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馆藏文献体系
馆藏文献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馆藏文献的有机整体。它包含特定的构建要素,有自己特定的性状、结构和功能,并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和代谢过程之中。它是为了完成某些规定的图书馆服务任务而人为构建的一个体系。
对馆藏文献体系一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馆范围内的文献体系和馆群之间的文献体系。在泛指或兼指一馆范围内和馆群之间的两种文献体系时,一般用“馆藏文献体系”;在专指场合下,一般分别用“一馆范围内的文献体系”或“馆群之间的文献体系”。
图书馆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文献资源”概念,与这里所说的馆群之间的文献体系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前者指作为社会资源的文献,后者指馆群之间作为体系的文献,两者虽都与文献有关,但所指角度并不相同,而且前者就规模或外延而言,均大于后者,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一、馆藏文献体系的依据和界定
首先,馆藏文献体系的存在,是目前图书馆工作和研究中的一个事实。一个图书馆,不论大小,只要开展对外服务工作,就要将文献按一定的格局组织存放。这个文献存放格局,至少可以看成是一个有形的文献布局体系。
其次,馆藏文献体系在图书馆工作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它与图书馆内其他体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后,馆藏文献体系与馆藏文献,作为概念,它们的指称内容虽与文献有关,但其涵义和指称场合还是有区别的。馆藏文献在个别专指场合下,指图书馆的每一文献个体;在整体泛指场合下,指全体、部分或某一图书馆的全部或部分文献。馆藏文献的“全部”和“部分”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数量、时间、空间、类型等区分界限;可以就古今中外而言,也可以就一个部门、一个书库、一个书架而言。馆藏文献体系则有比较明确的带有理论意义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说一捆馆藏文献,但不能说一捆馆藏文献体系。
二、馆藏文献体系和社会文献系统的关系
馆藏文献体系是社会文献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它与社会文献体系的关系如下页图所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馆藏文献体系在社会文献体系中的位置日显重要。
社会文献体系可划分为科研文献保障系统和一般性读物环境两大部分。一个国家的一般性读物环境,一般由私人藏书、书刊发行市场、大众媒介和馆藏文献体系共同组成,而一个国家的科研文献保障系统,由于资金投入巨大和收集技术复杂,则必须主要靠图书馆、情报部门和档案部门的文献体系来承担。馆藏文献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国家科研文献保障系统和一般性读物环境的重要组成。
在社会文献系统中,馆藏文献体系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它是社会文献系统中序化程度最高的一部分文献。它最先进入国家的书目控制系统,而且不但做到书目线索的序化,也做到文献本身的序化和随时可取。它因序化而带有的优良的可控性能,是社会文献系统中任何一部分文献不具备的。
它是社会文献系统中使用限制最小的一部分文献。历史档案资料和含有创新内容的科技情报档案资料不解密就不能利用,情报资料和因特网上含有的商业性数据库因收费较高也带有使用上的限制。档案和情报经过解密形成文献而为图书馆所收藏,商业性数据库如为图书馆购得,就转化为使用权公众化的文献。此时读者使用上的限制,仅仅是地域阻隔,以及要一些索取手续和时间等,这些当然只好有待于全文数字化工程来逐步解决。但可以看出,就目前或就将来而言,馆藏文献都是社会文献系统中身份限制和费用限制最小的文献。
三、研究馆藏文献体系的学科意义
一门学科能否成立,能否自立于学科之林,主要标志在于它是否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第一必须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不能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第二必须带有研究价值上的特殊性。它作为概念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相比,应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对它的研究,至少在一个很长时期,不可能也不足以被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所囊括、取代。第三必须有系统的学科研究价值。就是说,它作为概念应提炼于该学科的各个研究范畴和问题,并对这些研究范畴和问题带有统摄和提擎的作用。
将馆藏文献体系作为馆藏文献建设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理论工作者研究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也是馆藏文献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在古代和近代的图书馆里,服务对象不多,文献数量不大,馆藏文献建设问题比较简单,文献的管理只要大致按类划分组织,做到存放有序,能查能取就可以了。此时将馆藏文献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意义不大。
但是,现代馆藏文献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利用频繁,读者的需求多变。这使馆藏文献的构建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比方,大量的借阅服务,要求找到一种能适应快速查检、反复存取的文献布局模式;文献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读者需求的广泛多变,要求对文献进行科学选择;馆藏文献的不敷使用和大量冗余,要求对文献进行合理配置和保障;文献载体的介质化和虚拟化,要求馆藏文献建设既考虑实体文献,也考虑虚拟文献。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求我们以系统的观点,站在体系的高度,从构成分析、布局配置、规模控制、代谢水平、系统保障等方面,对馆藏文献开展宏观和微观的综合性研究。馆藏文献体系的客观性,至此已明确凸显并为人们公认。
馆藏文献体系是社会文献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它有别于档案、情报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有别于出版、发行、大众传媒以及信息等行业或产业的工作对象。
馆藏文献体系在提供国家科研文献保障和社会读物环境方面的作用,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它作为研究对象,有明显的独立研究价值。
目前馆藏文献体系能否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主要不是来自对它客观性和独立性的怀疑,而是来自对它学科统摄性的疑虑。这一疑虑往往集中在为何弃置馆藏文献而采用馆藏文献体系这一概念。对此可以列举理由如下:
某类事物的集合不一定是体系。可称为体系的集合,除了要以某类事物为构建材料外,还要有足以形成其整体性状和功能的种种内在联系。因此,馆藏每一文献个体的集合,不一定是馆藏文献体系。馆藏文献体系不是种种文献的简单积累,而是有种种内在联系的功能整体。
建造一座大厦,要以砖块水泥等为构建材料,同时,还要具备一些构建要素,如设计思想、外观风格、框架结构、用房组合、装潢水平、水暖系统、消防设施、造价标准等。要提高大厦的性能功效,除了选用高质建材外,还必须对全部构建要素做周密的设计安排。
馆藏文献犹如一座知识大厦。建设好馆藏文献,要解决构建材料问题,也要解决体系的构建要素问题。
文献仅仅是文献体系的构建材料。熟悉种种文献性能,就馆藏文献建设而言,仅仅是对一个施工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员和管理者,就需要一些构建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系问题在现代图书馆中显然已不容回避。
如果不将馆藏文献作为一个体系来建设,那么我们的工作,将永远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而无法提高一步。
如果再不引进馆藏文献体系的概念及有关课题的探讨,那么馆藏文献建设这一学科,就很难圆满地解释和说明目前馆藏文献建设的问题所在,很难提出有效的建设对策,当然也很难在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总之,从实践上看,体系的不断优化,是馆藏文献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从理论上讲,体系的价值评判,是馆藏文献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体系的不同理解,在馆藏文献建设工作上,会导致不同的主导思想;在馆藏文献建设研究上,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馆藏文献体系,是馆藏文献建设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馆藏文献体系这一概念,确立其研究地位和价值,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馆藏文献体系的构建要素
馆藏文献体系的构建要素,就是指一系列对馆藏文献体系的整体性状有着重大影响的内在联系因素。
馆藏文献体系是人为的体系,它的构建要素也是人为的因素。
图书馆活动中读者和业务人员的行为,以及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都会对馆藏文献体系的构建要素发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日积月累,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就引起某些构建要素的质变,从而使整个馆藏文献体系发生明显的优化或病变。
认识这些构建要素,是把握馆藏文献体系整体性状的前提。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认识的基础上全面规范这些构建要素了,馆藏文献体系整体性状的优化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馆藏文献体系的构建要素,可以按其性质划分为评价性要素、结构性要素和动力性要素三类。评价性要素揭示整个文献体系在构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目标,结构性要素揭示整体空间布局和过程构建框架的种种内在联系,动力性要素揭示体系所以具备整体活力的内在原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构成揭示馆藏文献体系内在联系的基本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