馆或朋友的藏书,切忌使用这种形式。常见有人在借来的书上面乱写乱画,这种举动的用意可能是借此炫耀学识,但在别人看来,这些圈圈点点刻画出一个卑琐的灵魂,令人恶心。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是不该去做这种蠢事的。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以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也不能一天一变,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例一: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排比句)

例二: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景物描写)

(二)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尾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白边加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警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繁”。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回味的价值,其他读者亦以一睹为快。古人就很珍爱这类批语笔记,像李贽的《史纲评要》,金圣叹、毛宗岗评的《水浒》和《三国演义》,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流传甚广。

批注时应该作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但批语也不应过长,啰哩啰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和符号笔记一样,这种形式也是当书刊是属于自己的才适用。

例一:

主题: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的描绘,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写法:围绕中心描述各种景物。

体裁:抒情散文(眉批)

一幅春的图画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曲春的赞歌朱自清  民主战士(1898—1948)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旁注)盼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旁注)以下描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旁注)春草图。
小草的动态、质地、色泽、长势。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峰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旁注)春花图。
树上、花下、遍地:春光明媚,令人沉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旁注)春风图。
嗅觉写出春风的沉醉,视觉、听觉刻画春风的和谐。

特色:诗情画意和谐结合,抒情写景水乳交融;

   结构严密,层次井然。

   语言朴实、清新,生动形象,口语化。

例二: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旁注)迂腐  炫耀

例三:

(总结)

我说这三个例子是说明:毛主席也是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出身的一个孩子,他也曾经迷信过,他也曾经读过古书,他也曾经研究问题开始注重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没有注重。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从迷信中觉悟出来,否定旧的;他之所以伟大,更在于他敢于承认旧的过去。

(旁注)四个“也”突出作为普通人的特点。

(旁注)说明伟大的原因。

(周恩来:《学习毛泽东》)

(三)摘抄式笔记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检查。

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或活页纸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检查;整本书或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门类分别抄写。

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贴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采用摘抄式笔记须注意:

①要摘抄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

②抄录后要经过核对,注意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

③摘抄前后或中间有所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号,要加括号注明“(省略号为原文已有)”,以便区别。

④抄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写作征引,所以,一定要在抄录(或剪贴)后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书名或刊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时可查考原文。

⑤使用卡片摘抄资料,一张卡片只能记一条材料,不能因为怕浪费纸张而在一张卡片上记几条材料。否则,不便于分类,也不便于检索。

⑥如果能在抄录后,随时写一点体会、感想,可以加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例一:(抄录名言)

编号:532

类别:名人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习惯

例二:(摘抄优美的语句)

编号:227

类别:作文·写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婷婷玉立的荷花。红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描写夏日荷塘景色。摘自《荷叶咏》)

——见《散文选读——少年课外阅读辅导》第119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

(四)索引式笔记

即将所读书、文中的重要资料,按问题性质记明出处、作者、页数等在卡片上。索引是检索资料的一种工具,严格说来,它同勾画一样,还不是真正的读书笔记。在什么情况下要做索引笔记呢?第一种情况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急于从很多书中找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过以后来不及摘抄;第二种情况是整本书中有关某个问题的论述材料很多,简单抄摘不解决问题,详细抄下来又太耽误时间;第三种情况是自己有这本书,只需要按问题编出索引,随时查阅就很方便,不需要再专门摘抄;第四种情况是有时做的专题笔记很多,使用时查阅起来仍有困难,也还需要做一个笔记材料索引。怎样做笔记材料索引,我们还将在后面“读书笔记的整理与利用”中谈到。

索引的特点就是只记一个意思(或文题)和出处,非常简明。除了方便查阅外,有时单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索引浏览一下,也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你概要地掌握全部观点和材料。

例一:

img9

例二:(笔记材料索引卡)

img10

(五)提纲式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采用不同种类的提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内容。所以做提纲式笔记既概括了读物内容,锻炼了概括能力,又使我们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条理性,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复习时便可凭借这些提纲延展开去,产生丰富联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遗漏掉。不少同学就是通过提纲的办法,把书“读薄”的。

提纲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段落提纲、情节提纲、描写提纲、说明提纲、人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和论证提纲等多种。但使用最多的是段落提纲。

例如: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1—8小节),可编写提纲如下:

1.(1—2)夏秋季百草园的景色及情趣。

2.(3—6)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

3.(7—8)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

(六)提要式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写法,常常在读长篇、中篇的各种书籍时使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这种笔记要求首先要把原文读通、读懂,抓住重点,然后再把基本内容概括出来,力求文字简明扼要,目的是使自己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回忆起书的基本内容。如果是故事或小说等记人叙事的文体,就应该抓住它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用很经济的文字予以概括;如果是论说文体,可按论证的结构将论点、论据记下来,主要观点力求不遗漏,对阐述、论证部分可以从略。刚开始学写整一本书的提要,可以参考书前(或书后)的内容提要,也可以作提纲笔记,先练习编写文章的段落提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时间一久便熟能生巧了。这对提高综合、归纳能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例如: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提要: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作的长篇小说。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剧本、杂剧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交待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后,转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安达西天。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人公,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捣乱封建秩序,不畏强暴,战胜困难,同一切灾害和邪恶作坚决斗争的精神。

(七)读书心得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经过认真的思索,参考有关的资料,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总会有一些见解、体会和心得,把这些体会或心得写下来,形成完整独立的一篇文章,就是读书心得,也叫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与批判。总之,读书心得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与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相比,它是读书笔记中要求更高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好读书心得,是理解原文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写好读书心得,需要了解其写作规律,注意其写作方法。

1.写读书心得要认真阅读原文

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各种精读方法在前面已作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写读书心得要介绍读物的概况

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思想中心,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这可以说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

3.写读书心得必须观点鲜明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

4.写读书心得要重点突出

读书心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5.写读书心得要有真情实感

俗话说,情真才词切。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不但可以使读者看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情况,而且还可以使读者跟着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去寻味原作的感情所在。矫揉造作,言不由衷,甚至无病呻吟,非但不能讨好,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6.写读书心得必须联系实际

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但是,如何“发”,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实际。这一点是读书心得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读书心得既不像某些文艺作品那样,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可以专谈某项业务知识。联系实际,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说大话,不说空话。联系实际,要努力发挥联想,不要拘泥于原文,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

7.写读书心得要以议论为主

读书心得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应采取议论为主的方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来表达中心思想。“叙”,就是引述读过的文章中体会最深、教育最大的那个章节、那一段或一句话、那一个人物。“议”,就是在“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是“叙”的深化。必须强调的是,读书心得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间或援引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于写体会,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援引原文有这么几种情况:或者因为感想由它而来;或者感情需要借它而发;或者作为叙述的对象;或者作为议论的根据。总之,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就不要过多地援引原文。“议”为主,“叙”为宾,“叙”是为“议”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也常常辅以抒情,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做到叙述简洁,议论精当,抒情真挚。

常写读书心得,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写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

(八)读书札记

就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故也称读书随笔、随感。与读书心得比较,读书心得侧重“得”,读书札记侧重“评”。读书札记不同于一般读书摘要,它能反映作者的鲜明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用于札记中;也不像批语笔记那样,只在书上批几个字和一两句话。

读书札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字数上来看,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成为一篇文章,也可独立一小段。从形式上看,札记没有固定格式,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也可以考证、注释名篇佳句。这种笔记带有更多的创造性,积累多了,就能形成有价值的著作。对一般同学来说,最好在标上日期和页码的笔记本上做读书札记。对于细心的同学来说,用活页纸做读书札记更方便些,当然也要标上日期和页码。

写札记需要注意:

①要对读物的内容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敢于超越书本上的观点。

②善于抓住自己的思想火花、设想、灵感,即使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断的想法,也要随时地记录下来,以便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

例如:

1995年11月30日

今天从一本谈人才成长的书里读到了庄子的两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的前一句话,是指出了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这一客观现实,无疑是对的。问题是对于生命与知识的这种现象该怎么对待。我认为他的后一句话则是不对,它不是鼓励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努力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面前怯步、气馁,发出了“殆矣”这样消极的喟叹。

这本书的作者引了这两句话,而只说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该讲究方法,努力学习;而对庄子的无所作为的观点没有同时指出来,给予适当的批评,这是不合适的。

三、读书笔记的整理与利用

做读书笔记,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就要学会编辑整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当需要某一方面的资料时,就能很快地知道可从哪些卡片或哪几个本子的哪几页上查找;同时,又使零散的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复习记忆。

(一)卡片的分类编排

前面介绍的摘录卡、索引卡(题录卡)、提要卡等各种式样的卡片,均应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标明类目,如“作文·写景”、“作文·状物”等。这样,卡片就可以及时进行分类归纳,编上号,排列好,便于查找和增添新的卡片。分类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或参考上海图书馆编印的《全国报刊索引》,根据自己课内外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和资料卡片的多少,事先拟定一个类纲目,接着就像图书分类一样,先将资料卡片分成若干大类,再将大类分出若干小类,逐步地细致、具体,这样便会自然形成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的资料系统了。开始可以分得简单一点,粗糙一些,随着卡片的丰富、学习的需要,可以逐步细致下去,以便于查阅,便于利用。

如果是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卡片进行分类,可以参考图书馆相应的索引、辞典等工具书的分类方法。例如,为艺术类的卡片进行分类,不妨参考《辞海·艺术分册》前面的“分类词目表”。

总之,卡片的分类,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出发,既要科学,又要实用。对常用资料,过一二年后,还可根据资料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个人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分类。有的还需要进行淘汰。

卡片应当放在卷宗、袋子、卡片盒或卡片柜内,以防止散乱。各类目的卡片,可仿效图书馆目录用指引卡(导卡)隔开。有的卡片的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目,则可以在主卡以外,另写互见卡。例如,《生物与环境趣谈》(少年应知应会丛书之二)涉及生物与环境两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先为这本书写一张提要卡片,作为主卡,放在“生物”这一类目内。另外写一张互见卡片放在“环境科学”类内,在卡片上抄录篇名,不必写提要,只要注明“见‘生物’类”就可以了。

(二)笔记本的整理

笔记本的整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为笔记本中的资料编制分类目录,另一种是为笔记本的资料编制关键词索引。至于用活页簿来积累资料,性质近乎卡片,便于分类保存,这里就不介绍了。

1.编制分类目录

如果一个厚本子记满了各种资料,为了日后查找的方便,可以为本子中的所有资料编一个分类目录,注明页码,贴在本子的前面。如果事先在本子的前面留下空白页,用来眷录分类目录,那当然更理想。可以这样编制分类目录:

例如:

《读书笔记号本2》:

img11

2.编制关键词索引

所谓关键词,就是从文献的标题或正文中选取的,对于揭示文献内容具有实质意义,并且有检索意义的词语。人名、书刊名、篇名、地名、机构名、事件名、概念术语等,都可以作为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亦可采用其他排检法),注明出处,便是关键词索引。

例如,笔记本中摘录了这样一则资料:

《红楼梦》诗词评注

丁广惠撰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5

本书具体地分析了《红楼梦》诗词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深入地探讨这部古典杰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意义。

以上这则资料,至少可以抽取两个关键词:“《红楼梦》”和“诗词”,按其首字的汉语拼音分别排列在hong和shi两处,注明页码(如下面的例一)。或者制作索引卡片(如下面的例二),参照图书馆的书名目录进行排列。这样,不论从篇名的角度,或从题材(诗词)的角度都可以从卡片查到这则资料。

例一:关键词索引

H

img12

S

img13

例二:(关键词索引卡)

img14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年鉴》所附的索引,就是关键词索引。我们不妨仿效其法,为自己记满资料的本子编索引。可以一个本子编,也可以为几个本子编综合的关键词索引,最好是如例二一样编制索引卡。

(三)笔记要经常翻阅使用

笔记不能只记不看,而应当经常翻阅,经常分析,温故知新,有所前进。因为积累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我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隔几年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他所读过的书上打着记号的地方,以巩固记忆和帮助研究新的问题。列宁也很重视读书笔记,把必需的材料记入笔记本,并在笔记本上不断加添新的笔记。他做笔记不是为了存档,而是为了重新阅读,在重新阅读时,分析各种材料、观点的相互联系,并思考新的问题。革命导师之所以有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和他们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他的《知识的生产技术》一书中谈到卡片及其使用法时说:将记载经验和知识的卡片,分类储存起来并不是目的,而应达到灵活运用。运用卡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变换组合,将知识与知识作种种不同的组合,或改变原来的顺序,重新加以排列。这样做,在似乎毫无关系的卡片与卡片之间,会发现某种想象不到的关系。将原来的材料,通过组合带来新的发现,把这种新发现,再制作成卡片,这就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工作。所以卡片与其说它是“储蓄的装置”,不如说它是“创造的装置”……重要的是要反复翻阅,并且要经常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即使是几万张卡片也不会死藏。

在系统读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又不断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于创造性的劳动,这才能真正发挥资料的作用。有水平的学者,往往就是在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分析、综合运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的。例如,语言学家张寿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从报刊和杂志上读到的有关狼孩的十几条资料分别摘录到卡片上。下面是其中的三张:

狼 孩           类目:语言学理论

最有名的事件发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小城米德纳波尔(1920年)。一个牧师打死了母狼,在洞穴深处,找到了两只小狼和两个裸体的小女孩。一个大约七八岁,另一个大约两岁。两个狼孩送到孤儿院。一个叫卡玛拉,一个名阿玛拉。阿玛拉两年后死了。卡玛拉活到1929年……1922年她才学会直立。1926年才学会独立走路,在她一生中,她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四年中只学会六个词。

《知识就是力量》1957年第5期第7页,  

何雷译自捷克《青年科学与技术》1956年4月号  

狼孩续闻          类目:语言学理论

关于狼孩,大家并不陌生。1954年1月17日,在印度拉克劳市火车站上发现的那一个名叫拉穆的狼孩,发现时他是用四肢爬行的。现在,他虽然还未能清晰地发出人类的语音,但已经能够通过号叫或一些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的意愿。

《科学画报》1963年4月第157页

《漫话狼孩》(黄天祥)   类目:语言学理论

这个世界上唯一活着的狼孩命名为“巴斯卡尔”(按:1972年夏天被发现的),现在已经锻炼得能够用双腿走路。人们期望这个已经十岁的狼孩能够恢复说话和记忆,来讲述他的狼孩生活,但是这期望是渺茫的。

《北京日报》1979年10月10日

通过对这些资料集中进行分析,他发现:所有的狼孩在回到人类社会中以后,都没有真正学会语言。由此他得出结论:语言是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幼儿时期。语言学家从这十几条看起来好像与语言学没有关系的资料中获得了重大的发现。如果平时读书不做笔记,不分析归纳,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