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图书馆实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一、什么是图书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图书馆的自动化从最初的对图书馆业务管理实行自动化到图书馆各个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和网络化管理,并建立大规模以个体文献目录联机查询为主的资源共享。而进入21世纪,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不同载体的实体文献的自动化管理和多方位的联机查询。在学校图书馆,最突出的是自动化文献分类编目,短时间大流量快捷的流通,高效多角度的统计和方便的书目查询,减轻了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加大了书刊的流通率,为学校教育教学和配合新课程教材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图书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就是将传统图书馆业务的手工操作转变成由计算机管理,即图书馆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各种载体文献的采编、典藏、流通、检索及常规业务管理等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准确的自动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内及地区、国家、国际间的资源共享。学校中曾经有人认为,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其实也不尽然,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后,可能比过去反而增加很多工作量,主要原因是在手工管理时代,不少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对学生读者不开放或者静态的流通,而将传统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后,无疑会加大图书馆流通量和读者服务的工作量,但却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作用。
二、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目前,我国约有60多万所学校。其中有相应的图书馆(室)及有相对固定的专职或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学校约有10多万,约占全部学校的五分之一。而这10多万的学校图书馆(室)中,实现对学生全开架或半开架借阅的又只约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的是整班借阅或常年不对学生开放。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也谈不上为新课程教材改革服务。这其中,图书馆人员素质不高,人手少以及藏书的分编加工不到位,都是制约学生借不到书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目前江苏、河北和江西、安徽等省少数地区中比较普遍地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学校图书馆来看,凡是实现这种管理的学校,首先是领导认识到图书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所以舍得买计算机、买软件,舍得派较能适应计算机管理的人员去图书馆。其次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高效的分类编目、快捷的流通和快速的查检,促进了流通率、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让教师从利用图书馆进行课改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让学校领导从中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因此,更加关心和注重对图书馆的投入和利用。
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学校图书馆首先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进入21世纪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向信息化迈进。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航空、铁路都快捷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联网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
学校的信息化也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新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指标体系的五星级的办学条件中就要求“拥有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而从图书馆来说,要实现数字化,必先以自动化为前提。因为在各种信息的数字化中,首先以文献信息的数字化为主。传统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光盘通过自动化管理的书目信息和专题索引等检索服务,是数字化的前提。所以,在学校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工程中,图书馆是首当其冲的信息源,而在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中,自动化管理又是一个不可逾越和替代的过程。
四、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要求学校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2003年3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第十七条明文规定;“中小学图书馆要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有计划地配置复印、录像、文献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可按学科分类设置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图书馆要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要重视和加强与校园网的结合,实现网上图书资源共享。”
《规程(修订)》还在十三条中特别提出:“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计算机能满足师生进行书目检索的,可废止卡片目录。”《规程(修订)》在十二条中规定:“计算机编目按《中文机读目录格式》,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江苏、河北、江西、辽宁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对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有了明确的分步实施的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使之能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并促使其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信息化最主要的阵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