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献资源的布局
文献资源布局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文献收藏与分布的活动。具体地说,文献资源布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指文献资源按学科或按文献类型在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或形成的格局。其二指对合理、方便、经济的文献资源分布格局进行设计研究和具体建设。
一、文献资源布局的目的和原则
文献资源布局的目的,从宏观方面说,就是在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对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分工协作,尽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文献搜集齐全,以满足读者95%以上的文献信息需要,同时,在全国与各个地区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文献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从微观方面说,就是促使各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趋向于结构合理、布局恰当、管理有序、使用方便,促使每个图书馆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宏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
文献资源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认为,开展这项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
(一)完备性原则
我国文献资源的完备程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的表现是:应该贮备的文献没能及时征集到,不该遗漏的文献却遗漏了,正常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此必须从国情出发,利用有限的经费,获取更多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使我国文献利用保障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所谓建立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非要求将世界上所有的出版物全部入藏。研究表明:含有新信息的文献约占现有文献总数的25%,只要购入这25%的文献,就可得到98%以上的情报信息。总之,优化文献收藏十分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一个国家的文献资源布局,必须适应本国国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目标,应该与我国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相适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适应。文献资源建设要有超前意识,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又不能无限超越经济发展所允许的速度和规模,搞脱离实际的冒进。文献资源布局还应该与读者的知识水平、需求程度、吸收能力、心理特点等相适应。在制订相应的馆藏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全局需要,又要兼顾到各地区、各收藏机构自己的馆藏基础和特点。
(三)共建共享原则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图书馆和文献信息部门的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单位只是整个社会文献传递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无限需求与单位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不能走“小而全、大而全”的老路,而必须实行分工协作,走资源共享的新路。
(四)效益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降低文献收藏的重复率,提高读者对文献的满足程度,提高文献的利用指数,杜绝文献资源建设中的浪费,这是文献资源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一)世界各国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文献资源布局模式是指文献资源的宏观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为了达到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需要确定一种适当的布局模式,而这一点,又取决于国家与地区的规模、需求状况、交通与通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献信息事业发展情况等。
1982年,国际图联“世界出版物收集与利用”(UAP)计划办公室发表了J.科林斯和R.芬纳两人的研究报告,将世界各国现有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归纳为以下5种。
模式A:以集中型单位为第一保障,满足国家或国家集团对重要文献需求的85%,而让专业研究图书馆起辅助作用。英国大致属于这种类型,它以不列颠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为核心,可以首先满足需求的90%以上,无力满足的转交给专业图书馆承担,国内不能满足的则利用国外的文献资源。
模式B:这是以地区为基础的体系,中心单位则作为最后保障,属于分散型。其特征是将大型图书馆和文献机构都包括在体系内,而对基层小型馆(单位)查找不到的文献,就层层转至大型中心馆(单位),直至转到起最终保障作用的中心馆(单位)解决。中心馆(单位)除了可以获得法定呈缴本外,还需致力于采集边缘资料(非核心文献)、需求不高的期刊、灰色文献(无法以通过正常购买途径得到的文献)、外国资料等,中心馆的经费一般都可以得到国家的充分保障。
模式C:是以几个专业图书馆为中心组成文献保障系统。这种模式属集中型。文献采集按照分工的原则,将各类文献集中于这几个专业馆。
模式D:不建立新的中心,而实行多馆分工负责制,在全国实行资源共享。其作法是:选择现有基础好的若干个图书馆,分别确定其收集文献的学科范围或文献类型,明确这些馆履行为全国服务的义务与责任。
模式E:集中采集期刊,专门收集使用率高的研究性期刊,以便能用较低的费用,较多地满足全国的需求。
(二)我国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以来,吸取了国外经验,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国情,形成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这些作为研究成果的模式,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即系统布局模式、地区布局模式和学科布局模式。
1.系统布局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一系列按行政系统划分的图书馆网络构成的文献保障体系。每一系统中各图书情报单位结成纵向的层次关系,主要满足本系统读者的阅读需求。
这种布局模式在我国有相当的基础。我国的图书情报单位,依据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按系统分属于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如隶属于文化部、教育部、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学校、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因此,在我国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按部委系统划分的纵向型的专业图书馆网络。
这种网络的主要优点在于,行政隶属关系明确,管理方便,网络易于形成,协作协调工作易于开展。如1988年华东地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大学图书馆成立外刊采购协调网,到1992年为止,累计节约经费186万余元。中国科学院1990年对全系统文献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合理布局研究,其理论、方法和结果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几年内也获得上百万元经济效益。原国家教委1994年开始选择有条件的若干个大学图书馆给以专项投资,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装备和改造,重点建设一批文献信息中心,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以现代通讯网连成一体的、面向全国高校的“211工程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ALINET),建成运转后,准备向全国高校及其他用户提供包括书刊资料联合目录检索、文献信息检索、源文献提供、馆际互借、书刊采购协调、联机联合编目等在内的一揽资源共享服务。
但是这种系统布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利益导向,反映到文献收藏上,就会造成一定的重复和缺藏,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浪费和一些交叉专业领域的“空白”,不利于在总体上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科文献保障。在资源共享方面,会残存一些系统间的“壁垒”,服务范围往往有所局限。有人批评这是“大而全”模式的一种,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弥补和改进这些缺陷的关键,在于政府宏观调控角色的归位和系统单位利益的市场化。
2.地理布局模式
这是一种强调文献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合理的横向结构模式。其优点在于强调接近用户,以方便读者为宗旨。我国图书馆界曾提出“一点式”“三点式”“七点式”等几种典型的地理布局模式。
“一点式”布局模式是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中心,联合北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组成国家一级的文献保障体系。“三点式”布局模式主张建立北京、上海、成都(或重庆)三个国家级文献资源中心。“七点式”布局模式主张建立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武汉、重庆、西安等七个国家级文献资源中心。
一般认为,从位置角度看,“一点式”格局早已存在。因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基础坚实,而北京地区还聚集了我国各系统主要的文献情报机构,文献数量大,资源品种齐。只要行政上统一起来,“一点式”模式就可以告成。但是,条块分割情况下统一起来谈何容易?此外,我国疆域辽阔,“一点式”如何接近远离北京的读者,也是问题。泱泱大国一个文献中心,服务压力巨大,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
“多点式”或可弥补一些上述的不足,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格局一般总是依据国力的增强,逐步按大方位区域进行细分和规划的这种发展举措,也是相吻合的。因此一下子建很多国家文献中心显然不行,应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酌情逐步发展,走“逐点式”的路子。但是,问题的难点仍在于谁来建,谁来统?
3.学科布局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按文献的学科属性,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加以完整收藏,从学科体系上建立国家文献保障体系。建立这种模式结构的方法,是先将全部文献按其学科属性划分为若干个学科领域,再在对各馆馆藏基础、学科文献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分批确立“专业文献中心”。
学科布局模式的关键,在于确立各学科文献的馆藏优势,以形成具有较高文献保障率的综合体系。
学科布局主要是有效地满足国家文献保障的要求,但是我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除了要建立文献资源的完整级保障体系外,还要解决广大用户利用文献方便性问题。因而,学科文献布局必须与地理布局模式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的两大任务。
学科布局主要完成国家级文献保障任务,而地理布局模式则有利于二级、三级任务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布局主要是指国家级的文献资源保障,解决文献的完备性问题,地理布局主要是指二、三级文献机构的配置,解决读者使用的方便性问题。当然,某一具体图书馆既可承担国家级文献收藏,又必须面向本地广大读者同时提供基层的服务。但是,作为国家级学科文献中心馆的首要任务,应着重解决文献收藏的完备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