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献的社会特性
人类能动的创造活动在自然界留下大量“印记”,带有人类“印记”的“人化物”构成社会产品和社会环境。文献作为一种构成社会环境的特殊的社会产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社会产品的地方。这些不同之处,可称之为文献的社会特性。
界定文献的社会特性,应主要从社会功效出发进行分析。因为第一,人类创造文献是为了用的,特性必须在发挥功效中才能体现。脱离功效来认识文献的社会特性,意义不大。第二,特性是比较特殊的性质,一般常见的性质,不属列举之类。第三,文献的社会特性源自文献的本质,并与其构成要素密切相关,确定文献的社会特性时,应紧扣这一点。
对文献的社会特性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甚至提出八个“属性”,如信息性(知识性、情报性)、载体性、客观实在性、文化性、可交流性、智力资源性、价值模糊性、时效性等。这可能与界定原则的准确掌握有很大关系。
一、系统的知识性
文献是社会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社会智力资源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人才,二是文献,三是一般社会产品。
三类社会智力资源虽然都蕴涵大量知识,但是,使其所含知识处于系统揭示、整体梳理和充分解释状态的,唯有文献。
文献在三类社会智力资源中,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文献全面反映一个时代各个认知领域人类的知识水平,也全面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人类达到的知识水平。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具有独立的系统意义。这是任何一类社会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二、媒介的传播性
文献是一种专门为了传播知识而制作的社会产品。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为了优化认知信息承载、处理和传递的环境、条件和手段,人类经过数千年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在文献的四个构成要素方面,做过大量改进。
纸型文献是以往社会中解决人类知识传递的专门工具。它的优良的媒介的传播性,如在传播知识时表现出来的跨时差、长距离、可再现、不失真、大容量等特性,是独特的,也是任何一类社会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目前迅速崛起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技术,使文献从实体走向虚拟,使文献的媒介的传播性进一步提高。现代介质文献具有种种极为理想的优良性能,如轻量化承载、高密度存储、瞬时性传输、形象化显示、多角度检索、网络化利用、高速度处理等。
三、价值的共享性
物质产品和自然资源作为人类享用的对象,在使用中会发生明显的形质损失和价值消耗,使用越多,损耗越多,一般只能供有限的人次使用。文献就其知识的使用而言则不然。知识价值不因使用而有所损耗,相反,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文献的知识价值有独特的共享性。
文献独特的价值共享性,是著作权成为现代三大知识产权之一的原因。著作权侵犯者正是恶意利用了文献价值的共享性,才得以牟取私利的。
文献价值的共享性,保证了文献借阅活动对其知识价值不会损耗。这使图书馆有可能在不侵犯著作权的前提下,开展非营利的借阅和复制活动。读者作为公众,只能利用文献价值的共享性,共享文献的知识价值,但对作为公物的文献外部形质,则无权独享独耗。这是图书馆文献赔偿制度的主要根据。
四、效用的相对性
文献效用的相对性,表现在其效用发生的间接性和效用对象的专指性两个方面。
文献的知识价值必须通过人才能得以实现。科技文献必须通过科技人才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文献不能直接发生社会效用,文献必须与有效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才能间接地产生效用。拥有文献虽然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可能,但不等于说就一定拥有知识,也不等于拥有文献的全部效用。文献是一种间接的社会生产力。
文献的知识内容和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其社会效用的产生,与阅读者文化程度和当前需求有很大关系。文献效用的这种专指性,与一般社会产品都可尽量做到方便每一个人使用是不同的。照相机可以“傻瓜化”,《狭义相对论》无法“傻瓜化”。一本关于相对论的普及读物,可以让中学生了解一些接近光速时出现的奇特的物理现象,但它永远无法让中学生理解这些现象的“所以然”。文献效用对象从专指意义上讲,也是相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