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藏书结构的因素及其对策

影响藏书结构的因素及其对策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参考类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但他们借阅这类图书的目的和数量有所不同,教师一般愿意多看一些这类书,多了解、多参考,从中取经,所以面向教师的参考书应该品种丰富,而复本少。而这类书一般类多复本少,与需求是吻合的。

第四节 影响藏书结构的因素及其对策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人才是今天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对知识渴求的好奇心和更丰富的知识来源。而在学校里,图书馆无疑是他们获取知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搞好学校图书馆工作无疑会为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学校图书馆工作包括若干方面,如采购、分编、流通和阅读指导等等,每一环节都有其重要和独特的作用。而在这之中,搞好图书馆馆藏建设无疑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既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又是保证读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后盾。因此,有必要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也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学校图书馆既不像大型公共图书馆那么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也不可能像专业图书馆那样在某一领域专深精研,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具备优势。但这并不是说中学馆藏建设很肤浅,随便买些书就行了,它有其自身鲜明的服务特点和独特的读者群体。因此,体现在馆藏建设上,要突出中学特色,让馆藏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位和服务群体,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二是面向师生特别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原则。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的藏书建设就可以做到目标明确,有律可依,建立合理的馆藏。

一、特定的读者决定了馆藏的宏观结构

相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学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是固定和明确的,就是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而在这两部分读者中,学生人数占很大一部分。一般学校图书馆不可能也没必要分成教师书库和学生书库,所以馆藏是为两部分人共同服务的。

(一)对宏观结构的决定作用

学生与教师对馆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两者数量的悬殊,必然直接影响馆藏构成。所以宏观上来说,这是影响整个馆藏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整个馆藏的80%—90%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是整个馆藏的宏观构成。这种结构体现在馆藏上,就是各种书的馆藏中并不等量齐观。如果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界定的22大类来说,就显示出有的类非常充实,有的类寥寥无几。也就是说,馆藏的框架构筑是有其特点的,它的几个大支柱主要包括:

1.教育教学类

这类书包括教育理论类、德育类、教学参考类及体育类等,这类书占图书馆馆藏的20%—25%。但是,在选择这类书时,不要追求多多益善,不要过多过滥,应以“精”和“新”为原则。尤其是德育书籍,切忌干巴和说教,应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甚至很多文学书籍都可以拿来一用。

2.文学类

这类书在中学馆藏中是又一大支柱,约占25%—30%。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类是配合教育教学的,如果课文中选编了的作家及其作品,这是经久不衰的借书热点;第二类是和课堂教学无直接关系但学生大都知道的世界名著,从文学常识和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了解,他们渴望了解原著,文学名著以其辉煌的成就历经时间的洗礼,备受学生的欢迎;第三类是那些虽不是宏篇大著,但娱乐和教育功能也都不错的童话、故事和散文等等,也深受学生们喜爱。总之,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纪实、散文,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3.史传地理类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历史、广袤国土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其中各个时代的弄潮儿构筑了史传类图书丰富多彩的内容。从小处说,可以了解历史,热爱祖国;而从大处说,徜徉于历史长河中,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形成起着重大影响。这类书也是一外借热点。

4.自然科学类

这类书在中学以科普作品为主,但其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仅有数、理、化,还有生物、天文、地球、海洋、医药、交通、环境、工业和农业等各个方面。虽然内容浅显,但却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呢?

5.综合类

综合类包括一部分工具书,如《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和综合性丛书,如《中华全景百卷书》。这些书具有广、博、精的特点,对于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大有裨益,是很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水平和特点的,值得大力推广。

以上是中学馆藏中最主要和数量最多的五类,这完全体现了为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服务的宗旨。在中学,中心是教育教学,那么藏书必然是围绕它来进行的;而读者中心又是学生,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等因素也决定了它的阅读范围和取向。所以说,正是这个特定的服务群体,决定了整个馆藏的宏观结构特征。当然,这几类书的丰富与重要并不意味着其他书就可以不要,可有可无。只要围绕着教育这个中心,适合学习阅读,各类书都得具备。只不过上述五类是比较丰富,比较突出,因而是馆藏的主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这种结构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

(二)对各类书的影响

从馆藏的微观结构,即不同的类别来说,由于不同的服务对象,每类书的构成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分界明显,有的分界模糊。

在教育教学类图书中,教育理论类是最明显的纯教师用书,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学校管理、教材及课程研究、教学法以及教师或班主任工作等,这类书大致占教育类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书是教育图书中必不可少的,但不必过多过滥,复本2—3本即可。教学参考类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但他们借阅这类图书的目的和数量有所不同,教师一般愿意多看一些这类书,多了解、多参考,从中取经,所以面向教师的参考书应该品种丰富,而复本少。

在文学类图书中,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界限最不明显的,只有少数的工具书性质的如文集、各类辞典(如诗、词、曲)等教师查阅多,学生涉猎少,可主要看作教师用书。而这类书一般类多复本少,与需求是吻合的。而其他的广大文学作品基本是面向学生的,文学类书籍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类书,影响它的结构因素很多。

在史地类图书中,图书的深度一般是划分读者群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历史、传记、地理这三大板块中,学生喜爱通俗、浅显、趣味性强的,而严谨和权威性强的受教师的青睐。但这两大群体互相渗透的也不少,也有一批学生喜欢钻研深奥的,教师也会去阅读些轻松活泼的。所以不必刻意区分教师与学生用书,都可以在种类上丰富些,复本上均衡些。

自然科学类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类,但在中小学图书馆中,基本上以科普作品为主,这是由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这类书基本是学生用书,且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种类多,复本2—3本即可。另外,随着近年来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这类书中激增了一批继续教育用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指定性强,所以一般在种类上不丰富,而在复本上宜多一些,根据各学科教师的数量,复本在3—6本为宜。

综合类图书中,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比较好区分:大型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基本为教师准备,一套足矣;而面向学生的,除少量如《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外,以综合性丛书为多,如《中华全景百卷书》《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以两套左右为宜。

总之,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服务对象,不仅决定了学校馆藏的宏观结构,在不同的类别中也显示着不同的特色,这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育教学及各种活动对馆藏结构的影响

中学馆藏的基本框架决定了,但这个框架本身并不是四平八稳、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是我们构筑更合理馆藏的前提和基础。

(一)第一课堂直接引导学生的借阅取向

课文节选、课堂引用、教师推荐往往是影响学生借阅的第一要素。例如:同是革命斗争题材的名著《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和《苦菜花》等,因为课文有节选,前两者比后二者的借阅量就大得多。同样的例子有很多,同是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比《高老头》和《交际花盛衰记》拥有多得多的读者;同是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比《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借阅量高许多。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出,课文的引用直接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发他们对原著的兴趣,而通过课堂学习,减轻了对名著理解的难度,对其作者、背景、思想性、艺术性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去读原著,有一种亲切感且得心应手。读完以后,收获也就更大。

课堂教学对学生借阅取向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学生的借阅都受到它的指引。从作家角度看,他们喜欢借的有: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老舍、莫泊桑、契诃夫、马克·吐温、巴尔扎克等等;从作品角度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红楼梦》《雷雨》《茶馆》、莎士比亚名著、《欧·亨利小说选》《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等等,借阅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书要是按常规只准备两三本,显然是大大不够的。这需要我们适当了解一些教学规律、熟悉课本选材,在这类书上予以倾斜,加大复本量,以满足学生需求。

(二)第二课堂拓展借空间

除了课堂教学深远的影响外,学校其他活动也对学生的借阅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里,我们把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学校活动统称为第二课堂。

首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直接与读书有关的那些活动。例如中学为开展读书活动,分初、高中推出文学类作品的推荐书目,书目的推广使其成为大多数学生借阅的指南,借书是往往会首先借书目里的书,那么这批书必然不可少备;“读书节”期间的“红楼梦讲座”、“西游记讲座”、“谈谈《三字经》”等等,亦带动相关书籍的借阅,还有低年级的讲故事比赛、高年级的演讲赛等等,都会使学生来图书馆挖掘题材。

其他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体育节里体育书籍的热门;科技小组、体育节带动的科普书热潮;“学雷锋”活动中有关雷锋的书热……几乎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都会波及到图书馆来,极大刺激图书的借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种活动会愈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了解配合各种活动的展开,建立更合理的藏书,为丰富的第二课堂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

(三)社会、文化活动涉及校园

校园不可能隔绝于社会之外,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也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的兴趣非常广泛。社会上的每一次潮流涌动、热点迸发,都会在校园掀起阵阵波澜。

例如电视剧《围城》对原著的成功改编,也把这部小说成功地推向了中学生;播连续剧《水浒》时,借这本书的比平时多好几倍。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对原著的推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批书比之相对来说知名度小的书借阅量肯定要大,复本量就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范围及国内的各种活动、潮流,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香港回归、周恩来百年诞辰等等,社会流行的《周易》热、蔡志忠漫画热、王朔小说热、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还有广受媒体好评的《花季·雨季》《男生贾里》等带动的校园文学热,这些都反映在日常的借阅当中。

这类因素比起前两种复杂多样一些,需要我们对学生加以引导,但这对不断地丰富补充馆藏也是一件好事。随着各种热点的兴起,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好书,充实库藏。

影响馆藏结构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使得每一个学校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学校馆藏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独特、充分满足师生需要的馆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总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好的馆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种类多多益善,或者想当然地这种多买几本、那种少买几本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去了解教师的需要、学生的阅读特点,去了解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知识,去了解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内容,去了解社会、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去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宣传中心……而这些,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这需要我们首先有热爱本职工作的兴趣和耐心,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看报、多参与社会活动,这些都对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工作。同样的,建立一个好的馆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有足够的资金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丰富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和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补充,不断地吐故纳新。它没有唯一的标准和终极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