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发浪潮忧与喜

银发浪潮忧与喜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2亿,占比达14.8%,远超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带来一系列会阻滞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对此,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迄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一个普遍现象。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图景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为全世界少有。

第一讲 银发浪潮忧与喜——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

提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最初它主要发生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包括上海也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今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2亿,占比达14.8%,远超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预测表明,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将达4.33亿的峰值,占比高达30.95%,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届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带来一系列会阻滞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直面滚滚的银发浪潮,国际社会和我国正从拟定相关法规政策到采取各种具体举措来积极予以应对。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它能助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有助于老年人体现自身尊严和老有所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和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并面对严峻挑战。对此,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人口老龄化图景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制定的标准,一个地区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7%,则可以被视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世纪上半叶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老人的占比达到这一标准。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人口生育率随之下降而人的寿命随之延长,世界各国逐渐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迄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一个普遍现象。毫无疑义,我们将直面一个可称之为“银发浪潮”时代——在全球,在我国,也包括上海市。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图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865年法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过了约25年瑞典进入老龄化社会,英国、德国和美国则在上世纪30~40年代也相继进入这一行列,至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有约50多个国家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有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为7.59亿,到2020年时将上升至10亿。联合国人口处的最新资料则显示,世界人口在今后40年内将增加25亿,其中半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估计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0亿,是今天该人口群6.73亿的3倍,其占比也由现在的10%上升到22%,并且占老龄人口的五分之四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全球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也将从现在的8800万增加到4亿以上,其中亚洲将达到2.38亿,占60%。表1,是世界三类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数及其占比在本世纪初与中期之间的比较,清晰地显现了无论哪类国家都具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表1 三类国家的老龄人口(百万)及占比(%)在两个年代之间的比较

img26

图1

img27

诚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指出:“老龄化出现了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从全球来看,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长,超出了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而老龄人口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长则更快。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型,在欧洲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现在则不到25年。”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图景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图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10月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当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7%,之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以年均3. 32%的速度持续增长。据统计:到2012年的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数13.56亿的14.3%;到本世纪中的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将达峰值4.33亿,占比则高达30.95%。(见图1)

图2 中国上世纪末、当前、本世纪中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img28

今年即2013年的2月27日,由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在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为全世界少有。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老龄人口增长迅速

老龄人口比重从7%增加到14%,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花了约50~100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在我国只用了20多年。中国老龄化的问题不只是程度过高,而且是速度过快。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未来20年将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到今年即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14.8%。到203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即在未来20年内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届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比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1亿,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大体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如,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提供的资料,在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即进入老龄社会时,其人均GDP为1967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即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50美元。这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增速迅猛,社会尚未实现现代化却已过早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随之带来了“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问题。“未备先老”,即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准备充分,社会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覆盖率在城市达到80%左右,在农村仅仅只有25%。“未富先老”,即在“国富民强”尚未真正实现之前,社会已提前人口老龄化,掣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两端老龄的老年人增多

当前,老龄人口中低龄和高龄这两端的人数和占比均在增多,这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又一特点。

低龄老年人在老龄人口中占比增多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无计划生育的政策要求,在该段时期出生的那一代人到今天正陆续进入老龄阶段,这也促成了我国老龄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同时造成了低龄老年人在老龄人口中的占比快速增多。如,上海目前60岁至70岁的200万老人中这一代人是主体,从今年即2013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的80%以上也将是这一代人。

高龄老年人在老龄人口中占比增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密切有关。今天,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呈现普遍延长的态势。有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6岁,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则更高,如上海高达83.5岁。这使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的人数和占比均呈增长的趋势。当前,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00万,并以年均5.4%的惊人速度增长。到2050年这一高龄老年人群将占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4.家庭呈小型且空巢的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生育率的下降,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在持续上升的同时家庭呈现小型且空巢的态势。2012年这一人口群为0.99亿人,2013年将突破一亿大关。据有关资料,“空巢老人”在我国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到30%以上,个别城市甚至已经超过50%,在上海目前已有94.56万的老人属于“纯老家庭”型,其中孤老近2万人。

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并落户城镇。现在,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走进城市,30多年前我国城市化率还不到18%,迄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提升到了47%。同时,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纯老家庭”自然也越来越多了。

(三)上海人口老龄化图景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根据预测,本市“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老龄化比重平均每年将增加近1.3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总人口1426.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相当于每4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老龄人口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等部门预测,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在进入“十二五”后还将快速增加,到2015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或将超过430万,占户籍总人口比例将接近30%,其中户籍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70万,该人口群在2011年到2015年期间平均每年将增加2.4万。另外,从2010年到2030年的20年间,上海市平均每年将增加约10.45万老龄人口,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猛增到528万,占户籍人口的40%。(见图2)

img29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个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挑战可持续发展

1.人口老龄化提升了抚养比

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主要为儿童和老年人)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通常说的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将导致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而低生育率又会使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幅度下降。可见,老龄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社会抚养比的提升。据联合国人口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日本平均3.4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只有1.3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西欧国家,目前是4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到2050年只有2个劳动人口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我国,在201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与60岁以上人口之比是5.33∶1,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下降到1.44∶1,大大低于全球的平均比例2.67∶1的水平。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抚养比的提升,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要直面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增长越快,经济高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潜力越大,反之亦然。联合国人口处最新资料显示,美国2010年之前的就业人口年增长率在0.25%~0.5%之间,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该比率增长缓慢。同样,日本的就业人口也在减少,西欧的就业人口目前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另据《经济观察报》2013年4月10日报道,从当前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绝对数下降的态势。如统计显示,仅在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2727万人,就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总之,人口老龄化使人口红利在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将由此迎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赡养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和家庭都必然会增加相应的社会赡养成本。在社会方面,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支付老年人领取的退休金总量不断提高。老龄也是一个人疾病易发多发的阶段,其所需要的处方药和医疗护理等费用的支出会随之增加。这些都会持续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加重了社会赡养老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从家庭方面看,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照顾家庭老年成员,家庭在经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必然也会相应增多。

4.人口老龄化提出了精神赡养问题

人,既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首先追求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继而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的需求规律。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既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也能折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现象日益扩展,表明对老年人的赡养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重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生活。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各国各地区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积极应对老龄化

面对滚滚的银发浪潮,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行动。

在理念上,1987年,美国学者罗威和卡恩提出了第一个系统性老龄观,即“成功老龄化”的理念。1990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主题为“开辟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通道”的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首次从全球视野提出了第二个系统性老龄观,即“健康老龄化”的理念。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与老龄化宣言》中提出了第三个系统性老龄观即“积极老龄化”的理念。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及其《政治宣言》接受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标示了它已成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的重要参照。

在实践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深入探索、积极行动。

1.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该委员会通过大量成功案例,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若干策略。

(1)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由社会多个部门、从各个方面参与。如,法国从2007年开始实行一项“夕阳红”计划,即由多个部门共同行动,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倡导老年人过健康生活、注重疾病预防,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鼓励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以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团结,等等。

(2)注重两性平等。由于女性的预期平均寿命高于男性,因此老年人中女性占了多数,对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更要关注女性的权益。如,2007年,英国在对其退休金制度进行修改时对性别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在新制度中将女性照顾家人的时间视为工作时间,保障了两性相对公平的退休金水平。

(3)保障老年人消费权益。在消费领域,保障所有产品都能无障碍地为老年人使用,这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一环。如,罗马尼亚政府为保护老年人租房户出台了取暖补贴和禁止随意驱逐等措施。又如,奥地利允许老年人直接参与政府的有关决策,允许老年人帮助奥地利消费者协会打击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商业欺诈行为。

(4)努力促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古人云:老人安,则天下安。要老人安,不能只是满足物质需要,还要考虑促使老年人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中来,尽可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社交、追求个人的爱好、满足自身的需要。

(5)倡导并实践终身教育。面对银发浪潮,实施终身教育是有效应对的一项重大举措。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起盛行于世界各国。1973年,法国图卢兹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第三年龄大学”即老年大学。在其影响下,其后在欧洲、北美的那些人口老龄化较早的发达国家逐步举办此类老年大学,并蓬勃发展。1975年,由法国人领衔成立了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联合国附属机构以及欧洲议会等组织都先后承认它是一个非政府的国际组织,并给予一定的支持。该协会现有会员5000多个。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于1990年作为团体会员参加了这个组织,并成为人数最多的一个团体会员国。

(6)办好老年教育这一全民福利事业。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把老年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福利事业来办,并且一定要办好。如,日本文部省从1973年起正式编列的预算中对各地区高龄者教育的开办费用做了长期性补助的安排。又如,美国政府曾提出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有两项分别是“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和“把社会变成大课堂”,美国在联邦老龄管理局的资助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教育。再如,德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其它发达国家也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列入了老年教育开支,并得到教育部门、工会、教会、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个人的大力支持。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的老年教育资金也是老年福利的组成部分,使老年教育在资金投入上得到了制度保障。

2.我国的应对举措

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举措如下:

(1)发展经济以增强实力。发展经济是强国之本,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诸多问题的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不仅解决了养老资金问题,同时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经济承受力,能从根本上消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

(2)扎实推进老龄产业。从实际出发,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产业。一方面,以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另一方面,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并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尽力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

(3)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家底薄,以及农民一般没有固定工作和经济来源的现状,当前在城乡建立了基本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由国家通过税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制度。这种养老安排具有半自给自足的性质,国家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金,公民则把年轻时所得一部分用于年老时所用,保证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成问题,最大化地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问题。

(4)依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是实现社会保障包括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重要前提。通过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和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我国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在确保其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5)实施终身教育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12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这些表明,我国的老年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有法律的保障和宏观政策的支持,必将在推进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一)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主要如下:

1.这是对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落实

办好包括老年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的终身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12年9月13日,中组部、文化部、全国老龄办等国家16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文化教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体部署了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要求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各项设施建设。迄今,上海已先后三次召开了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形成“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模式和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村)委四级网络的老年教育体系。老年教育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慈善事业、阳光事业、温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对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认真落实和具体执行。

2.这是实现成功#健康#积极老龄化的途径

“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先后提出的理念,也是被普遍认同的行动目标。其中,“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是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的,它强调老年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还要积极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老年人不只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该大会确立的总目标是“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有保障、有尊严地步入老年,并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参与其社会”,其中包括了老年教育。我国,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提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老年教育和老年生活,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3.这是营造自我#家庭#社区之和谐的载体

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当今老龄化社会中,包括老年人参与的各类教育活动在内的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如,上海老年大学有关调查表明,文艺系近千名学员中76%的学员经常活跃在社区,“钢琴名曲班”与社区居民的联欢弘扬了高雅艺术、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老年人自身的价值。保健系的某年近七旬的学员担任了社区老年读书班老师,宣讲健康理念和保健知识,深受居民欢迎。

4.这是老年人消费的一个潜在市场

对于包括老年大学在内的各类老年教育而言,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是老年教育消费的主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

社会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在某种意义上为我国老年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老年教育可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进入各级各类相应的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一方面,通过老年教育老年人能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老人”。如,年届古稀的陈姓学员坚持在上海老年大学学画十六年,作品多次参加画展,荣获国际中老年画影大赛银奖,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另一方面,现有老年人1.85亿,未来老龄人口还会快速增长,这样的一个庞大体量的老年人口群无疑是老年教育市场的消费主体,也是老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更能展示老年人个体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1.生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和乐趣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专题讨论会和圆桌会议”就指出,“把人的一生分为三部分,即上学、工作和退休的老办法正在消失”。1991年,第4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指出:“老年人应能获得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在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哈尔滨和南京六城市曾对老年(老干部)大学学员进行过联合调查研究,其中针对为什么来学习列出了“丰富晚年生活”、“增长知识”、“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和“完善人生”五项,让受调查者对每一项自主做出认同反应,结果五项分别占总体的75.5%、71.1%、55.7%、48.2%和19.9%。这固然反映了老年学员学习目的的多元诉求,但更反映了他们是多么希望生活得健康、有尊严和有乐趣。

2.提升生活品质#彰显生命价值

从目的考察,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大体有三类:一是补偿教育,如建立“学分制”银行、设立“学历班”等,为学员获取毕业证书和取得相应文凭提供机会,以满足那些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的需求;二是继续教育,主要以学习技能和知识为主,让学员能投身新生活或工作领域,在社会上继续发挥作用;三是闲暇教育,主要为满足老年人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提供个性化自主性的休闲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上述三类教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彰显他们的生命价值。

3.梦圆老有所为#绽放生命活力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只要有梦想、有追求,都可以绽放生命的活力。在这一意义上,生命活力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就能老有所为,也就能绽放生命活力。如,上海老年大学的书法系、美术系、器乐系和舞蹈系等的许多学员尽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他们有的组织举办义展、义演,有的到社区开展文娱活动,有的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有的甚至还到边远山区小学支教,等等。老年教育使老年学员的生命意义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中不断地得到了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