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对馆舍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对馆舍的要求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由于现代化图书馆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入藏载体的变化,加上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传统作业的影响等因素,使原有的图书馆建筑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变性成为图书馆首要考虑的因素。实行计算机管理,对馆舍的防漏防潮及保温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节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对馆舍的要求

一、现代教育理念呼唤开放式的图书馆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加大了力度。其中教材的变化和研究性课程的逐步开设对图书馆乃至图书馆舍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学校图书馆大多设在一个或几个教室里,并分成藏书室、借书室、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采编室。有的学校这几个室不在一起,甚至不在一幢楼上,本来人员不足的图书馆就必须一个“一个萝卜一个坑”,各室之间几乎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其文献的利用率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图书馆界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都发生巨大的变革,加之最近几年学校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办学规模,使学校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在迅速地扩大和提高,这样就促使学校图书馆的建筑模式必须以开放式为主,对读者服务应体现高效和人文关怀,成为文献来源广和服务功能多样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在校园的位置应该是学生们最方便去的地方,靠近教学区和休息区(宿舍区),为独立的、环境幽静的建筑。学校图书馆地点的选择和设施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们的需求,使图书馆有易接近性,并从馆外到馆内,从入口到各个部分要规划合理,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引系统。学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特别集中,到馆时间也相应集中,在馆舍设施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走廊、楼梯等通道要宽敞,设计要合理,书架、阅览桌椅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书柜、书架、阅览架等不宜太高,应方便学生读者。图书馆外在的风貌和内在的设计要和谐统一,只有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才能吸引读者,感应读者。图书馆便利和亲和的环境,不光有利于管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到图书馆去的习惯,提高他们对人文环境的感知品味。

过去学校图书馆功能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以收藏纸质文献和借阅服务为主,因此图书馆大部分采用固定的、单一功能的设计,书库即书库,阅览室即阅览室,每一部分有特定的不可改变的功能。如今,由于现代化图书馆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入藏载体的变化,加上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传统作业的影响等因素,使原有的图书馆建筑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变性成为图书馆首要考虑的因素。现代化图书馆应该是大空间、便于灵活隔断的开放性建筑。它的优点是在将来扩展时可灵活延伸,在藏书空间和读者服务的提供方面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为快速发展的中学教育,迅速增长的图书资讯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现在开始建设设计的学校图书馆都要考虑到其弹性和可变性,为中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应该具有教育功能、信息功能、传播及娱乐功能,图书馆不光有藏书库、阅览室、视听室、办公室等部门,有条件的还要设立影视播放厅、音乐欣赏厅、报告厅、展示厅、甚至有休闲式阅览厅等等。有些历史较长的百年老校还有善本书库和藏品库要保留下来,一些古籍和珍贵书籍的入藏有相当严格的环境要求。阅览室可分为多类阅览,图书、报刊、多媒体等分门别类,既可合一也可为独立的阅览室。大量资料,多种阅读手段,为开放式教育提供保证。让学生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知识,感受温馨。报告厅可举办各类讲座、演讲、学术报告、读书会等活动。播放厅举行电视、电影艺术欣赏活动。播放音乐、新闻、外语等节目。展示厅可举办各种鉴赏介绍、沙龙和各类展览等活动,而休息厅又能让读者将阅读与休闲合为一体,在阅读欣赏中获得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发现读书的乐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为学生带来宽松和丰富的生活情趣,推动阅读风气,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

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应该是大跨梁、大空间,各室之间少有人为障碍,自然光照充足,便于读者自由阅读的地方。室内修饰徉简洁明快幽雅,富有人情味。小花园设在馆内,休息区、小卖部都应该成为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读者感到图书馆不是机器书本堆积的冷建筑,而是温馨的知识乐园。

进入21世纪,图书、期刊等纸质载体不再是图书馆资料和入藏主体,如视听资料、机读资料等都已开始进入学校图书馆,图书馆的入藏范围在不断延伸,入藏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中小学图书馆也应该像公共图书馆一样,形成数字图书、印刷型图书、视听型资料共存的入藏结构,但是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更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搞特色收藏。如古籍、外文、音乐、美术、职业教育等有关资料的集中入藏,突出学校的教学特点,使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为学校各类文献信息的中心。因此,在设计图书馆舍时,要充分考虑上述诸多的因素。

二、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图书馆舍的功能需求

首先,21世纪新型的学校图书馆,其文献收藏的类型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非纸质文献和数字信息的介入,对馆舍功能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199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并同时发出了《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图书馆设计规范〉的通知》(JGJ38-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对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文献资料防护、建筑设备、藏书空间、阅览面积、乃至消防疏散等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范。我国中小学中的一些重点名校中的图书馆,也开始比照这个原来主要是针对高校和公共馆的标准,建设了一批有一定面积、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的中学图书馆。

同时,不管是从实现为师生读者的服务,还是从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上考虑,学校图书馆都要逐步实现全开架借阅。所以对馆舍的要求一是不能太分散,二是要有足够的面积来存放图书并给读者一定的活动空间。实行计算机管理,对馆舍的防漏防潮及保温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要设计布置网线,所以馆舍在若干年内应无大的改建和搬迁。到了21世纪,一般来说建造一所新的现代化的中学图书馆,建筑面积大约需生均一平方。一个3千学生的中学,图书馆大约需3千平方米左右。因为这里面除了传统的图书馆部分外,还要扩大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性学习和配套服务的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及报告厅等。

实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图书馆舍设计,要尽量考虑大跨梁,大空间,然后根据功能需求用矮橱柜、盆栽植物、尼龙软索来分割组合。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和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图书馆在对读者借阅方式上已向借阅一体化发展,在一个大的开间内,布置成书库区和阅览区,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借书,也可浏览图书,还可以找寻资料自主学习。这样就方便了学生,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有的馆将计算机检索终端摆放在阅览室,读者可以通过此终端了解本馆文献信息,也可以通过校园网,查找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

三、中小学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配套馆舍建设实例

本书著者因工作关系,到过全国800多所中小学,为400多所中小学的馆舍新建和改建中的功能布局,进行过设计或接受过参考咨询。下面就举几所学校图书馆在实施自动化工程时,本书著者为这些学校画的图书馆功能布局示意图为例,介绍设计的意图。另外,为方便将来某些读者本馆设计计算机管理工作橱柜的操作,特地在本节末附三张櫉柜图:图2-7,2-8,2-9。

常州市某学校1998年旧图书馆改造时的功能布局图。当时这个图书馆只是一个过渡,2003年,该校新建的现代化的图书馆大楼已落成。因此,1998年的这张图已成历史。但它以旧教室改造成基本符合自动化管理功能要求的图书馆的这种模式,给后来许多类似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下页图(图2-1)即为该学校图书馆,用旧教学楼一楼的4个教室改建,每教室面积为9×7.2=64.8m2。改建建议是在几个隔墙上各开两个门,就使整个书库有了流动感,西边的3个教室为书库,东边一个教室的东三分之一用玻璃隔出一个采编兼管理办公室,西三分之二为借还厅。原来每教室两头各一小门,现保留东边一个。把当中的三开窗下半段墙体扒掉,改成一个双开玻璃门为图书馆的大门。注重采编室和借阅厅之间的双向透明。方便了图书馆同志的日常管理。在中学馆,学生借还书的高潮主要在中午及下午第三第四节课。有寄宿生的学校,下午5点至7点,也是图书馆开放的黄金时间。在整个上午及下午第一、第二节课的时间段里,是无学生读者来借书的。我们根据田家炳中学图书馆的布局来看其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当中午十二点,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大门敞开,学生进入借还厅后,把书放在还书处的桌上,便可直接进入师生共享书库。在这里,著者之所以特别强调“师生共享书库”,是对不少学校把图书馆分成教师书库、学生书库,而且常常是教师书库的比重大于学生书库而言。其实中小学图书馆根本用不着这样分置。一个图书馆除了极少数珍藏书、青少年不宜的书不能对学生出借外,其余的书都应是师生共享的。还有一些贵重书,整套的工具书,只供查阅,对教师也不出借,当然,对学生也不出借了,总之,图书利用率的问题,是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办馆思路问题。

师生共享书库虽然是三个传统的教室,但在三个教室与借还厅的墙上都开了两个门,这样读者进库后便可循环流动。中午图书馆门刚开时,学生读者是蜂拥而入,但进入书库后便分散开来,找到书后是“鱼贯而出”。然后到借书电脑旁把自己的借书证和所要借的书交给管理员(一般应是学生管理员)用条码阅读器扫一下借书证和书上的条码,就办完手续。这时读者空身走出警报仪门,再伸手取走借书证和所借的书。之所以把书库的进口放在大门边,出口放在里边一侧,主要是考虑到警报仪的摆放。假如出口靠大门,万一调皮学生拿了书径自从警报仪门溜出大门后逃走,管理员就来不及追赶,如像图中所示摆放在里侧,万一学生不办手续和带书逃逸,警报仪一响,管理员就来得及从工作门迅速走到大门口,把该学生拦住。当不在对学生开放的时间里,借还岛就不用坐人。关大门,开小门,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采编兼办公室里,一边在微机上工作,一边接待教师读者。教师从小门进,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采编用机旁还书,再从工作门入借还厅,穿过借还厅进入师生共享书库,找好书后返回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采编用机旁办理借书手续后,从小门出,这样就减少了流通的管理人员。

无锡市某学校图书馆一楼,采编、借还、师生共享书库和教师专用书库在一个平面上。各功能块之间相互透明,各具功能,任意组合、开启自如。既方便管理、又使人进图书馆就有一种一览无余的现代化气息。我们从图中可看出,除报告厅与图书馆两者之间是实墙外,其余各块之间都是玻璃墙。而采编兼办公室则是三面玻璃移窗,图书馆人员在里面可看到整个一楼。与前面上所相似之处是当对学生开放时,关中门和工作门,学生只能从进口门进,出口门出,在师生共享库查找图书。如开研究性课程查找资料,还可只关中门,不关工作门,这时学生还可从共享书库经工作门进入资料书库,从原路返回到出口,当不对学生开放时,工作岛无管理员,关进口门和出口门,开中门,教师借还书时从中门进到采编用机的移窗前把书交给窗内管理员办理借还手续。从此可直接进入资料书库或经工作门进入共享书库,但只能从原路返回中门出去。

常州市某学校旧图书馆改建一楼布局示意图

img10

图2-1

无锡市某学校新图书馆一楼布局示意图

img11

图2-2

江苏省某学校新图书馆二楼功能布局图。该校新图书馆共为三层。每层1200m2。一楼以二个380m2的学生阅览室为主,加校史室。三楼与二楼的一样,以890m2的一个大电子阅览室为主,其他辅助厅室为辅。下图着重介绍该馆二楼。该校图书馆为新建。藏书量和数字化阅览室的微机数量还不能达到在一二年内把一、三楼布满的程度,所以传统文献的自动化管理的借、阅、存,主要先在二楼的890.4m2的大厅里。由于是专为图书馆设计,所以是大空间,大跨梁,能适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为了解决大跨度的建筑承重问题,在大厅当中增加了一排立柱。(图中画为“”)。并在立柱“”的两边加二节100cm高的双面矮书柜兼隔断。整个二楼把师生的书刊借阅置于一大空间,功能分块,集中进出,统一管理。既充分利用文献和空间资源,又节省人力、方便管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大空间大跨梁的布局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办馆思想。详情请见图2-3及图中的说明。

img12

img13

图书馆不忘伟人遗训,这里可是周总理的故乡

img14

二楼出纳柜调低“姿态”,“平等”待人

img15

藏书于“墙”,再不见令人压抑的高书架

img16

二楼矮书柜立柱挡“丑”,100米平方一览无余

img17

二楼大空间大跨梁,乏乏书海,任学子徜徉

img18

一楼资料室,丰富馆藏,体现知识的力量

图2-4

九江市某学校图书馆功能布局示意图

img19

说明:图书馆总面积为:20m×20m=400m2;1.2.靠墙180cm高单面杂志架;3.靠墙180cm高单面工具书柜;4.教师资料室矮杂志架;5、6、7、8.学生阅览室窗下矮书架及杂志架;9.100cm高双面矮书架兼采编书柜;10.采编兼借书用电脑;11.服务器兼还书用电脑;12.矮隔断。

图2-5

江西省九江市某学校图书馆。(图2-5及2-6)该馆在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配套改造时既注意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又注重图书馆的功能拓展与儿童心理的统一。一般学校的生物标本,常常放之密室,尘埃满面。而该校却把各种动物标本配以其原始生活的自然背景,再加上声、光、电、模拟动物在实际生存环境中的鸣叫声,放在图书馆门外,既提高了生物标本的利用率,又激发了学生去图书馆的兴趣,更何况动植物标本本身就是极好的知识展示。馆内的布局把400m2的大空间,用透明的玻璃和矮书柜自然地分成四个功能块、既有分、又有合。既统一进出,统一管理。为此,本书除配图纸处,还配了几幅照片,供中小学同行在本校图书馆改建时参考。

九江市某学校图书馆

img20

江西省九江市某学校的图书馆面积大约为400多平方米,其功能的完善、条件的优裕、布置的独特、环境的协调,可称全国之最。

img21

利用图书馆门前的空间,精心设计了2个大型生物标本橱窗,并配上山石、灯光、音响、成了校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

img22

学生阅览室,独具一格

img23

教师资料室,庄重典雅

img24

学生电子阅览室,条件优裕

img25

馆内藏书室,富有童趣

图2-6

借还厅出纳兼查检桌柜制作示意图

img26

图2-7

靠墙窗下单面书柜尺寸示意图

img27

图2-8

隔断兼双面矮书柜尺寸示意图

img28

图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