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等教育内部创新与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

试论高等教育内部创新与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区域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调整与分化,各高校内部的创新对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因此,高等教育内部的创新是区域服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也是将区域服务职能纳入高等教育最直接而且引发冲突的可能性最小的途径之一。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社区学院”在扩大区域高等教育机会、提高区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其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试论高等教育内部创新与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

贺小飞

【摘 要】随着高校与社会和区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获得了发展。在区域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调整与分化,各高校内部的创新对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 高校 创新

高等教育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其自身内部规律和外部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其使命、职能以及组织形式都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在当前知识、科技成为社会进步核心要素的时代,在“知识工人阶级”和专业人才成为越来越关键的、越来越起引导作用的社会集团的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景与持续竞争的优势更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知识分子的再生产,这不仅仅意味着纯研究的生产和精英型人才的再生产,而是要求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大众群体都要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的轴心,不仅仅在于它培养知识精英和科学家,更重要的是在于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区域性的大学、学院还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都与社会、与其所处区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也得到了来自政府和学术界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与教学和科研相比,区域服务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新的职能。任何新事物在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与传统事物之间的磨合,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也不例外。它与高等教育内部原有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速度和发挥效果,它的发展也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内部进行调整与创新。

区域服务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兼容性和有利性

区域服务职能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创新。国外一些学者在对高等教育创新步骤的研究中曾指出,创新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是决定它在高等教育内部的发展进程与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创新与原组织环境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及其体现出来的有利性(profitability)。(1)按照这种观点,区域服务职能在高等教育内部的发展程度同样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强力制约,即区域服务职能与高等教育原有组织体系的适应程度,以及参与者对它的认可程度,也就是与先前的状况相比,它所体现出来的相对优势被参与者接受的程度。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发展进程与发挥效果。

∗兼容性:主要指区域服务职能的目标、价值观、标准等与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的使命、任务、目标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程度,包括学校整个组织体系的社会文化信仰、主导观念以及对开展区域服务职能的需要程度。一般而言,兼容性越强,这一职能在确立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及其所引起的不满与矛盾则越小。它在决定新职能与高等教育组织体系的关系时,常表现出如下规律:当兼容性比较弱的时候,新职能在确立的过程中更多表现为对原有组织体系的适应;当兼容性比较强的时候,常会表现为原有组织体系向新职能特点的适应。这两种相反的运动方向也被称为“收缩”与“扩张”。

∗有利性:主要是指区域服务对高等教育需要的满足效力,包括高校在经济、文化、社会声誉等方面以及教师所获得的满意度。高校在区域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利性越强,则它对这一职能的认可程度就越大,区域服务职能的发展过程也就越快、越顺利,发挥的效果也就越好。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区域服务职能与高等教育原有的组织环境协调性较强时,并且参与者普遍认为这一职能会带来较大的好处,那么它就会较容易地渗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内;若大家对新职能的有利性没有一致的看法,那么它的影响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类学校或学校内的某个领域、某个部分中,相对比较孤立,类似“飞地”的状态。当区域服务职能与高等教育原有的组织环境不协调时,它则可能面临两种命运:要么被彻底排除在外,要么按照学校已成的价值观、标准和目标来进行自我调整,即经历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如果新职能的相对优势体现不足,那么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就很高。

上述框架为我们分析区域服务职能的确立与发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视角,但它主要以创新本身(在本文中为区域服务职能)为出发点,忽视了高校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反应能动性。特别是在两者之间的适应机制方面,将双方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调整割裂开来,只体现出作用方向的单向性而缺乏对其双向性特点的分析。实际上,区域服务作为高校对外界社会需求和区域需求的一种反应,其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会受到高校组织体系、信念价值体系、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这使得区域服务的实践形式、内容、宗旨、目的等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自我调整以便对高校的基本学术精神和特质不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既然要使区域服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那么高校一方在自身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领域所做出的主动的、积极的调整和行动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仅就内部机制而言,区域服务在高校组织体系内的制度化过程是二者之间相互适应、调整、妥协的一种双向作用过程。无论兼容性是强是弱,一旦二者有所接触,双方都会发生某些变化。纵然其中的力量对比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始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只是其中一方被动地向另一方的单向适应。因此,高等教育内部的创新是区域服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必要从高等教育内部入手,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为区域服务职能提供必要的生长土壤,使高校不仅能够对区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还要在学科生长、文化发展以及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具体讲,包括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高校内部的创新两大方面。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化与合作

新事物在确立和发展的初期常常会遭遇到来自传统力量的阻挠,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也是如此。特别是传统的精英型大学,对抗力量更为强大。从客观上讲,单纯依靠这些处于塔尖的大学拓展其区域服务职能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如果社会不能从原有机构中获得所需,则会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因此必然要建立和发展更为专门化的面向区域的高等学校。这也是将区域服务职能纳入高等教育最直接而且引发冲突的可能性最小的途径之一。“社区学院”、“城市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社区学院”在扩大区域高等教育机会、提高区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其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分化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如今,专门化与层次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具体表现为单个高等学校职能的分离性和高等学校职能的整体完整性。(2)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服务职能增强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及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为高等教育面向区域的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按照克拉克·克尔的观点,高等教育体系职能的分化主要在于调整“优秀”与“平等”之间的冲突。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在经济、智力、文化等领域普遍的、激烈的竞争对优秀与平等同时提出了要求,即“在入学和转学机会方面是平等主义的,在促进最有能力和动机最强的方面是英才主义的”(3)。这使得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按照学术工作的层次进行分化,在比较高的智力活动层次非常强调优秀,但是在不那么高级的学术层次有一个大众化和普遍入学部门———从而做到同样地既为培养高级人才又为扩大入学机会的现代需求服务……这是一个平等主义和英才主义的尝试”(4)。职能的分化不仅使新型的高校有了产生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求现有的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特点和现实条件进行恰当的定位。在区域服务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性和区域性特点比较强的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潜力,充分利用它们的现有资源增强对区域的影响力,防止一味追求级别的升格而产生的“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尴尬局面。如果说科研尖子型的高校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中主要发挥先导的作用,那么,众多的区域大众型的高校则在增强国家科技与文化的整体实力方面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如克尔所说,“在高等教育内部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传统的大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错误,甚至是一个有代价的时代错误,这样的集中注意传统大学,从12世纪到19世纪是合适的,但是在20世纪就很不合适,在21世纪就更不合适了”。(5)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职能的分化同时意味着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包括同级高校之间以及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校际联合在区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具有职能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任何一所高校都有相对于其他学校的优势与劣势,校际交流与合作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和更充分的利用。在这方面,英格兰东北地区的大学联盟即是典型的例子。在英格兰,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八个地区的大学也都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合作组织,它们在推动大学与区域地方的合作互动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立和发展区域型的高等院校并加强它们与传统大学之间的联合,为社会提供更民主的入学机会,提供职业训练和满足本地区各阶层的入学需求,并不意味着对尖子教育的放弃;追求平等未必要以牺牲优秀为代价。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完全可以在一个连续的、完善的、具有恰当职能分化以及合作意识的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得以有效发挥。

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分化与合作为区域服务职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这并不代表着区域服务只是区域型高校的责任、职能而与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无关。在现代社会中,科研、教学和服务日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区域服务也是以科研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的,而且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都是首先占据一定的空间,居于某个地方。因此,对于具体的不同类型的高校而言,区域服务都应该是其基本的责任和职能,只是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职能分化只是区域服务职能进入高等教育内部并得以发挥的条件之一。同样关键的还有各个高校内部的调整与创新。

高校内部的创新

高等教育的区域服务职能最终要落实到各个高校来实施,单个高校是区域服务职能的主体。高校是以知识为主线和组织基础的社会机构,在校内的横向层面上,形成了以不同性质知识为中心的各个学科之间、院系所之间以及学术单位与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纵向层面,是系所、学院、学校之间的等级关系。由这些纵横交错的网络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决定了学校的反应性、能动性,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服务职能发挥的效果。因此,在实现区域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高校内部的创新非常关键,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行动。

1.建立内部合作关系: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

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的。比如区域某行业、部门、单位的规划或某个城市的建设问题,不仅涉及到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区域服务职能所具有的社会指向性和问题指向性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内部各学科之间、院系所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发展跨学科的学术组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内部合作也具有必然性。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细化虽然增强了专业化的程度,但是学科体系的不断扩充最终会导致一些学科在某一点发生碰撞,知识生产已经显现出了跨学科的模式。所以,高校内部学术单位之间的边界应该具有多孔性和流通性,具有向各种机遇保持开放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边缘学科的生长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跨学科学术组织及其研究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可以将校内学术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为两种主要的方式:

∗自下而上。主要由具体从事不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老师为了某个研究项目或教学的需要,通过自己的个体行为进行相互间的联络、接洽、交流,并以此形成特定时期或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主动性和交往的广泛性。最初的参与者往往只是少数院系的少数教师,随着合作项目的增多和教师个人联系网络的扩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也会逐渐扩大,从教师个体扩展至所属的教研室再到系所、学院直至形成学校整体的一种取向和文化,从而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并由此得到上层的鼓励和促进。

∗自上而下。其动力主要来自学校领导层和各学术单位的领导层。通过行政领导和学术领导的研讨和磋商,拟订正式的交流合作机制或相应的组织机构,为院、系所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平台,以此来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和跨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科研水平。近年来一些高校兴起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一般属于这种模式。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在建立正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方面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它们吸纳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和学者,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应用研究,例如英格兰东北地区大学的卓越中心和研究中心,很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实际上,存在于基层单位教师之间的非正式的合作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入,但其联系机制的随意性往往使这种合作缺乏稳定性。

在高校跨学科的发展中,从上层领导到基层老师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不仅需要个体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联系积极拓展合作网络,而且也需要进一步建立正式有效的联系平台和机制。高校与研究院所之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它是由多种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使它在发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跨学科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潜力,发挥跨学科研究具有的应用性特点,以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

2.学校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与平衡

权力是一个组织体系的基本要素,其集中与分散的状况决定着整个机构组织的管理模式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高校的权力结构主要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构成,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权力结构模式及其内部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模式为主还是以学术模式抑或是均衡模式为主。行政权力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科层结构,(6)它遵循严格的上下级制度和等级制原则,存在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关系,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秩序性。由于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其权力重心具有向上偏移的特点。作为扎根于学科专业的学术权力,它的存在离不开高校的基层单位,教研室、系所等基层组织是学术权力得以充分体现的场所,因此,虽然它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却不像行政权力那样表现为严格的等级性和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的特点往往表现为底部沉重,(7)并具有比较强的松散性,因而其权力重心体现出明显的下位性。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应该而且必须具有一般社会组织所需要的行政权力,以维持其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探究学问和知识创造的场所,必须同时具有学术权力。任何一所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特点及其工作的具体方式都是这两种权力之间博弈的结果。那么,区域服务职能会对二者的关系造成怎样的冲击?如果要实现区域服务在高校的规范化,应该对此做出哪些调整呢?

从区域服务职能的社会指向性和综合性来看,它一方面要求高校与外界之间保持边界的多孔性和流通性,另一方面还要求高校内部实现各学科、系所、学院之间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增强相互间的合作,为跨学科发展营造空间。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恰恰需要基层单位拥有相应的自主权力,也就是说,教师等学术人员在具体的教学、科研项目中拥有比较自由的交流、合作与决策等权力。这种学术权力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理论和真理自由探索与发现的保障,也是对教师进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自由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者们不仅应该有权力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其学科领域提出个人的见解、观点,对学校内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决策建议,而且还应该有权力使自己的成果和见解影响区域社会领域的决策者,使之成为外界社会的共识,进而使区域受益、社会进步。因此,学术权力无论对学科、高校的自身发展还是对增强高校与区域社会之间的联系方面都是一种保障,而且也都是必需的。

除了由系所、学院以及高校各层次的学术委员会组成的网络状的学术权力体系,还有以校长为主自上而下呈现树状结构的行政权力体系。这是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有的权力要素。对于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发展而言,学校上层领导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推动跨学科学术组织方面,还是区域服务专门办公机构的成立方面,都是行政权力的体现。行政权力的实效性、严密的组织性在整体推进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其有序性和组织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域服务职能要求高校的行政权力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生产模式的变革、新的联合经济和学习社会的出现,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机制的日益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其他单位机构,它们的组织结构都将体现出一种从严格刚性的等级制向灵活柔性的异构型体系转变的特点。这一点对于高校来说也不例外。跨学科交流的增多、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建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要求高校的行政权力体系朝向能够适应并主动服务于学术组织的变迁以及灵活性、柔韧度、容纳度都有所增强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权力上位特征比较明显以及基层系所、学院的权力比较薄弱的国家和高校,这方面受到的挑战比较大,尤其在我国表现更为明显。

一言以蔽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发挥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高校的权力体系必须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学术系统要有比较强的权力,即基层学术单位及其教师和学者在学科发展以及与区域社会联系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招生、教师聘任、项目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权力,从而使他们在区域发展中也体现出比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其次,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模式从刚性化的管理逐渐转向柔性化的管理,从严格的等级科层结构逐渐转向扁平化结构。虽然高校行政领导层的意图和决策在高校与区域合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是宏观的。而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以具体的学科专业及其教师为主。所以,行政权力在区域服务中要以宏观协调为主,权力重心适当向下转移,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和信息的基点,通过减少管理的层次,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与信息失真,加快高校对区域需求及其变化的反应,使组织体系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必须体现服务的思想,行政管理者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行政管理体系不仅要方便校内科研和教学的实现,也要方便高校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管理与合作。

最后,要协调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校长等主要领导人在二者之间的枢纽及协调作用。

在这三个方面,我国的高校都需要做出大的努力。

3.将区域服务活动和成果纳入教师的评价标准当中

前边的分析曾指出,有利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区域服务职能制度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有利性不仅体现在他们从外界的认可和物质报偿中所获得的精神与物质上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学校内部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带给他们的归属感。学校对教师进行认可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晋升制度。到目前为止,即使在有着区域服务传统的美国,以及在这一领域也取得比较大的发展的英国,教师的评价和晋升标准对于区域服务职能在高校的发挥来说,都是最为严重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众多的大学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都以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更是对教师的职务晋升和学术地位以及学术生命举足轻重。即使是在一般性的大学和学院,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区域服务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有力支持,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教学与科研的应用性以及区域指向性也都有所凸显,但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或区域服务方面的内容都没有能在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晋升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在区域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参与区域服务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体现在学校对他们的评价中,因而不能获得认可,对其晋升以及学术地位也都没有太大的帮助或利益可得,那么区域服务的有利性在教师身上将难以得到体现,教师就会因此将精力转向其他有助于其地位提升的领域,以获取和维持某种安全感。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晋升制度。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将区域服务纳入到正式的评价和晋升体系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一,从区域服务的性质看,它是以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基础的,离不开二者的支持,区域服务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导向和问题导向,但其根基还是学术性的,教师的区域服务活动是以他们所具有的知识资源、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支撑的。同时,它也是其学术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如果没有相应的水平和能力,他们的区域服务工作也难以满足对方的要求,难以得到对方的认可,二者的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其二,从区域服务对高校产生的影响看,它不仅可以为高校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而且也可以提高学校在区域中的声誉和地位。学校从区域服务方面所获得的这些利益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的,然而教师为此所付出的劳动却在评价和晋升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回报,这是否不合理呢?就此而言,将教师在区域服务中取得的成果纳入正式的评价当中,是教师应该获得的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对于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服务项目的教师,不仅他们所发表的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应该获得肯定,而且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所取得的论文之外的成果,例如参加的咨询工作、志愿者活动等也应该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张宝泉:《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功能若干问题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4.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Jerold W. Apps(1988),Higher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Meeting New Demands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M],San Francisco and London,Jossey-Bass Publishers.

6. Ben Jongbloed etc.(ed.): From the Eye of the Storm: Higher Education’s Changing Institution[M],1999,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s,P76.

【注释】

(1)Marijk Van DerWende,Eric Beerkens and Ulrich Teichler(1999):“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cause for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in Ben Jongbloed etc.(ed.): From the Eye of the Storm: HigherEducation’s Changing Institution[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s,P75.

(2)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3)[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01页。

(4)[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01页。

(5)[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01页。

(6)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7页。

(7)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