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把对教师个人的、主动的专业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考察具体区域内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进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区域性、群体性和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现代化伴随着社会深刻而快速的变革而产生,它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教育现代化具有理性与观念层面的复杂内容,但更主要表现为实践层面的教育决策、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矛盾、渐进和自觉的过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飞跃。我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区域教育的共同愿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区域相对性;教育现代化影响要素的区域制约性;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特色的区域差异性以及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区域整体性。(40)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战略任务就是以教育培训为基本手段和核心内容,进行劳动力素质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21世纪,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是针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确定地区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思路,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教育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41)在推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一、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背景及其价值

(一)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区域发展是一个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区域的科技、经济与社会作为区域发展的小系统,在大系统中既具有各自的地位与功能,又具有相互制约与彼此促进的关系。叶平、王蕊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中指出,所谓区域教育现代化,就是在国家教育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结构、人文传统等特点,将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整合和整体推进,以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协调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42)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在现阶段只能逐步推进均衡教育。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在策略上是一种区域性的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大历史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对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教育均衡指的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中指出:“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为城镇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作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

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趋势仍有增无减。非均衡化发展的义务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的不均衡。农村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存在很大的质量上的差异。农村学校、普通学校乃至薄弱学校缺乏优秀的教师,青少年就不能接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考虑在区域内如何推进教师资源的重新流动和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更大程度的专业发展,就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和必然要实现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点,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均衡的发展,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价值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每个教师个人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不同于某个学校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发展。所谓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把对教师个人的、主动的专业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考察具体区域内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进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是希望以区域内所有相关学校教师整体的素质提高,为所在地区学校的学生提供相对均衡的优质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中获得应有的发展,所有学校都从教师专业发展中获得内涵式的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区域性、群体性和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性特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发展教育首先要有一流的师资,研制当地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定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都要从全局着眼,关注整体和全员,突出骨干的基础上,要尽可能考虑到所有教师的成长,才能保障整个地区教育的均衡、优质、持续发展。(43)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学单位、学校、校长以及教师本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化新型教师队伍,无疑是各国、各地区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具有如下价值。(44)

1.有助于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目前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有较大的模糊性,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也没有对教师专业化有关问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而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可能体现出较强的自觉性、目的性、有序性、深刻性和有效性。盲目、离散、孤立、缺少交流的个体化专业发展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无序,经验缺乏推广价值。因此,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在于它是选拔教师的依据,是培训教师的指南,是评价教师的尺度,是引领教师自身发展的导向,是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依据。

2.有利于整体上提升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为什么要提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本地区学生的发展,为了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制定和推行教师专业标准的宗旨来看,是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以适应教育质量竞争的需要、人才竞争的需要和国家实力竞争的需要。一个地区一般具有相同的教育政策、发展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办学资源、教育理念、投入机制、生源结构,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聘用、培训和使用机制,通过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和行动方案,能从全局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形成教师发展的大气候,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在推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名师辈出、优秀教师云集的地区,往往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教育水平比较先进的地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则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现代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思维,具备现代教师的专业伦理和道德。区域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在整体上有计划地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让所在地区的教师能够充分而均衡地发展,这将大大提高本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和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无论是培训制度的建立,还是培训机制的创设以及具体的培训实践,都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和趋势,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以立足区域教师队伍实际,构建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推进模式,这是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师培训实践面临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内外关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的观点,现总结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模式如下。

(一)推进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某个地区教师整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会涉及方方面面参与者,需要多方协调和有效配合,因此首先必须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制度建设一方面要解决制度的内容,即在哪些方面作出规定,回答哪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建设合理的制度,即建设制度的方法和形式问题。具体到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就是一方面要考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制度,比如职称评审制度、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考虑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如何建设,是仅仅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文件、规范,还是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参与,等等。

2.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在制度假设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具体操作。有学者总结瑞默斯和佐藤学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15条基本建议,(45)或许对我们如何思考和实施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1)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长期的终身的,它起始于职前教育,终止于教师退休。

(2)必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计划和研究,提供必要的资助和支持,以确保其有效性。

(3)必须在时间和资金上支持教师,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教师培训,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和教学实习活动。

(4)为教师提供的专业发展课程和活动,必须满足教师们的职业需要、个人兴趣,符合教师当时的专业水平。

(5)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6)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必须密切配合,以确保新教师顺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

(7)校外机构有能力且有义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符合教师需求的活动和培训项目。

(8)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非都要通过培训课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他们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行动学习与研究势在必行。

(9)必须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协调进行,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和质量。

(10)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师的心理发展阶段。应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认识教学工作的意义,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11)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除了培训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以外,还应注意培养教师其他的多方面技能,以应对如下问题:如何与家长沟通、处理学生辍学问题、厌学问题以及在薄弱学校工作的问题等。

(12)职前教育应面向教学实践,使教师在不同教学环境中,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时,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13)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目标应与他们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统一。在目前一些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往往有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生要通过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在提倡教师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

(14)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的教学内容应与教学形式相统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改变参加培训的教师被动听讲、记笔记、缺乏参与机会的局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应按照现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授课,以学员为中心,使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相互学习。

(15)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并不是万能的。选择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教师行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目前虽然较为零碎、随意、缺乏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但还是可以进行适当归纳整理,形成较为稳定的、具有推广和反复实施的模式化的运作。下面对目前在国内各地区尝试过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与策略,作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加以列举。(46)

1.培训模式——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各中小学校根据不同层面教师的特点,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关注青年教师”为原则,分层推进,为不同层次发展的教师搭建不同的培训平台。如为全体教师搭建普通话培训、信息技术(初中高级)培训、新课程通识培训和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的平台;为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搭建外出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

2.远程模式——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教师学习方式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教师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BBS、博客等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变混沌为条理,变无序为有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让教育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搭上信息科技的快车。有些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网站,把教育叙事研究、书写教育网志(或Blog)与基于Moodle的教师教育平台结合在一起,使教育反思有更大的天地,接受专家、教授、同行教师更深层次的指导。

3.团队模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团队氛围

(1)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加强校本研究。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提高教研活动的学术氛围,使教研活动由事务型、应付型向学术型转变,这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熟的重要一环。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为教师搭建经常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的平台,使教师个性特长与教师群体优势得到良好配合与发挥,这是教师团结互助,群体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加强集体备课,建立教师同伴互导机制,这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

(2)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合作研究。课题研究是名师成长的有效孵化器,开展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寻求教育改革创新。课题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同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鼓励教师跨学科互助,或者为教师穿针引线,搭建更广阔的教研平台,进行跨学校的合作研究,也是现代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4.实践展示模式——为教师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

教师的实践展示有多种形式,如教学公开课、观摩研讨课、教学技能比赛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些地方将教师的实践展示常规化、制度化,使更多的教师走到这个平台上,让他们交流、进步。事实证明,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活动,一方面使更多的教师看到了自己的潜能,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5.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给职初的教师一个相对稳定、机会较多、指导到位、相对专业的成长环境,使其基本功锻炼和教学经验获取有所实现,才能更好地帮助职初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专业发展学校是中小学校教师、管理者以及大学教员间通过合作,以改进教学质量,并寻求把理论付诸实践的真正形式。每一个专业发展学校看上去都不同,但所有专业发展学校都有共同的目标,即为职前及职后的教师提供以学校为背景的专业发展经验。到目前为止,对专业发展学校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以上每一种模式都是在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分层次、有重点地去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存在许多客观的阻滞、困惑和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历程,是教师自我修炼职业发展的过程,研究和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发展模式与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将加快区域性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为本区域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谈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刘小龙:《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困惑及其人本回归》,《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

(3)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4)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5)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6)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7)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8)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9)李铁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认真学习、宣传和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教育》1993年第4期。

(10)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1)周川:《教育现代化过程简析》,《教育评论》1998年第6期。

(12)杨明:《中国教育离现代化目标有多远》,《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13)冯增俊:《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1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5)鲍东明:《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怎样把舵扬帆?》,《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5日,第4版。

(16)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7)段作章:《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7年第2期。

(18)袁本涛:《教育现代化及其基本特征浅论》,《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9)孙桂丽:《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2009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胡卫、唐晓杰等:《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21)鲍东明:《实现现代化我们怎样把舵扬帆?》,《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5日,第4版。

(22)鲍东明:《实现现代化我们怎样把舵扬帆?》,《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5日,第4版。

(23)《上海教委颁布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http://www.cnjyzb.net/detail-4581054.html。

(24)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5)梅新林:《聚焦中国教师教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26)周济:《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三个突破”》,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7/13/content_1595346.htm,2004-02-07。

(27)谈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28)王存贵:《教师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7期。

(2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30)徐斌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3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3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137页。

(33)郝敏宁:《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兼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3期。

(35)段作章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6)徐仲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37)康卫忠:《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1期。

(38)袁玲俊:《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9)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0)朱文学:《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先行》,《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41)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42)叶平、王蕊:《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43)章传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章传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章传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章传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