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的思考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书价上涨和经费削减,不仅没有造成图书馆事业的衰退,反而因文献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和手段的优化而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突飞猛进发展。建设好我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是实施我国文献资源共享战略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这对于建立好新系统、实现人员优势的互补、促进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的思考

陆宗城 叶新明 徐克庄 吴振人

一、文献资源共享是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由于文献及其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文献类型和载体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文献价格的扶摇直上,没有一所图书馆能够做到“小而全”、“大而全”,即使美国那样高度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也难以做到。因而,在当今世界上,离开文献资源共享,自力更生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完全不可能的。美国俄亥俄州的18所高校图书馆,都有丰富的馆藏,但都设有馆际互借部门,而且有馆际互借专用汽车不断巡回于各馆之间,以保证在两天内将互借的文献实体(包括原件或其复印件)送到所需馆,还花了两亿美元,建成了俄亥俄图书馆信息网络(OhioLINK),使读者能通过其所在的图书馆、办公室或家里的计算机终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利用这所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图书馆面临书价猛涨、经费远不能同步增长的严峻局面:全国公共图书馆1986年以来的购书量,每年递减9. 6%;全国2197所县级图书馆中,年进新书在500册以内的近500所,不足50册的有423所,一册未进的有341所;高校及其他系统图书馆,存在程度不同的类似情况,外文原版书刊的进口量也逐年下降,而今高校及科研图书馆几乎买不起原版外文书刊的比比皆是。由于入藏新书锐减等原因,导致领取借书证的人数随之大减,我国图书馆事业陷入低谷、趋向萎缩,不能不令人担忧!

怎样才能走出今日的低谷,迈向明日的辉煌?这是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大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走文献资源共享之路,而且只有大步迈向既充分又高速的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振兴我国图书馆事业,使它在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我国的四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再度出现经济萧条,图书馆界同样遭遇书价上涨、经费消减、新进书刊量萎缩、人员裁减等困难。但美国同行毫不沮丧,他们一面改进传统的文献实体共享,一面采用高科技手段,广泛建立馆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通过馆际联网以及各种网络之间的互联,实现文献的电子信息形式的共享。前述OhioL INK就已经与本国的互联网络(Internet)连接,据李志钟博士说,Internet已于1994年与159个国家的约320万台计算机联网。因此,俄亥俄州的这18所高校图书馆都有可能与159个国家中已联网的图书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献资源高速共享。美国前总统布什于1991年提出的全国研究与教育网络(NREN)预计1997年建成,联网范围比Internet大,传输手段更加先进。届时每秒可传输10万页文献,而且只需花3美分。一旦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Ⅱ),即信息高速公路按计划在20年内建成,文献信息资源的高速共享将进入更理想的境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书价上涨和经费削减,不仅没有造成图书馆事业的衰退,反而因文献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和手段的优化而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我们认为,美国同行这种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颇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图书馆事业要走出低谷、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狠抓文献资源共享这个突破口。而且要在普遍推行现有文献实体资源共享的同时,大力采用和开发高新技术,建立全新的文献保障体系,强化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纵横交错、国内和国外网络互联,从而共享全球文献资源,精、准、快、省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巨大的作用,并实现自身的迅猛发展。

二、建设我国新型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建设好我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是实施我国文献资源共享战略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所谓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应当是满足我国眼前和长远的社会信息需求所必需的、文献资源的有机集合体。1990年发布的《全国文献资源调研总报告》,对满足信息需求和文献资源保障作了分析和论述。报告指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应满足95%左右的信息需求,具体来说,应满足100%的国内信息需求,90%以上的国外信息需求。为此,每年国内文献应搜集100%,国外期刊应订购5万种,国外图书应订购20万种。这种设想,实质上只是“大而全”思想的变种,是把我国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它几乎不考虑我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只是全球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更不考虑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的现实可能性。从当前实际来看,我国要建设这样一种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是极难的。即便国力允许年订购25万种外文书刊,利用率必然也很低,实际上造成极大的浪费。事实胜于雄辩:1986年我国进口外文图书10万种、期刊2. 7万种,而近年进口数量不但未增加,反而不断下降,仅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订的国外期刊来看,1980年为8820种,1987年为4650种,近年仅2700种。

我们认为,对我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建设必须重新思考,也就是说,必须建设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

1.这种新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合理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要采取从需求到供给的模式,并在开发利用文献资源上下工夫。要大力加强宏观和微观需求调查,逐步建立起满足宏观和微观需求的全国性宏观文献资源系统和局部的微观文献资源系统。这是新系统建设的首要一环。在用户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从需求到供给的文献采集方式,如此建立起来的文献收藏结构,可以用最少的投入满足最大的需求,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建立起一个学科、文献类型、系统、地区有机结合,整体与层次互为补充,立体网状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实现文献资源建设和配置上的优化。搞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实质上是解决了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文献采集问题。为此,必须实行宏观调控、分工协作、重点支持,尽量避免重复。像苏联一面倒带来的图书、情报工作从上到下分割的问题,应该到解决的时候了。中国科学院早带了一个好头,最近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情报所开始合并,我们希望从上到下引起连锁反应。这对于建立好新系统、实现人员优势的互补、促进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3.新系统的建设不应是简单地有求必应地满足市场与用户需求,更不是国内文献应百分之百地采集。信息爆炸中必然存在信息污染,文献采集必须有所选择。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在一片辉煌中“资本主义幽灵”也时有出没。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出版量大了,发行渠道多了,但学术著作出版与销售两难,黄色、低级趣味的出版物泛滥。如果新系统一律兼容并蓄,则不仅成了大杂烩,而且会后患无穷。对于国外文献的采集,更要认真精选,否则既浪费外汇,又起不了好作用。

4.新系统的建设应以采集国内文献为主。原版印刷型外文书刊的进口,要严格控制数量,根本限制复本。用户合理需求的满足,一要通过文献实体共享来解决,二要依靠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系统来保障。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某教授在联上Internet后的一次会议上欣喜地说,这比订购100种原版期刊还要好。NCFC与Internet联网后,我国科学家通过利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预印本数据库,得以在科学前沿领域,接触世界前沿研究成果。这显然比订5万种外刊、20万种洋书的效果要好得多,也省钱得多。

5.新系统搜集的文献,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印刷型,必须充实电子出版物(包括软盘及光盘等数据库),并采用多媒体技术。文献资源的实体共享与远程而高速的电子形式共享,虽尚有一个较长的并存阶段,但就功效来说,后者远胜于前者。例如,我国新近开发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CBM disc),收1983—1994年间的600余种中国期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437000余条,可多途径检索;就主题途径来说,可用中、英文主题词检索,左右截词检索,通配符检索及各种逻辑组配检索;年更新量达12万条。从编印成本、时滞、更新速度及检索功能来说,这都是任何同样规模的印刷型专题索引无法比拟的。同时,根据清华大学的经验:合理进口和利用外文光盘数据库,每小时的成本只要1.05美元;而利用DIALOG联机检索,每小时需花120美元。这也是新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6.要狠抓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新系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必须使新系统中入藏的文献,从外表到内容都得到充分揭示。要大力开发系列专题资料、专题题录文摘、索引、译文、信息报导资料、专题报告、综述报告和述评报告等小型、中型和大型信息产品,使这个文献宝库起到信息喷泉的作用。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除了继续发挥其编目数据共享作用外,近年还相继开发了联机联合目录(WorldCat)、机读期刊目次(Firstsearch)以及大量其他索引。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目前我国已发行了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两套期刊文章的题录索引(软盘和光盘版,半年更新一次)。如果每周再发行印刷型或机读型的专类现刊目次,则上述两题录索引的时滞问题便会得到较好的解决。这类开发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还能促进信息市场的繁荣。

有了这样一个背靠世界、服务海内外的新型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再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我国文献资源的共享大业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强化各种数据库的开发

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所能向用户提供的文献选择手段,主要是卡片式或书本式的联合目录,通过文献实体的寄送,或由用户本人上门借阅,才能满足用户所属单位无法满足的文献信息需求。用户受其使用手段所固有的缺陷的制约,查到文献和获得文献的概率都非常低。因此,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仅限于零星的、随机的馆际互借行为。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有了迅速发展,这就为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技术保证。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的涌现和联机检索、远距离传输的实现,则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效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下大力气狠抓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借助计算机,用电子形式存储、整序、修改和获取数据的集合体。照目前情况看,在各种数据库中,与文献资源共享关系最密切的是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联机书目数据库可实现书目信息的共享。它是达到文献资源共享的现代化途径和手段,为用户提供共享计划成员馆馆藏文献的收藏情况、藏址和可获得性信息。这些信息是及时的、现实的和动态的,有助于用户作出是否要获取特定文献的决策。用户一旦提出需求信息,收藏馆应作出共享安排,否则会降低文献可获得概率,从而造成人力、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共享安排有两种可能性:①传统的文献实体传递;②现代化的机读全文数据库的电子文本的传输。联机全文数据库和光盘全文数据库是当前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最佳选择。

按文献资源共享的迫切要求,我们认为,我国数据库的建设可分两步走:①1996—2000年的重点应放在开发和完善省、市以上公共馆、高校馆、科研馆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上;沿海发达地区可扩大到县公共馆,有条件的中专及重点中学馆。在此期间,有条件的省、市公共馆可试行开发本省、市的地方文献全文计算机数据库或光盘数据库;国家馆和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以及国家级科研单位,可像台湾开发廿五史全文数据库(1990年已可供个人计算机查阅)那样,试行开发我国重要典籍的全文数据库;并鼓励私营全文数据库的开发。②2000—2010年将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馆藏数据库的建设范围。每个县的公共馆都应该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和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所有的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或文献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或终端;综合性的题录数据库应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向各学科的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发展;全文数据库要采用多媒体技术。1996—2010年期间,各界必须随时为数据库的网络化做好准备。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省、市以上公共馆、高校及科研馆确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建库经验和应有资金,在以往建库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适当解决,才能使今后的数据库建设健康发展。现就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各自为政,盲目开发

首先是在机型的选择上贪图便宜、缺乏远见,结果把国外已经淘汰的、无法兼容的计算机引进来,造成后患。典型的例子是:我国16所高校都用上了日本出产的富士通小型机,内存不大,硬件兼容性差,难以联网;配套设备和材料别家买不到,只好挨斩。其次是数据库结构著录格式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机读书目记录的格式有M ARC式和非M ARC式,简化M ARC式和近似M ARC式。再次,记录字段有变长的,有定长的。加以所用的数据库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仅在杭州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中,就有7种之多。这些必定会给数据库联网、数据交换等带来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必须立足于与IBM产品兼容,并应尽量采用国产机型,以促进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机读著录格式应向国际标准靠拢;记录字段,特别是主题字段力求采用可变长度;使用的算法和软件应予优化。所有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东西,都应坚决摒弃,禁止继续推广。这些方面,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部门应履行其职责。

(二)标引工作过于落后

片面强调分类标引而忽视主题标引,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近年来不少馆自行开发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其检索入口往往仅限于分类、题名和著者;有的虽追加了关键词检索途径,但大多数关键词只从题名中抽取,标引深度不足,检全率与检准率均极差。图书的在版编目数据,目前只提供先组式的手检主题标目,也是落后于时代的。不少期刊、会议记录等一次文献,陆续开始为所收文章作在版主题标引,但多数也仅限于从题名中抽取关键词,标引深度一般不超过3,这是不符合机检要求的。标引工作是实现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文献资源共享功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书目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如果储存的书目信息或文献信息没有作好按内容的有序化标引,就不能有效地被利用。为了撰写本文,我们用中信所重庆分所的光盘作文献调研,用了“文献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等好几个词还不能检全。这说明标引上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的解决意见是:①要按机检要求提高主题标引深度,以提高检全率;不仅要作整体标引,还必须从深度开发文献资源出发,作分析标引,特别是要将文献中的隐含主题因素标引出来;同时要提高标引词的专指度,以节省机时,提高检准率。②用关键词标引和关键词检索,这对标引员与用户都是最方便的,但不等于不需要叙词表了。相反,为提高检索质量,还必须以关键词到叙词的计算机自动转换为必要条件。这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不是不能解决的。在自动转换实现之前,必须作好各同义词与相关词之间的参照。叙词应按标引频率和检索频率来确定,一部好的叙词表可在关键词标引和检索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更新。③文献按出版单元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为了便利文献资源共享,在一国范围内实现分类索书号的统一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高校及研究图书馆都用OCLC的分类索书号。它由LC分类号、克特号(按特定的拼号法编码)及出版年代号构成,各馆一致,馆际互借极其方便。而公共馆及中小学馆则用OCLC的DC分类号,各馆分类详简不一,书次号也不统一,馆际互借就麻烦了。我国酝酿已久的图书分类法和书次号的标准化,即实现全国分类索书号的统一,在文献资源共享面前,越来越显得必要了。今后各种文献的在版主题标引要全面开展,而且都要按机检要求大幅提高标引质量。图书、期刊文献与会议文献等,未按上述要求作好主题标引的,一律不准出版。标引工作应由文献编辑、出版机构自行负责,并送版本图书馆选定并授权的各专业标引部门审定。回溯标引则直接由它们负责,标引成果全国共享。由任何一个图书馆包打天下,或由各馆自行标引的做法,均难以保证标引质量。

建库的前期工作做好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各种文献类型和专业的书目数据库,以及全文数据库分两步相继开发成功了,文献资源共享(不管是实体的还是电子信息形式的,不管是当地的还是远距离的),就都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四、加速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

有了各种计算机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如果都让它们单兵作战,文献资源共享基本上还只是一句空话。只有让它们联合起来、互通有无、协同作战,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指示才能富有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可喜的是,图书馆的馆际互联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有的已进入实用阶段,如中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APTLIN网络已实现OPAC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ZSLA IS网络,于1993年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牵头,已经连接了该地区的市县图书馆。有的已着手研制,如广东省高教局1994年成立了省高校图书馆联网建设工作组,并拨专款,预计近年内将在该省高校图书馆实现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联机互借和通讯传输等共享服务;上海市也在筹建跨系统文献资源协作网络等。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以来,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了类似的实施方案。我国也根据国情,加快了全国信息基础结构建设的步伐:1994年仅邮电系统就投资了683亿元人民币;近几年电讯业年发展速度均保持在50%左右;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相关的CH INAPAC(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和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CH INAPAC已覆盖到全国699个城市,约有6万个端口;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已覆盖到90%的县,有的已延伸至乡镇。CERNET中的教育系统,用分组结构(即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校园网),下设10个地区网点学校;其主干网点、地区网点院校和重点院校,拟用DDN网际互联,到1996年年底连接近百所高校。

根据我国的实力,我国国家级文献资源共享专用网络,还不可能在近几年内建成。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来逐步实现。因此,我们也可考虑专用网络的建设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00年建成省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有条件的可以考虑省际之间,尤其是与北京市的网络互联;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可将省级网延伸至地市级乃至县级市。通讯线路可采用邮电部门的CH INAPAC网,用X.25协议上网,局部地区可通过CERNET网络来实现。共享信息可进行中低速传输,即可与Internet联网。

第二步,到2010年建成全国性文献资源共享专用网络。连接各个省、市的图书信息部门,达到中高速传输,与国内的主要网络和相关网络互联,实现数据、文本、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形成四通八达的信息传输通道。

四通八达、国际互联的文献资源共享专用网络建成后,地球将变得更小:用户在家中的私人计算机,在单位办公室的计算机终端上,或在各图书、信息单位中,都能在瞬息之间利用到网上各全文数据库中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文献信息,各取所需地、更富成效地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去造福于人类,充实个人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通过网上馆藏书目数据库,了解所需文献线索,提出商借要求,从而获得文献实体或其复印件。但要建成这样一个网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单靠高新技术是不行的,人们观念的更新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大量的权利义务问题、利害关系问题,除了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基础,还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它的建成和正常运作,否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成不易,维护也难。

五、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措施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条件,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就文献实体的共享而言,不论是上门的还是通过邮递的,不论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我国都行之已久,只是还不够普及,不够经常,因此成效不大而已。当然,把文献资源共享作为图书馆事业脱离困境、走上发展大道的战略突破口,特别是在把以电子信息为形式的远距离高速共享作为战略目标来考虑时,还必须采取若干关键性的措施,来促使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包括:

(一)加强领导

我国图书馆分属科委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高校系统、科学院系统、公共文化系统、行业系统等,缺乏集中统一的协调和领导。各系统之间平行重复,步调不一,甚至相互扯皮。要建立全新的文献保障体系,要分工合作,强化各种、各类数据库的开发,加速各级文献共享网络的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若都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是绝对办不好的。单就台湾地区来说,全省各类型图书馆由“台湾教育部图书馆事业委员会”统管,只花4年时间,1991年10月就建成其图书资讯网络系统,并于1993年4月与台湾学术网络(TANet)联网,已能提供文献信息送到家的服务。这对我们成立强有力的、统管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中央领导机构,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我国信息基础结构(CH INANⅡ)的建设,在国务院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领导下,已取得重大进展。图书馆历来是储存信息(不仅是经济信息,还有可能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信息等)最多的部门。如果这个联席会议更名为“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把图书馆事业和所有信息企事业都管起来,则对我国加速进入信息时代,加速发展综合国力将起到重大作用。原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若能挑起这一重任,当然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领导机构。省、市、地、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过去那种以某一系统为核心的图书馆中心委员会,绝大多数形同虚设,可以撤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机构,应把文献资源共享及有关的人、财、物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以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源节流

新型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开发,高速共享网络的建设都是要花大量资金的。但一旦建成,不管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文献信息事业是先行官,国家无疑应大量增加投入。但是,NCFC主要是靠世界银行贷款建设起来的。CERNET已在建设中,计划在2000年建成,中央与地区网络资金若由各级科教部门筹措,各单位的数据库与局域网的开支如果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则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加速文献资源高速共享的实现,下述情况值得参考:①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NⅡ)的总预算为4000亿~5000亿美元,政府预算只提供3%~4%,其余由企业自行筹措。②美国马歇尔法律图书馆汪引芝馆长说,有了全文数据库,图书馆的空间不成问题了。尽管该馆每年花3. 5万美元供读者利用全文数据库,但法律文献的采购、储存、管理等经费节省了。③文献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水平越高,文献采集上的重复浪费现象就越少。我国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特别在图书馆与情报所之间,重复浪费现象是很严重的。例如:温州情报所订了美国《化学文摘》(CA),相距不远的温州医学院和温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也都订了CA,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更惊人的是在几年前一窝蜂买《四库全书》(影印本)“热潮”中,连资金匮乏的县馆也申请专款购买,还做了几个漂亮的书橱,不该买的馆,若拿这笔钱买计算机,它们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可能早就建起来了。④我国国有资产总值仅1. 8万亿元,但私人银行存款达3万亿元。只要让储户知道美国建成NH后,估计在一系列工业领域中每年可以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到2007年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210亿美元,生产效率提高20%~40%,并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能吸引企业及大量游资投资于我国NH及文献数据库和相应网络的建设。只要各种开源节流的工作做好,资金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三)培养人才

文献资源的高速共享,意味着图书馆的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尽管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的收藏还是以印刷型资料为主,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并存的时间不会太短,但前者向后者的过渡将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国图书馆专业馆员,过去只要有一个不管什么专业的学士学位作文化背景,再拿一个图书馆与情报学的硕士学位就够格,现今却在提高要求:有些名牌大学,像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图书馆专业馆员的任职条件,要另加一个硕士学位,而且最好是计算机学科的硕士学位。所以,只有狠抓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普及计算机及文献主题标引的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跨世纪的各类新型图书馆人才(特别是能够开发、储存和传递深层次文献信息的专家),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派”。

(四)制定法规

这里的法规是指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与实现文献资源全球高速共享有关的各种专业法律、法规、条例、标准与规范等。有些是已经制定了的,如《著作权法》;有些是呼之不出的,如《图书馆法》;有些是已经作为国家标准实施,但为了与国际接轨、急待修订的,如《西文文献著录条例》;有些是属于新生事物、尚待研究制定的,如《数据库安全保护法》,等等。与文献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直接有关的是:文献实体的共享是否应该有偿或变相收费,数据库信息的复制与套录范围应如何界定,等等。这些都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

以上这些是实现信息时代文献资源共享必需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迅速落实了,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国的共享网络与各国互联了,那么,上自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变得更加耳聪目明,更加有文化、有知识。图书馆事业随之而获得的发展与提高,也就自不待言了。

参考文献

[1]陈通宝:《全球性的Internet网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5年第1期。

[2]傅鹏:《中国计算机网络市场初探》,《中国计算机报》1995年第8期。

[3]姜源绿:《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信息共享服务研讨会述要》,《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2期。

[4]马影林:《NCFC及其与Internet的连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5年第1期。

[5]莫少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书馆论坛》1995年第2期。

[6]任其荣:《CD-ROM光盘数据库的合理引进和充分利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5年第2期。

[7]孙辩华:《迎接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1期。

(原载《图书馆界》199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