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广电工作者健康与职业特征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我国广电工作者健康与职业特征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结果发现,男子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三项指标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差距不大;女子身高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是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尤其是克托莱指数低于全国均值31.8。男女组之间的克托莱指数相互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从而表明广播电视工作者男子较女子体型明显高大而粗壮,男子体型与我国成年男子体型相近,女子体型相对纤细。

我国广电工作者健康与职业特征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乔培基 吕庆祝 李 涛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是培养广播电视系统专业人才的基地,根据广电系统工作者健康与职业特征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衔接、职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结合出发,将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实验,探索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是我们进行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健康与职业特征

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教育司批准立项,自2001年2月至8月对我国广播电视系统职工进行了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此类调查自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是对我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工作的完善和补充。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自北京、重庆、广东、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江苏、福建、安徽、四川、宁夏、甘肃、江西、湖北和湖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系统所属电台和电视台的在职职工,共计659人。其中,男性294人,占44.6%;女性365人,占55.4%。样本覆盖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及省市地县各级广播电视系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全部数据的统计由SPSS统计软件包完成。

1.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质健康基本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1)身体形态与营养状况的现状与特点

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是反映人体充实程度的指标,与身高体重指标相结合可以表现出身体形态的特征。本次调查将身高和体重的调查结果与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不同性别之间的克托莱指数进行ANOVA检验。结果发现,男子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三项指标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差距不大;女子身高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是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尤其是克托莱指数低于全国均值31.8。男女组之间的克托莱指数相互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从而表明广播电视工作者男子较女子体型明显高大而粗壮,男子体型与我国成年男子体型相近,女子体型相对纤细。

随着年龄的增加,克托莱指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各年龄段的增长幅度在10~27之间,平均增长幅度为18.81。31~35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小为10.74,36~40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达到26.73。这种情况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充实度不断增长并逐步趋于肥胖,增长速度在31~35岁阶段有所减缓,在36~40岁阶段突然迅速增加。这种现象提示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在31~40岁阶段注意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的发生。

使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设定的“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方法”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筛查,将统计结果与1994年全国成年人体质测试的总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年龄段的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从中观察本次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和特点。

就总体而言,本次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是良好的,男女组正常体重率均在50%~70%之间,加上体重偏轻者,女子组达到90.4%,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男子组达到78.7%,只略低于全国水平。营养不良和消瘦两项指标之和,女子组为4.8%,男子组只有3.1%,男女组低于全国水平1~4个百分点,说明营养不良不能构成严重的营养问题。超重和肥胖率,女子组为4.7%,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情况较好;男子组为18.3%,其中轻度肥胖与中度肥胖之和为6.9%,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这是本次调查中营养状况方面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男子组中11.4%的超重者应当密切注意体重的变化,防止继续发胖的可能;轻度与中度肥胖者则应采取措施,加强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使体重逐步恢复正常。

将男女组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结果按不同年龄段划分后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男女组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分别达到显著(P<0.05)和非常显著(P<0.01)。男女组均在31~40岁阶段出现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猛增的趋势,男子组均值最高峰是31~35岁年龄段,女子组均值最高峰是36~40岁年龄段。这种特征再一次提示我们从30岁左右开始就应积极地投入健身活动,避免过多营养摄入,如能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合理控制体重,则可以提早防治肥胖病的发生。

(2)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患病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目前患有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统计,将其结果与1995年全国职工体质调研的数据进行比较,从患病率总体的比较来看,各类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如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两类对成年人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患病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值2.5和0.8个百分点,差距最大的是职业病,达到2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表明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健康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从患病率的排位顺序来看,胃病和职业病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使患病状况带有很显著的职业特征。虽然胃病和职业病对健康的影响不如心脏病、高血压及其他内脏器官疾病的影响巨大,但是其发病率之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将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按不同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心脏病、高血压、肾病和职业病等4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具有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患病的高峰期除职业病在31~35岁之外,其余均在36~40岁年龄段。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类疾病发病率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2.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特征与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分别指向消遣娱乐、减肥健美、社交和治疗疾病等多种目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称的组别之间既有一致又有差异,因此我们把统计数据按照上述分组进行了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在上述各组别之中相互比较,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社交作为目的而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百分比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不同组别之中对这几个项目的认同率趋于一致。在男女组之间比较,以减肥健美为体育锻炼目的者,女子多于男子25.2个百分点,差异非常显著;以参加比赛为体育锻炼目的者,男子多于女子3.1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说明性别因素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职称的人群之间,以治疗疾病为体育锻炼目的者,高级职称组明显多于中级和初级职称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2)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特征

通过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和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5%,每次进行体育锻炼3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7%。从统计数据中看到有60.5%的人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还有6.5%的人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二者相加达到67%;按照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发现,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低于男性,差异程度检验为P<0.05,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两项相加,女性为72.6%,男性为62.2%,相差10.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在广播电视工作者群体之中存在有接近七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缺乏体育锻炼或完全停止了体育锻炼,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充分关注。

(3)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对进行体育锻炼主要场所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家庭居室和收费的体育场馆是首选的体育锻炼场所,分别达到38.8%和31.9%,其次是免费的体育场馆、公园、空地和街道等场所。相比之下,在1997年我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的结果之中,只有8%左右的人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其余90%以上的人选择免费的体育场馆、公路及街道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要优于国内平均水平。另外,对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的组别进行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性别和文化程度两种因素对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有一定的影响。就性别因素而言,选择免费的体育场馆作为体育锻炼的场所,男性为31.3%,女性为17.8%,男性高于女性13.5个百分点;选择居室作为体育锻炼的场所,女性为46.8%,男性为28.9%,女性高于男性17.9个百分点,上述两项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程度。就文化程度因素而言,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作为体育锻炼的场所,文化程度较高群体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群体的百分比,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为61.1%,大学文化程度为38.0%,高中文化程度为25.0%,差异非常显著。

(4)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特征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中,球类运动是最受喜爱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长走、游泳、健身操及登山等项活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时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检验差异程度我们将统计数据进行了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选择体育锻炼内容时的差异表现在下述方面,选择球类运动和武术的男子明显多于女子,选择健身操和长走的女子明显多于男子,差别均非常显著。其他体育锻炼内容和项目的选择如跑步、游泳和登山等在男女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体育锻炼内容和项目的喜爱程度不一样,其表现特征是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时,某些运动项目在不同年龄段参加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存在着比较有规律的变化。例如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跑步、健身操和长走作为体育锻炼内容的人数百分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选择游泳作为体育锻炼内容的人数百分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这种变化特征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会发生转变,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遵循这种变化规律对于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和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5)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之中,工作忙没有时间是首要原因,占59.0%,其次是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占30.3%,再次是缺乏体育锻炼的场地,占22.0%。其他诸原因依次为没有兴趣、缺乏技术指导和家务重没有时间等。如果把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为客观和主观因素两类的话,在客观因素中工作忙没有时间占第一位,在主观因素中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占第一位,相比之下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后进行的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在性别特征中,男性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而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高于女性,女性在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和缺乏技术指导两个方面受到的影响均大于男性,其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这说明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女性受到主观和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因此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要大于男性。在年龄特征中,31~35岁年龄段的群体受到家务重没有时间的影响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非常显著; 21~25岁年龄段因为惰性大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显著。

3.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特征与分析

(1)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活嗜好

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中有吸烟习惯的人占31.3%,吸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的主要不良生活习惯。在本次调查中了解到有吸烟习惯者占总人数的24.4%,其中90.5%为男子,9.5%为女子,吸烟者的人数男子明显多于女子。男女性别之间吸烟者的比例差距非常大,男子组有吸烟习惯者占男子总人数的49.1%,女子组有吸烟习惯者只占女子总人数的4.1%,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吸烟率进行分析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如下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吸烟率也几乎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其差异非常显著,在36~40岁年龄段和研究生文化程度分别达到33.3%和38.9%,均为本组别的最高值。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吸烟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6个人均烟草消费量稳定增长的国家之一,据英国一位专门研究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专家皮陀(Richard Peto,《华盛顿邮报》,1996年11月20日)计算,目前我国每年因吸烟致病而死亡的人数是50万,预计到2025年会增加到200万。本次调查中吸烟者约占总人数的1/4,虽然低于国内统计数字7.1个百分点,但也是不应忽视的问题。消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2)关于余暇时间的调查结果

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是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除去一切必要时间(如睡眠、工作及其相关的时间)之后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余暇时间的多少一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成正比,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具有逐渐延长的发展趋势。充裕的余暇时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接受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平均每日拥有的余暇时间以2~3小时为最多,占28.9%,其后的顺序是3~4小时占21.6%、4~5小时占19.8%、5小时以上占18.0%、1小时左右占7.0%。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余暇时间拥有量人均每周25.84小时,与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所提供的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人均余暇时间每周19.16小时的数据相比,平均每人每周多出6.68小时。

(3)余暇时间休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在余暇时间经常进行的休闲活动方式和内容比较丰富,在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中,与家人在一起是首选,其次是与朋友和同事相聚,与同伴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4位;在休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阅读书报的比例最高,参加社会活动的比例最低,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5位,所居的位置和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余暇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和休息娱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积极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选择适合人们个性发展的健康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将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余暇时间的延长,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式支配余暇时间,选择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内容度过余暇时间已经成为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余暇时间给人们的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善度余暇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变化趋势,即从消除疲劳型向体力投资和消遣娱乐的方向转变,从个体型向群体型社会化的方向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方向转变,从室内活动向户外活动的方向转变。因此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蔚然成风,通过体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确立,把更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理念。

(4)影响生活方式和休闲活动的因素

针对广播电视职工在余暇时间和休闲活动中体育锻炼比较缺乏这一状况做出的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广播电视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因素中,工作忙没有时间为第一位,占59.0%。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普遍存在,如作息时间不太有规律与没有规律者之和达到了45.5%,而造成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无规律或工作忙需要经常加班到深夜,二者之和达到70.1%。由此可见,来自工作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影响广播电视工作者休闲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主要因素。

我们把上述与休闲活动相关的调查数据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组后进行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用来研究分析广播电视工作者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性别因素对上述所有调查内容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男性普遍多于女性,在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中,男性多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而无暇参加,女性多因为惰性大而不愿意参加,男性感受到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造成的不良影响明显大于女性。年龄因素对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方面有影响,21~25年龄段的职工最注重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对来自工作压力方面的影响感受不同,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在工作压力方面受到的损害和影响大大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体质与健康之评价

自2003年新学年开始,全国所有高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03年3~4月,对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健康和体育方面的专题调查。这将有助于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重大转折过程中有的放矢,有助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北京广播学院2000至2003级在校本科生425人。其中,按性别分类:男生185人,占43.53%,女生240人,占56.47%;按年级分类: 2000级75人,占17.65%,2001级91人,占21.41%,2002级125人,占29.41%,2003级134人,占31.53%;按所学专业分类:文科159人,占37.41%,工科109人,占25.65%,艺术类专业157人,占36.94%。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490份,收回439份,回收率为89.59%。在收回的439份问卷之中,有效问卷42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81%。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检验。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采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和列联系数检验。全部数据的统计由SPSS统计软件包完成。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健康现状概述

(1)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特征

在本次调查中,以在校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作为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指标,把身高和体重的派生指标———克托莱指数作为衡量身体发育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将身高体重指标与克托莱指数相结合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特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身高发育程度良好,由于处在身体发育期的最后阶段,身体充实程度仍在发育之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特征,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制定的克托莱指数评价标准,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大学生克托莱指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差异程度检验,发现男女生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就总体而言,处在中等范围的学生比例最大,达到43.5%,其中男生为41.6%,女生为44.9%,差异不大。处于超重和肥胖程度的学生达到34.3%,其中男生超过女生;处于体重偏轻和消瘦程度的学生达到22.2%,其中女生超过男生,差异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女生体型相对纤细瘦弱,身体发育的充实程度男生超过女生,但是男生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较高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2)身体营养状况的基本特征

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是一种用于在人群中筛查营养不良或超重肥胖等营养问题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它很少受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影响,同时也排除了身材高矮对体重评价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用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的营养状况与人的体质总体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考虑到上述原因以及我校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这一因素,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按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制定的《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大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差异程度检验。同时,为了了解大学生与我国同年龄青年营养状况的差异,将本次调查的评价结果与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的调查结果中18~20岁年龄段青年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

通过数据统计和比较发现,大学生中正常体重率和体重偏轻率两项相加达到80%以上,消瘦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这种情况说明大学生营养状况基本是良好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营养状况分布比例不当,体重偏轻率过高,排位第1,正常体重率偏低,排位第2,与全国同龄青年的情况正好相反,并且差距很大,这一点在女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经过差异性检验,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5.9%,同时高于全国4.2%,超重率男生高于女生2.8%,同时高于全国1.2%。因此,应该注意男生中肥胖率和超重率偏高的问题。

(3)患病状况的基本特征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患病情况调查显示出如下特点:第一,各类疾病患病率前3名胃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排位顺序与我国广电职工相同,如果除去全国未做统计的胃病,则与全国成年人亦相同。第二,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两类对成年人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其中心脏病和男生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4%和1.7%,肝病和肺病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结果表明,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客观视角进行评价,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第三,虽然胃病不如心脏病、高血压及其他内脏器官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但是超过1/5的大学生患有胃病,其发病率之高已经达到必须引起重视的程度。

2.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

(1)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诸多因素统计分析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多种原因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主观上对各种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与认知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程度。在多项健康影响因素中,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前3位的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和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47%~67.9%。其中,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居第1位。据本课题针对大学生睡眠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的大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以上,有20.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其余76.9%的大学生每天平均睡眠在7~8小时之间。排在4~6位的健康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大难以适应、疾病和营养不良,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只达到17.2%~18.6%,与前3位影响因素差距比较大,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弱。排在健康影响因素最后的是吸烟,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只有9.3%。

针对排在第2位的健康影响因素“生活无规律”进行的相关调查和进一步深入分析,在造成生活与作息时间无规律的原因中,属于个人生活习惯的占44.6%,居第1位,与第2位相差14.9个百分点,差距比较大;因为学习生活无规律的占29.9%,居第2位;由于学业重经常熬夜的占26.4%,居第3位。经过对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之间的大学生进行的差异程度检验发现,个人生活习惯和学习生活无规律两项原因在不同年级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学习专业之间则趋于一致。受到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二年级为54.0%,一年级为37.7%,其影响程度二年级大于一年级;受到学习生活无规律的影响,一年级为35.1%,二年级为23.0%,其影响程度一年级大于二年级。这一结果可以认为是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客观反映。一年级的大学生刚刚由高中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比较陌生,需要有一段时间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因此感到学习和生活的规律性较差并受其影响比较强烈。而二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熟悉并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因此受到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强烈。

(2)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一方面了解大学生主观上对各种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与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全面地评价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作用。

对保持和增进健康的方法与途径的认知程度是大学生健康观念正确与否的客观反映,正确全面的主观认知对健康会产生积极的、良好的影响。本次调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结果的总体排位顺序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列于认知程度的首位,达到85.6%,这一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因素十分重视,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已经注意到需要改进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逐步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过差异性检验,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对此项内容认识比较一致,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之间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就对此项内容的关注与认知程度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最高,达到91.8%,不仅在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中排位第一,而且居艺术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首位;文科类大学生次之,达到87.2%,居文科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首位;工科类大学生第三,为73.1%,在工科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排位中位居第三。上述非常显著差异的结果反映出,不同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选项排在第二位,达到80.9%。对此项数据进行的差异性检验中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为85.0%,男生为75.0%,二者之间相差10个百分点,表明女生更加注重睡眠和休息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选项排在第三位,达到78.1%,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的大学生对此认识很一致,这说明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日常生活中保持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对预防和减少疾病、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其他保持和增进健康途径的认知程度在55%~38%之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本次调查针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多种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剔除其中非体育学因素,缺乏体育锻炼排在第一位,其影响程度达到49.1%,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的学生对此认识一致,经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将在本文第3.3.部分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与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参加体育锻炼分别指向消遣娱乐、减肥健美、社交、参加比赛和治疗疾病等目的。排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69.2%)、消遣娱乐(65.9%)和减肥健美(44.4%),其后是社交、参加比赛和治疗疾病。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锻炼的首选目的,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是清楚一致的,另一方面是学校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体现,显示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趋于一致的。消遣娱乐排在体育锻炼目的的第二位,显示出对体育本质属性的一种认同与回归。消遣娱乐作为体育的本质属性,在过去若干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被淡化了,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体育的这种本质属性才逐步得到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同,这是体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所学专业组别的大学生之间既有一致又有差异。在上述不同组别之间相互比较,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社交、参加比赛和治疗疾病等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时,其差异性检验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大学生对这些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清晰一致。以减肥健美为体育锻炼目的时,其差异性检验在男女学生组之间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女生为60.6%,男生为20.7%,女生高于男生39.9个百分点。这一差异表明女生出于对健美身材的追求,在体重、身材和减肥等问题上的关注程度大大高于男生,并且希望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和健美的目的。

(2)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特征

通过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1.1%,每次进行体育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3.4%。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有37.7%的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有30.2%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还有0.9%的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二者相加达到31.1%,其百分比与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相同。这组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在校大学生之中有1/3左右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缺乏体育锻炼或完全没有体育锻炼,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学校各方面的充分关注。

综合上述统计资料可以归纳出:大约1/3的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大约1/3稍强的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还有大约1/3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或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根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的实际调查,我国目前制定实行的关于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要求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算为体育人口: 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 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按照这一判定标准,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1.1%的学生达到了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与我国目前体育人口31.20%的比例相比,水平相当。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达到45%~50%左右的比例相比,尤其是考虑到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平均年龄20.25岁的在校大学生时(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16~25岁都是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则显出比例明显偏低。

本次调查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进行体育锻炼时段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选择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5.6%,其中男生的比例大大超过女生,经差异性检验显示,男女生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选择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为44.7%,位居第二,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比例为51.2%,超过男生16个百分点,同时略低于选择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女生比例;一年级大学生的比例为50.0%,超过二年级12.6个百分点。选择早晨和上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只有18.1%和14.4%。上述选择体育锻炼时段的情况以及性别间与年级间的差异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的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3)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锻炼场所的特征

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是球类运动,有77.8%的大学生将各种球类运动作为进行体育锻炼的首选内容。其次是跑步,为37.0%,排在第二位。这两项内容在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的情况相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长走、健身操与舞蹈在总体排位顺序中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五位,经过差异性检验显示,这两项内容可以算做女生的长项,女生对这两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大大超过男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游泳、登山、武术与气功也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其比例和排位顺序偏低。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首选场所是校内的运动场,这一选择的比例高达78.2%,接近排在第二位的宿舍(或家中) 39.4%比例的2倍。除校内运动场之外,女生和一年级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在宿舍(或家中)进行体育锻炼,女生为50.4%,一年级的大学生为51.2%(二年级只有23.1%的大学生选择此项),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程度。选择在免费运动场馆和收费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五位,相对而言,这两个运动场所比较受男生的喜爱,尤其是收费的运动场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程度。其他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分别是空地、公园、公路或街道。

(4)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期望从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学习忙没有时间、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和缺乏体育锻炼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的比例均在40%以上,最高达到69.3%。其中,学习忙没有时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客观反映,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则是来源于主观意愿方面的原因,缺乏体育锻炼场地相对于女生而言影响更大些,对女生的影响程度高出男生14.3个百分点,在差异性检验中具有显著的差异。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兴趣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其影响程度的比例在10%~20%之间。其中缺乏技术指导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具有非常显著和显著的差异,在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程度中,女生大于男生,一年级的学生大于二年级的学生。担心他人讥笑、身体较弱不宜参加和没有锻炼的必要是三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其影响程度的比例在10%以下,影响程度较低。

4.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特征与心理特征

(1)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健康观念早已改变了以往没有生理异常、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BauerW. W.)和霍尔(Hull H. G.)指出:“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明确地指出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对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需求,阐明健康不仅是生物概念,同时又是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

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认为,意识主导理念,理念主导行为,对健康观念的认识正确与否及认知水平的程度,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调查中对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大学生对健康观念内涵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便了解其特征。在调查问卷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概念的定义,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设计了问题,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

就调查结果的总体而言,属于心理概念范畴的三个问题分别列于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其中“良好的精神状态”选项列于首位,认知程度为96.3%,排在第二位的“心理状态控制能力”选项的认知程度达到92.6%,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这两项是健康概念内涵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经过差异检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谐安宁的处事态度,丰富充实的内心世界是生活中第一位的健康需求,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趋向高于对生物概念范畴的需求。属于生物概念范畴的“身体健康无疾病”选项列于第三位,总计90.7%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健康概念内涵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健康观念的首要内容或全部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健康观念“无病即是健康”而言,这是健康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单一视角的纯生物概念范畴的健康观念已经被多视角、全方位的现代健康观念所取代。属于社会概念范畴的两个选项分别位于第四和第六位,虽然位置偏低,但其中“环境适应能力”选项的认知程度达到81.9%,“社会交往能力”选项的认知程度也达到66.2%,说明在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之中社会适应概念已经占据了相应的位置,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其中排在第四位的“环境适应能力”选项的统计数据经过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这项内容的认识程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对于该项内容的认知程度,二年级大学生为72.5%,一年级大学生为86.4%,一年级大学生高于二年级13.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是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客观反映,一年级的大学生刚刚由高中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比较陌生,因此感到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需求比较强烈,而二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的生活,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需求由比较强烈转为稍弱。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比较全面,比较正确,与现代健康观念的内涵是相符的。

在日常生活中,对保持和增进健康的方法与途径的认知程度是人们健康观念正确与否的客观反映。就调查结果的总体排位顺序而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列于首位,达到85.6%,这一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已经有所警觉,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已经注意到要改进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逐步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过差异性检验,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对此项内容认识比较一致,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之间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就对此项内容的关注与认知程度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最高,达到91.8%,不仅在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中排位第一,而且居艺术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首位;文科类大学生次之,达到87.2%,居文科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首位;工科类大学生第三,为73.1%,在工科类大学生对各选项认知程度的排位中位居第三。对“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选项认识中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反映出,不同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选项排在第二位,达到85.0%。在对此项数据进行的差异性检验中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为85.0%,男生为75.0%,二者之间相差10个百分点。“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选项排在第三位,达到78.1%,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的大学生对此认识很一致,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日常生活中保持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中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体质,男生为73.6%,女生为66.1%,总计达到69.2%)。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进、预防和减少疾病等其他保持和增进健康途径的认知程度在20%~70%之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出,对健康观念的认知相对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其表现形式为,随着外界和自身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对健康本质及其相关内容不断深化的理解和认识、健康控制意愿倾向程度的变化、参加体育锻炼目的和形式的变化以及由于健康观念的改变而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等。

(2)大学生健康控制意愿倾向对健康观念的影响

为了解大学生健康控制意愿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Wallston和Saltzer编制的多维健康控制源和体重控制源量表(量表出自Robinson、Shaver、Wrightsman主编的《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一书,本调查对量表未做任何修改),对有关健康与体重的控制意愿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对健康及与健康有关行为的控制意愿倾向。将调查结果与该量表通过长期使用和测试得出的参考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多维健康控制源包括内向健康控制源(内控)、有权他人健康控制源(他控)和机遇健康控制源(机控)三部分内容,各部分评价得分在6~36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控制意愿倾向程度越强烈。体重控制源(体重)的评价得分范围在4~24分之间,其中4分代表极端内控,24分代表极端外控。上述各项控制源的得分情况如倾向于内控表示健康控制意愿受个人观念和态度的影响较大,倾向于他控表示受他人意愿或社会规范的影响较大,倾向于机控表示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较大。

从多维健康控制源各项内容的得分情况来看,本次调查结果各项内容得分均略低于参考标准得分,差距比较均衡,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与国外调查对象在观念认同和问题理解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在多维健康控制源三项内容的得分之中,内控意愿的平均得分高于他控意愿和机控意愿的得分,排在第一位,他控意愿与其相差9.84分,机控意愿与其相差8.65分,差距都比较大。这种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健康控制意愿主要倾向于内向健康控制源,说明大学生对于健康控制的自信心和主观意识比较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受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来自外部社会规范、他人意愿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体重控制源的平均得分高于参考标准2.62分,虽然倾向于内控,但是内控意愿不是很强烈,表明当代大学生比较注意自己的体重与体形,控制体重的意愿受个人观念和态度的影响稍大些,同时也比较注意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余暇时间休闲活动的特征及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中余暇时间的延长,选择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内容度过余暇时间已经成为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余暇时间的增加给人们的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善度余暇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变化趋势,即从消除疲劳型向体力投资和消遣娱乐的方向转变,从个体型向群体型社会化的方向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方向转变,从室内活动向户外活动的方向转变。因此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体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确立,把更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理念。

大学生在余暇时间经常进行的休闲活动方式和内容有多元化的选择。在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中,与朋友同学相聚是首选,其次是个人独处,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在休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看电影、电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阅读书报和电脑上网,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七位,其位置和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主要是用来休息娱乐和学习,进行体育锻炼所占的比重比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积极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选择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健康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两类成年人健康主要杀手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职业特征的胃病和职业病患病率很高是本次调查中典型的患病特征,我们应当根据各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特征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本次调查采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设定的克托莱指数评价法和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对身体形态进行评价,发现31~40岁年龄段是超重和肥胖的敏感发生期。男子组轻度肥胖与中度肥胖率之和超过全国3.3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龄段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注意控制体重的增加,预防肥胖病的发生。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如下:其一,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体育锻炼目的的指向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性别和职称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指向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二,在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上存在薄弱环节,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七成的职工比较缺乏体育锻炼,其中60.5%的人只是偶尔参加锻炼,6.5%的人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三,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比较好,要求也比较高,家庭居室和体育场馆是首选场所。其四,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之中球类运动最受欢迎,性别因素和年龄的变化对参加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有比较大的影响,体育锻炼的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因性别和年龄的区别,在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方式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变化规律,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对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五,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之中,工作忙没有时间是第一位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于主观因素,女性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因此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大于男性。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余暇时间和休闲活动的特征如下:其一,余暇时间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人均每周25.84小时,比人均每周19.16小时的全国平均值高出6.68小时。其二,目前余暇时间主要是用于学习和休息娱乐,在休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之中,体育锻炼所处的位置比较低,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其三,在影响参加体育锻炼和造成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缺乏规律的多种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来自工作方面的客观因素,工作忙和工作时间缺乏规律是主要原因。

以身高和体重作为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参照数据,以克托莱指数作为衡量身体发育充实程度的参考指标,将二者结合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健康和营养状况基本良好。男女大学生身高发育程度良好,可能是由于年龄较低,身体充实程度(尤其是女生)仍在发育之中。男生较女生体型明显高大而粗壮,女生体型相对纤细瘦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状况分布比例不当,体重偏轻率过高,正常体重率偏低,与全国同龄青年的情况正好相反,并且差距很大,这一点在女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男生中肥胖率和超重率偏高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在多项健康影响因素中,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前三位的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和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47%~67.9%。针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多项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剔除其中非体育学因素,缺乏体育锻炼排在第一位,其影响程度达到49.1%,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的学生对此认识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分别指向消遣娱乐、减肥健美、社交、参加比赛和治疗疾病等目的。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锻炼的首选目的,是学校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体现,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是清楚一致的。以消遣娱乐为体育锻炼目的是对体育本质属性的一种认同与回归,是体育观念上的重大进步,对大学生的健康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既有一致,也存在偏差或背离。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是球类运动,其次是跑步,排在第二位。长走、健身操与舞蹈在总体排位顺序中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五位,经过差异性检验显示出,女生对这两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大大超过男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大约1/3的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大约1/3稍强的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还有大约1/3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或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按照我国目前制定实行的关于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明显偏低,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是我校体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征,学习忙没有时间、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和缺乏体育锻炼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最主要因素。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兴趣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在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中,女生大于男生,一年级的学生大于二年级的学生。

我校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比较全面,比较正确,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现代健康观念的内涵是相符的。其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属于心理概念范畴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控制能力”是健康概念内涵中最重要的内容,属于生物概念范畴的“身体健康无疾病”列于第三位,属于社会适应概念范畴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之中已经占据了相应的位置,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承认。这种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中,单一视角的纯生物概念范畴的健康观念已经被多视角、全方位的现代健康观念所取代。对健康观念的认知相对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其表现形式为,随着外界和自身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对健康本质及其相关内容不断深化的理解和认识、健康控制意愿倾向程度的变化、参加体育锻炼目的和形式的变化以及由于健康观念的改变而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等。

大学生的健康控制意愿主要倾向于内向健康控制源,说明大学生对于健康控制的自信心和主观意识比较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受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来自外部社会规范、他人意愿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体重控制源的内控意愿不是很强烈,控制体重的意愿受个人观念和态度的影响稍大些,同时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对体重控制意愿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2.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的特点,寻找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切实解决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高校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健康和体育锻炼的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重大转折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教育,可采用体育理论课、体育讲座、体育节等多种方式,并应贯彻于各种类型体育课教学的始终,使大学生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障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增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消除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

根据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目的多元化的特征,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以消遣娱乐、健美、社交、参加比赛,尤其是以消遣娱乐作为体育锻炼主要目的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把对体育锻炼目的的正确认识付诸于实际行动,达到保持和增进健康的目标。

针对在校大学生之中约有1/3左右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缺乏或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现象,采取课内外配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方法,依靠体育教师、学校学生会、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引导这部分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去,逐步改变大学生中体育人口比例偏低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