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的中图法分类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的中图法分类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小学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的逐步推行,中小学图书馆像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一样。近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强化了对图书馆基础管理的要求,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要求对馆藏图书进行《中图法》分类。

第一节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的中图法分类

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文献分类的唯一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分类逐步实行了《中图法》。《中图法》的全称,在一、二、三版时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与前三个版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名称上去掉了“图书”二字,改成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去掉这二字,其外延和内涵扩大了许多倍。过去是“图书”的分类法,现在是图书馆各种介质、载体文献的分类法。这就符合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把期刊、音像带、光盘都可统一在一个分类法下,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全中国图书馆的文献分类和检索统一在一种分类方法下。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馆藏的各体文献按国家标准《中图法》进行学科分类,并以此在书目数据中建立分类主题词,以便于文献的分类存放排架和从不同角度的检索。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又出现了一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有的地区称“儿版”,有的地区称“中小学版”,本书称“儿版”),《中图法》儿版,本书之所以称之为“儿版”,是因为该分类法编辑委员会在该书“编制说明”的使用范围”一节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是一部适用于各类型儿童图书馆的专门性分类法。无疑,该分类法针对儿童图书馆的分类,是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我们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初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已不属儿童范畴,至于高中,不少学生的阅读和检索习惯都已接近成人化。有的地区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馆包括完中,高中都用“儿版”,而全国所有的公共、高校和大部分的中学图书馆都是用的《中图法》势必造成分类法的不统一。还有的地区要求已用《中图法》分类的学校,再重新改成儿版,给这些学校图书馆同志在工作上造成很大的困惑和困难。

“儿版”与《中图法》大部分相同,其他的问题和差别尚可逐步弥合。最突出的是文学类的先体裁再国别的引用次序。它与《中图法》的先国别再体裁的引用次序正好相拧。本来这引用次序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马路上开汽车。日本、港澳都是靠左行,我国是靠右行,一个国家内只要统一就行。《中图法》和“儿版”的比较,也是同一道理。《中图法》先于“儿版”十多年,全国绝大部分学校都用《中图法》分类,文学类都是先国别,再体裁,已经先入为主,大多数已认同,岂可再提出“靠左行”。即便“儿版”有千种好处,岂可抗拒这十几年来的“广泛使用”和约定俗成?“儿版”前既然冠有“中图法”三字,岂可骨骼走向与“母”法来个“垂直相交”?由于这些主要原因,才使得“儿版”在中小学图书馆的推行是困难重重,有的地方甚至是“怨声载道”。《中图法》比“儿版”早发行十多年,又是国家标准。国家馆及有关单位围绕《中图法》编制了《中图法分类主题侗表》还发行了该表的电子版。在实行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过程中,可以用分类号自动抽调相对应的主题词,解决了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著录中主题标引难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几乎无正式的分类编目人员,因为所有公开出版的图书,网上都有分类编目好的数据,各图书馆只要请到图书馆打工的学生从网上查调后加上本馆种次号和条码号即可。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加强了文献再版编目的管理,现在我国出版的图书几乎都有了CIP的再版编目的分类标引,而且正确率越来越高。这对分编有困难的中小学馆同志,可以从“依葫芦画瓢”中逐步学会分编工作。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学校,可以从国家馆购进编目数据库,CIP的新书再版编目也刊行了电子版。有的书商售的书也带编目数据。随着中小学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的逐步推行,中小学图书馆像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一样。大范围的甚至全国性的联合编目、联机编目势在必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有使用了一个分类法才能实现,现在看来,那也只会是用《中图法》。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单位,哪个部门用“儿版”从事上述几项工作研究和开发。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志,由于对繁难的图书馆业务了解不深,要求学校使用“儿版”,有的还强行要求中小学馆一律用“儿版”。也许这些同志从来就没有仔细翻看过他们给学校装备的,成千上万的图书上的现成的CIP分类编目,究竟有哪一本是用“儿版”分类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学校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研究型的课程逐步推广,学生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加强了对中小学生文献检索技能的培训,有的还开设了文献检索课。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对学生借阅实行了计算机检索查询和全开架。这里就涉及到分类检索和分类排架的问题。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馆后分类检索的习惯问题。如果找一本法国小说,在中小学馆(若用儿版)是“I456.5”而到了公共馆高校馆是“I565.4”,岂不把我们的孩子弄得一头雾水。此外,我国一些历史较长的公共和高校图书馆,对《中图法》出版前已用《刘国钧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分类的图书,也在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回溯建库的过程中,逐步改用或增加《中图法》分类号。

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文献分类的详简

近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强化了对图书馆基础管理的要求,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要求对馆藏图书进行《中图法》分类。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人员大多“半路出家”,即使是从事这项工作时间稍长一些的同志,对归类的准确,特别是分类的详简问题至今未真正解决。对学校图书馆来说,《中图法》详本的大多数类目太详,简本的部分类目又太简,绝大部分学校图书馆无本馆的“使用本”,因而在分类中常常出现归类不一,详简不一,前后不一的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中图法》编委会在其第2版的使用说明中就曾着重指出:一部分类法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类型图书馆的需要。各图书馆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分类法时首先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读者的需要和藏书发展的特点来规定分类详简程度,并经过实践,总结出一个适合本馆使用的“使用本”。“使用本”一经确定,就要坚持使用,避免改来改去造成混乱。中小学馆搞分类的同志,目光绝不能限于本馆一两万种藏书和目前中小学馆简单的服务形式,要解放思想,考虑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时刻为本馆十年二十年后搞分类的同志着想,碰到详简难定的地方宁详勿简:第二要考虑到排架和读者查检的方便。如心理学类,十年前一般学校只有十几种书、分到B84即可,如今这方面书越来越多,就要考虑分到四、五级类目;第三是使用计算机管理后,有的软件设计了用分类号自动抽调主题词库中的相关主题词(如国家馆编制的《中图法分类主题词电子版》的程序)编目时分的类越细,抽调出的主题词越准确、越专业化。又如各国史和各国人物传记类书,目前各校不过只有三四百种书,分到各大洲也可以,但如果按国别分,可以把从东亚蒙古到南美智利的世界各国的人物传记和历史类图书,按世界地区表的位序分类排架,那就更加方便了这方面新书到馆后的归类排架和查检。

三、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的丛书与单本书分类及查重

最近十年来,各出版社为了抢夺学校图书馆这个市场,竟相出版了大量的丛书。丛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分类,另一种是分散分类。过去,大多丛书是陆续出版,现在大多是同时出版。笔者认为,尽可能集中著录。譬如《世界文学名著精品丛书》一套30本,编排和读者对象已具有针对性,封面装祯也较统一,这样的书最好是整套分类。排在架上也整齐而美观。有些同行认为,美国的不分到美国,法国的不分到法国,读者怎么到某国文学里去找到这些书呢?其实只要用互见分类(附加分类)即可。譬如法国作家司汤达·尔的《红与黑》按集中分类,放到114,然后再按国别分1565.4,索书号和排架按114排放。但可以从114和1565.4两个方面查到此书。特别是使用计算机后,用互见查检更加方便。因为计算机可以由两个分类号派生出“世界文学-小说”和“法国文学-小说”两组主题词,读者即便不懂《中图法》分类,也可从两种主题词的概念中找到这些书的信息和存放的地点。即使是陆续出版的丛书的单本,也可按丛书分。如上海文化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的小32开,百页左右的《五角丛书》(最初定价五角),是反映世界各国社会生活问题的小丛书,至今已有十几年。按过去手工分,都把它们按每本书具体反映问题的学科细微差别分在世界或各国的社会问题类,因此,就如天女散花般的孤零零的摆放在各个类目里。有了计算机,只要在第一本编目时,按丛书性质来分类,详细著录丛书名和子目,那么,在以后很长的年代里,凡编到这套丛书中的新的一本,用丛书名到系统中一调,软件就能列出这个丛书名中本馆收藏的所有单本,这本新书就可排在各单本的后面了。因此,学校图书馆的同志在选择图书馆管理软件时一定要了解该软件是否可互见分类;是否在新单本书分编时能用其丛书名查出本馆已收藏的该套书的其他单册,以便这套书分类的前后一致,最终方便查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