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剧热播看民族精神教育
刘春梅
近几年来,影视界出现的“韩剧热”引发了人们的多方思考。同好莱坞等商业大片相比,韩剧多为低成本、小制作,内容上也多是写平常人、平常事,业内人士从韩剧的悄然兴起到红遍中国,红遍东南亚、日本的现象,可以得出多种启示和论断,对其艺术上的分析见仁见智,但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韩剧中弥漫着的浓浓的民族精神、东方文化气韵、现代文明气息是值得我们影视界乃至文化界学习借鉴的。《解放日报》对韩剧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韩剧中处处渗透着本民族的观念,观众可以通过作品进入到普通的韩国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与新生活观念的冲撞,这不仅使韩剧的故事内容充满了民族色彩,而且也触及到东南亚传统文化步入现代社会进程中的精神重建问题,因而受到了亚洲观众的欢迎。立足民族,洋为我用,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风貌是韩剧广受关注和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韩剧的热播和广受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群的喜欢,不仅对影视创作以启发,对我们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在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驱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各项事业正在融入国际大循环,一个“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舞台离不开中国”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有没有民族创新精神,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基本因素。”在每个国家的发展中,如何对待全球化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仍旧没有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交融点。青年一代似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漂浮游移,在流行时尚与主流传统中迷茫。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还缺乏有效的途径、方式和载体。
时代在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方式、传承渠道也在发展变化中。在当今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在内容上,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在形式上,既要加强传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主渠道,也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喜好,重视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
二
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她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上,附着于大众文化的流行之中,丰富发展于外来文化的激荡互补,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民族教育尤为重要。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高校来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和技术上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思想和道德上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世界各国最先赋予学校道德教育的都是民族精神的培养,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人类群体间最根本的需要和结合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没有国家。因此,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如“无根”的美国人强调宣扬所谓“美国精神”,要求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美国精神的培养;日本人在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中长大;多民族、多信仰的新加坡始终高举儒家伦理的旗帜。事实表明,把培养民族精神当作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有效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培养,这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改革十分富有启迪意义。
民族精神教育是系统的、长久的,也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很大差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中小学都系统开设“儒学”、“礼教”等课程,而我们这一孔子、老子的故乡在中小学除一些古诗词、古文外却很少有类似的课程;到了大学,除专门从事儒学、史学研究的专业更很少有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在一次针对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调查中,3000名年龄在15~30岁的人群中有30%和30.4%的青年承认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所“接受的熏陶也不足”,这也印证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在热播的韩剧中,我们看到的人物形象,无论职业、年龄,大多温文尔雅、长幼有别、谦恭有礼,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弥漫着现代的气息,如不是经过浓郁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的浸润是很难有如此表现的。人们都向往美好,追求美好,韩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韩剧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开始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课、选修课,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等等,这一切无疑都将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增强凝聚力,实现统一,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为追求美好目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民族精神教育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开放的国际形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传统精华,更要发扬党领导人民在近百年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要强化国家意识,也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既要弘扬民族文化,也要学习和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
三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传播体现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年学生来说,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相抗衡的是附着于流行时尚、大众文化中的标签———民族性、民族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从年龄特点和活动范围来看,正处于对一切新奇时尚、外来文化广为接受的年龄段,在不知不觉的影视鉴赏中,在日常穿着打扮的追逐中,完成着对时尚流行中文化精神的认可,像一片待播的田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种子播撒不够,田地就会结出另类的果实。
美国《新闻周刊》曾以《怎样彻底酷起来》为题,给亚洲的新生代画了一张像。只见一个妙龄女子,头发染得红白黑相间,颈戴项圈,鼻穿鼻环,耳挂耳环,低胸上衣贴着“hello kitty”,腕缠念珠,脚踏新式滑板车,腰悬玩具式的手机,身穿黑色背心和多袋工装裤,手中是“溜溜球”,足下是松糕鞋……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亚洲新新人类姓“日”,更姓“韩”,是日韩时尚尤其是“韩流”的最佳范本。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新新人类也是随处可寻。由此可见,时尚流行早已经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面对同样的“美雨欧风”,韩国的影视作品、时尚文化在民族精神的支撑下,不仅能够抵住外来的影响,守住本土阵地,独树一帜,还能在国外也占有一席之地。面对扑面而来的“韩流”,我们不得不深思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外来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向传统文化挑战呢?
内容要依附于适于青年人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上海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开展了一次在对北京、上海、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区近千人年龄在15~35岁青年的关于时尚文化的调查。调查显示,外来时尚文化在下列方面较本土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形式更新颖 18.4%
内容更新奇 18.4%
更为开放,融合更多的元素和内涵 18.2%
宣传方式更能吸引人 16.8%
包装更精致 11.2%
更加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 9.6%
没有优势 7.4%
韩剧的制胜法宝正是利用流行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口味,迎合了年轻人对时尚、流行元素的趋向。年轻学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段,容易多愁善感,对于感情多怀有许多浪漫的想法,所以他们对那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浪漫唯美的影视趋之若鹜,对韩剧里穿着时尚、扮相俊美、气质出众的演员情有独钟,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尚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如何在时尚中融入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应该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对待时尚流行文化,不能一概否认,要因势利导,我们应该看到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相比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播和观念的更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多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想亦步亦趋地跟进传统文化,天然地寻求自己喜爱、更具活力的新文化,并与其一起成长。韩剧是流行文化之一,其中对韩国文化的表达可谓淋漓尽致。而韩国文化是在融合东西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原创性的新文化,新鲜而不浅薄,因此,对大学生更具一定感召力。同时新文化的传播必然要负载众多新观念、新知识,更容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从而以新的精神对待人生,面向世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韩剧对世俗化、功利性以及僵化、保守和落后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力。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解放和主体意识的增强。韩剧得以广泛的流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追求,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主选择的生动体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今大学生不再一味地崇拜权威、顺从长辈、循规蹈矩,而是崇尚个人的选择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独立的理性精神,是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其次,要因势利导,借势所用。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播可以借鉴时尚流行文化的一些方式、方法,附着于轻松愉悦、制作优良的影视作品之中,“硬”内容借助于“软”形式,对年轻人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韩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情节曲折动人、画面优美、人物造型靓丽,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韩民族的文化底蕴自信地与西方现代思维相撞击的结果。韩国十年来电影当中的风格、样式的多样性,探索的多样性,给中国电影人以深刻的印象。韩国电影不会像美国那样公式化,情节上大胆而且屡有惊艳的构思。以《我的野蛮女友》为代表的一些风格感非常强烈,非常富有刺激性的东西,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到韩国电影比较适应许多现代文化艺术上的观念,同时,又在影片中把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包括对于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的表现和反思,都作为一种商业性的因素,来有效地应用。
四
主流文化、主导文化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主体,在民族精神的教育传播中,时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行不悖,互相补充。在对时尚文化中加大民族精神元素的同时,要发挥主导文化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
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他们一方面必然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和培植,是社会主导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满足于主导文化的规则和要求,必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向主导文化发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呼声或改造或创造出新的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承载着这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托,从而引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时尚。面对韩剧的冲击,仅凭主导文化的话语和权力进行控制是不切实际的,惟一的办法是充分发挥主导文化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使主导文化植根于年轻一代的心中。对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引导,而不是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在对各种亚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采取“双向调节”的原则,不仅要调整和改变少数大学生的“偏离”行为,对主导文化的某些不适宜的观念、规范、政策也应作适当的调整。通过主导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话,相互融合,彼此吸收,相得益彰。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社会主导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给各种亚文化提供更适合生长、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以增强对社会主导文化的认同。
韩剧的热播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重要启示是怎么正确地认识、看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现代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时下流行的“韩流”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不仅在本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立稳了脚跟,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流行于东南亚。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固步自封都将遭到淘汰,民族精神只有在开放中、在交融中、在碰撞中才能发展,才能彰显出生命力。
首先,经济全球化虽然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并没有改变以民族国家为利益主体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改变李斯特一个半世纪前说的只有靠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才能保持生存与独立的断言的真理性。世界上重大利益的争取和维护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
在为本国争取利益的过程中,丧失国家意识的国家一定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缺少独立的外交政策、外交立场就会处处受人掣肘。我们看到美国文化席卷之下坚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法国人的文化自尊;也见过以《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别国平等对待》为博士论文的普京领导俄罗斯重新树立大国形象的可敬努力。只有每个国民都树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保证自己的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致迷失,保持独立性而屹立不倒。
其次,缺少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民族是不会有创造力的。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深重印记,社会生活的主干也在不断西化,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变成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我们可以模仿西方的制度、西方的建筑、西方的观念,但惟一的结果只能是在模仿中蹒跚而行。
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的竞争、文化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在文化上自卑和对自己文化丧失自信的民族,一群缺乏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定不能在这场竞争中坚持下来的。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意义,我们应当从这个高度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