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家书屋就是一座精神家园,它就像雪山和森林,默默孕育着大江大河,无声滋养着田野和绿洲
实施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到2012年8月,甘肃省共建成农家书屋近1.7万个,覆盖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农家书屋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态,让广大农村群众获得了与城市人群同等享受知识与文化的权益,真正成了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
嘉峪关市文殊镇塔湾村把农家书屋与远程教育设备相结合,组织村民观看励志电影
201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连续刊文对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进行述评,述评中生动记述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带来的转变——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十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中国。数以十万计的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出现在广袤的国土上,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偏远地区和祖国的心脏连接起来。
……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农村象征着一个田园牧歌似的梦。但是当你真的在农村住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在城里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许多农村地区可望而不可得。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他们渴望科技知识,脱贫致富;他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局面,十年来,以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推进。无数精彩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无数人的命运因之而改变……
夏家村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小村子,种植大棚鲜切花是村里延续多年的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技术,夏家村的鲜切花质量差、销量小,效益始终上不去。看着大片的非洲菊被病虫害糟蹋,村民夏宗明不知咽下了多少苦涩的泪水。为了学技术,夏宗明和乡亲们经常骑车到城里书店找书、买书,20多里的路程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借书难、买书难、看书难,让夏宗明他们感叹不已。
这一切随着2007年农家书屋在村里落户而终结。夏家村的书架上各类有关花卉种植的图书让夏宗明如获至宝,反复钻研之下,养花技术大进,大棚面积从原来的3亩一下子发展到了200多亩。2009年,夏宗明培育的非洲菊TM9在北京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一举夺魁,成为临沂市唯一获得国家级金质奖的花卉品种。怀抱鲜花的夏宗明流泪了,他打心眼里感谢那间仅有30平方米的小书屋。
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基层的大面积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打开了眼界、掌握了技能,走上了致富路。
农家书屋就建在农民家门口,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是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最实用、最基础的工程,也是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为文化粮仓,遍布甘肃农村的农家书屋,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阅读以及与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既滋养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教会了农民如何种植大棚蔬菜、如何科学养殖、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真正富了农民的口袋。
庆阳市后官寨乡东坪村的顾丽萍喜欢刺绣,但一直苦于没有新的图样,后来她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许多讲刺绣的书,里面有许多新颖别致的图案,她就拿着书比着绣,绣出来的香包特别受欢迎,收入因此一下增加了许多。得到实惠的顾丽萍写了篇学习心得:农家书屋办得好,报刊书籍内容好,想要致富书内找,信息经验就是宝。
2009年2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左三)在平凉市检查调研农家书屋
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清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小强说,“过去要等农技人员来到村里才能咨询的问题,如今在书屋里就能找到,方便多了。省上配送的图书、音像制品、报刊特别丰富,热门畅销书、科技书籍、中小学生作文等各种书籍都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2009年2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右)在平凉市检查调研农家书屋
陇南市武都区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结合农村种养殖需求,邀请专家和致富能手开展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活动,使大多数农民群众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养成了读书求知、学习益智的好习惯,农家书屋正在成为深受农村群众欢迎的“文化粮仓”。
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崆峒区香莲乡什字村养鸡专业户冯汉宝一有空就往书屋跑,书屋里养鸡的书籍、资料基本让他看完了。他家养鸡厂的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多只发展到了3000多只。村委会主任兼管理员的刘振彪说,冯汉宝不是惟一的受益者,自从村上建起了农家书屋,村民都爱到书屋里来,聚在一起看书、看报、看电视,交流农业技术、谈国家政策,村民们把书屋亲切地称作“休闲会所”。
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儿浓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不打麻将不耍钱,书屋里面看新鲜……”这是农村群众对农家书屋作用的生动总结。
两名记者走进武威民勤,实地感受了农家书屋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真实反映了农村群众对书屋的深厚情感——
一场小雨过后,9月的民勤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民勤县苏武乡的“村村通”柏油路被雨水洗刷得整洁如新,庄稼地里,油葵如盖;庄前屋后,绿树成荫,一派农家田园丰收的气象扑面而来。
川心村的“农家书屋”在6社的管理员赵永彬家,记者一行走进院子的时候,42岁的赵永彬在院子里忙活着。看到记者,他放下手中的活计,与记者聊起来。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当“农家书屋”管理员,赵永彬说,“我小的时候就爱看书,平时喜欢写作文,但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写什么,尽管老师经常讲要多看课外书籍,但平时没有课外书可以读,所以写的作文绕来绕去都是喂猪放牛的事儿,现在当了庄稼人,一有空闲还是爱看个书,大家见我热心,又喜欢看书,就把书屋建在我家了。”
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靠边墙的书柜里,一本本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正面的墙上,挂着《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还有村里的书法爱好者留下的“墨宝”。他告诉记者,大多数村民平日早上和中午下地干活,晚上来看看书,冬天看书的人最多。农家书屋现在有农业科技、文学、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社会生活等各类图书6400多册。
小书屋,大作用,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民的“文化粮仓”,还是老百姓致富的“加油站”。今年56岁的陶恒北是川心村五社的养鸡大户,现在有两个养殖暖棚,存栏蛋鸡达一千多只。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建起书屋后,我借了《怎样提高蛋鸡效益》一书,边学习边实践,不仅自己看,还给大家传授了不少的经验。碰上问题,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心中无数,干着急没办法。以前养鸡凭老经验,如果不是在书里学了几招,投入的钱都要打水漂啦!今年鸡蛋市场行情好,看来能好好赚一把呢。”
“农家书屋的作用不得了,不要钱,又方便,老人们借战争题材的书,妇女们借的大都是《家庭医生》、《现代妇女》之类的书,学生娃就抱个作文书、故事书看,有暖棚的爱看养殖的书,学技术的就借科技书。”川心村村主任陶发银说:“以前冬闲的时候,队里人除了看看电视也就没什么可以打发时间,现在村里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大家觉得生活充实了,人也有了精神头。”
如今在川心村,“早上听鸡叫,晚上听狗叫,除了干活就是吃饭睡觉”的生活早已成了老黄历。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利用书籍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记者翻阅了办公桌上的借阅登记册,发现登记得密密麻麻。意见建议簿上还留下了“我希望多点家庭方面的书”“最好实用技术的书籍多一点”等等借书村民的心里话。
(2011年9月14日,《武威日报》,马世民、孙晓玉)
谈及农家书屋的作用和意义,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家书屋充分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首先,它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把农家书屋建在行政村,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很方便地读书看报。其次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建设农家书屋,加大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就是要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推动农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是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技能。农家书屋提供了大量实用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经营、进城务工培训等方面的图书,对于提高农民技能、促进增收致富能够产生直接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农家书屋工程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亿元,使农家书屋工程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了从试点到全覆盖的优异成绩。
当然,农家书屋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正像是祁连山脉之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哺育滋养着千里河西,使它变成了一条美丽富饶的绿色长廊。相信,农家书屋的建成,就像是在农家栽下了一片林,它必将以沉默和持久的方式逐步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态,滋养并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