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梁 红
2002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师生关系调查,其中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学生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和学生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学生要尊重老师,有困难能向老师诉说,对老师不要有恐惧感。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师生间关系融洽,无隔膜,能坦诚相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调查结果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21世纪的教育热切呼唤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只有这种教师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中,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上已经有了若干个中心,知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师社会角色涵义的日趋单一,使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教师获得知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正逐渐下降,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提前,独立性不断增强,自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以外的联系自然减少。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水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应该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平等、民主、威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力争通过艺术的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人际关系中塑造个性,并保证个性的社会化,这正是人际关系艺术家创作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立足点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正确的学生观应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他看作被动的、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或以盛气凌人的态度把自己对于需要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的标准强加给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的思想和意识影响,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这样影响了师生关系。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其次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师除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外,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纪律执行者、模范公民、心理卫生专家、学生的知心朋友、团体的领导者等社会角色。由于这些角色间本身存在着矛盾,使师生间的交往变得复杂。教师若想胜任这种种角色,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说,做个好教师是一门艺术。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关系体系。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主动关心体贴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真心关爱学生。教师更应该拓宽眼界,建立多种渠道增进师生友谊,给学生以思想,启开他们的思维闸门;给学生以智慧,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给学生以毅力,塑造他们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做到信任学生,学生才会信赖教师。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其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的较高要求,这也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势必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人格及其他教育素质方面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教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教学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而教师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心态更会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说,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老师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到育人教学齐头并进。
第三要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爱是教育工作的源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爱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慈母般的爱、严父般的爱、恨铁不成钢的爱、爱之深恨之切的爱等等,如果采取了不适当的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还会形成师生间的对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对学生需要倾注情感和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她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只有爱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与信赖,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从事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像蜡烛一样,为照亮学生而燃烧自己,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具体讲,师爱表现在尊重、关怀和理解上。
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也许还会因为喜欢这门学科,将来有所建树。相反,学生“厌其师而弃其道”,一生也不会喜欢这门学科。上课时教师自己必须情绪饱满,激情洋溢,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影响,发现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散授的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所以教师应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以学生为本,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以心教学,以情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说的是舞台艺术,对教师职业同样适用。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理科教学难度很大,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关注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要和生活紧密结合,以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思维、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恰当的玩笑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教师爱学生、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第四,掌握激励和批评的艺术。任何人都需要鼓励,小到幼儿,大到老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学生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1.适当鼓励。对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进步快的同学可以适当买些小礼品予以奖励。2.注意批评策略。上合班课时,难免有上课“开小差”的同学,我会用“现在班里有个别点在振动,很快要波动到全班”这类的物理语言提醒,同学们会心地一笑,课堂很快恢复安静。对睡觉的学生说:“有些同学用最低的功率在学习,希望把功率从70瓦提高到140瓦。”(70瓦为人睡觉时的功率,140瓦为听讲时的功率。)对抄作业的学生我会说:“有些同学物理应用得很好,能以光的速度把其他同学的答案得到,但重要的是过程,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个过程,如同你们的人生一样。”轻松、幽默批评的背后渗透着人生意义的思考。3.适当自我批评。每次上课前教师应强调关手机,但有时忘了提醒,偶尔会有铃声响起,我会说“都怪我,没有事先提醒大家关手机”,而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学生,因为他决不可能故意违反纪律。事实表明这样的效果比直接批评效果更佳。4.无声胜有声。一个同学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上课时,我带着耳机,以为老师不认得自己,老师又宽容和善,不会管的,就埋着头写作业,不知什么时候,老师走了过来,一时来不及收拾耳机,只好望着老师您。‘听什么歌呢?我也来听听。’您微笑着、轻轻地摘下一只耳机戴在了自己的耳朵上。‘没听着,只是习惯戴着。’当时的确没有声音,您只好摘下戴上的耳机,微笑着离开了。其实那时一首歌刚结束,我骗您了,但我不是觉得庆幸……”从此他再未上课听音乐。我感到宽容比批评的力量还要强大。5.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学活动中绝不能将学生区分出“优生”与“差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且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教师地爱是广博的,要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偏爱。永远鼓励学生,永远不放弃所谓的“差生”。
学生不仅需要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更需要一个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会善待学生,他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威望,不能适应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过去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面向21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新型教师,传授者的身份正在淡化,而转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教育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水桶不断注入高质量、高水准的水,在塑造学生的同时完善自己,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师生关系迈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