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下的学校图书馆建设

新时代下的学校图书馆建设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估工作”所确定的具体内容和各项指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评估工作”将图书流通是否实现计算机管理,作为评定合格图书馆的主要指标。总之,新世纪初始开展的上海市学校图书馆检查评估工作,为21世纪中小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上海市已经初步建设成一批符合本市中小学现代化图书馆基本指标的示范性图书馆。

第一节 新时代下的学校图书馆建设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主动权。学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其巨大的功能正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一位美国图书馆专家曾断言,美国的学校图书馆决定着美国的明天。

一、信息化时代学校图书馆的价值及其定位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开展流通阅览工作,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是学生汲取课外知识的源泉,也是为全体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通过读者辅导和文献检索培训,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初步能力,使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图书馆以其幽雅的建筑、浓厚的书墨气息成为学校颇有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而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相统一的智能结构,被确定为上海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既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倡导,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些高中正在试行的学分制和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课程的探索,将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毫无疑问,21世纪的学校图书馆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1世纪的学校图书馆应该为全体师生提供学习服务,提供图书和信息资源。它必须支持和增强由学校的任务和课程体现出来的教育目标;发展和支持学生阅读、求知和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利用信息、积累经验的机会;提供获取任何地区资源的途径;向学习者展示各种观念和意见;在整个学校及更大范围,促进学生阅读,提供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

走在上海市新一轮课程前列的一批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本校图书馆的定位,赋予图书馆更多的功能和职责,力求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努力建设现代化一流的图书馆,以使其成为“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果的基本条件”。华东师大二附中将图书馆定位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学、信息资源为载体,服务教学,拓展知识,传播文化,支撑个性发展的大课堂;学校信息资源整体运作和功能整合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市进才中学则以更为简明的语言明确赋予图书馆“三个中心”的功能,即图书馆要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上列举,显见这些学校决策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和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中,用好文献信息资源、抢先一步主动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二、21世纪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建设

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图书馆的生存方式。因而,学校图书馆事业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应该使用一切可以达到的技术手段,使用一切可以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源,向师生提供信息和理念”。

2002年秋季,上海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开展中小学校图书馆检查评估工作(以下简称为“评估工作”)。“评估工作”所确定的具体内容和各项指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评估工作”将图书流通是否实现计算机管理,作为评定合格图书馆的主要指标。这就意味着,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必须首先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一级和示范级图书馆的建设,则必须实现下列资源配置的指标:馆藏文献载体多元化;电子读物和声像资料等内容丰富;建有符合标准的电子阅览室;开通局域网,连通英特网,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图书馆主页,为师生提供便捷快速的检索条件,提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信息平台。以上各项,是有关21世纪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硬件配置指标。

随着图书馆网络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文献的数字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在软件建设方面,特别是学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建设,“评估工作”对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图书馆馆员,应是信息馆员、知识馆员、网络馆员,应是信息的组织者、再造者,应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应能很好地管理与利用数据库资源。同时,图书馆的人员、硬件设施、馆藏资源通过整合,能体现出现代学校图书信息中心的综合功能。这些崭新理念的确立,标志着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管理重心将从对书刊、设备的管理转向对学生和图书馆员的管理。人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将始终成为学校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总之,新世纪初始开展的上海市学校图书馆检查评估工作,为21世纪中小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学校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上海市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与计算机借阅、网上阅读等正快速进入学校图书馆。许多学校图书馆已成为纸质图书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复合型图书馆。上海市已经初步建设成一批符合本市中小学现代化图书馆基本指标的示范性图书馆。然而,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显而易见的。2002年12月,浦东新区检查该区88所学校图书馆,其中41所学校实现了图书流通计算机化,占被查学校的46.5%,还有超过一半的学校图书馆,目前图书流通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而学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的人文化,距离信息化、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三、依靠管理创新,加快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依靠法律和政策加以保障和支持。对于信息化时代学校图书馆设立的价值和意义,其潜在的巨大的功能,以及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是对地区和国家明天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学校校长们应充分认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有完善严格的地方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这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把学校图书馆是否达标作为评价校长是否合格以及晋升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来说,领导者们先进理念、崭新观念的确立和坚持管理的创新,法律和政策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及对领导者们考核机制的建立,是发展学校图书馆的必要保证,也是管理创新的第一要义。

改革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评估工作”规定,学校图书馆应实行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同时,馆长要享受教研组长的待遇。“评估工作”的这一规定带有强制性,显然有着明显的指向。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通常隶属于学校的教导处或教务处,有的甚至将其置于总务处之下。其后果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导处成天忙于抓教学、升学,疲于奔命,实在无暇去考虑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无力去规划图书馆的发展,因而,这样的管理往往成为一种虚设。总务处的主要职能是管物、管设施,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恰恰在于开发和利用。管理职能和观念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图书馆很难发展。在一些单位,甚至把图书馆当作学校的“收容所”,随意塞教学一线的“老弱病残”,或是不能胜任的富余人员,或是需照顾安置的“关系”户等。

目前,一些有远见的学校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已经做出重大改革,很值得借鉴。如华东师大二附中将图书馆整合于学校的信息科研处,信息科研处主任兼任图书馆馆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则将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电教工作室等部门加以整合,归属于学校资源处统一管理。如此整合归并,不但提升了图书馆的地位,而且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组织、管理、技术和物质上的保证,因而大大加快了其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

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实现业务重心转移。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劳动将被机器代替。由计算机管理图书流通,一个学校几千名师生的图书借阅,一个工作人员就轻松胜任。借助于社会化,我们甚至可以让馆外的人员来做分类编目,从书刊采购到验收,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如此,图书馆业务的重心就能实现由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即从简单的“借借还还”和繁杂耗时的编目工作中解放出来,向促进学生阅读和信息导航的咨询服务转移。图书馆业务重心的转移,迫切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国际著名图书馆专家小舒茨先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招聘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图书馆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不同的知识背景,尤其是在信息领域,我们需要的是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信息专家。从总体来看,公共图书馆需要既懂得图书馆学又具有学科知识的人。他认为,今后评价图书馆员是否称职,不在于看他提供了多少次服务,而是看他解决了多少问题。在谈到图书馆的管理层的素质时,他认为,对于管理层来说,要求就不一样了。一个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该是一个管理者。我们过去在挑选新馆长的时候,总是把图书馆职业文凭作为第一因素,而忽视管理方面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她)不需图书馆学科背景。P.J.舒茨先生的这些论述,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在选拔学校图书馆长和建设一支优秀的图书馆人员队伍时,我们应予十分注意。总之,21世纪的学校图书馆队伍,要从总体上建成一个“复合型人才团体”和“创新人才”。因而,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上岗,势在必行。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体现一个学校学术水准的窗口。为了明天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明天国家的强盛,今天,我们必须做好21世纪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的工作。

四、学校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

国内很多从事学校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一个符合当前基础教育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首先应当是学校教育的资源中心,进而是知识中心和信息中心。我们认为,这三个中心非常明确地指出数字图书馆的定位和作用,对于整个“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均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平台作为承载资源,组织和传递知识,以及提供教与学互动信息的具体载体,其开放性、易用性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功能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老师学生提供有效的检索和利用知识的手段,并在整个知识应用基础上,提供有益的信息服务和互动教学服务。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学校数字图书馆平台应用的特点:

首先,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目前,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但总体的应用水平不是很高,同时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力紧张。

数字图书馆直接服务于老师和学生,彻底改变了过去要查找借阅资料就只能去学校图书馆的局面。在应用平台设计上,非常方便地照顾用户随时随地的知识检索使用,同时在系统管理维护上尽量简单,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浏览器/服务器技术能够让数字图书馆系统跨越平台之间的异构性,所有用户端系统免维护,同时系统管理也可以通过浏览器远程进行。

其次,数字图书馆平台是资源中心,能够容纳各种数字资源信息,如图书、期刊、论文等,支持现有的各种资源文件格式。但是,如果将这些资源不加甄别地包容兼收,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描述加工,就无法被有效利用。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讲,很多信息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一个资源如果不能被使用者检索,这个资源很可能是无效的。资源本身,比如一本图书或一个影音文件,我们称之为“裸资源”,是不能够被直接检索的。对于这些资源,需要一个符合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资源描述方案,才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标识和管理,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方便地检索和利用。同时,学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用户可以利用提供的资源描述工具,方便地将已有的资源上传,进行共享和交流。数字图书馆系统对这些资源自动分类入库,并提供检索等相关服务。

再者,数字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来讲,可以提供非常鲜明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如“个人虚拟图书馆”。利用有效的知识管理技术,数字图书馆在其平台上为每个用户提供完全属于个人的虚拟图书馆。比如用户在这里可以分门别类地管理“自己的”数字图书,撰写读书笔记,管理个人通讯录等。将来,利用相关信息自动提取和摘要功能,自动从浩瀚的信息中创建自己的主题信息库。目前来说,这种技术只是在一些高端系统中应用。

学校数字图书馆系统是整个校园网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内容建设核心部分,需要整体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功能扩展,如实现对现有馆藏信息的检索,实现在教育城域网内部的跨库检索和资源共享,支持手持阅读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