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教学观
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历程。近年来,随着课改的进行,“生活化教学”这一名词也逐渐成为我们现在教学中的常用词并且贯穿于每一个学科。在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的要求及实施的建议各个方面都强调了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其中在关于写作教学的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32]由此可见,生活化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书在生活化教育理论与相关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习作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是相差很远。为此,笔者本着将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观点,力求让小学生在参与、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乐于思考积累,以提高小学生对习作的热爱程度,并能在生活作文中自主创新,充分展示每一个小学生自身的写作魅力。
(一)概念界定
1.习作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习作”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练习写作;一个是练习的作业(指文章、绘画等)。
新的语文标准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将以前教学大纲中的“作文教学”改为“习作教学”。小学阶段关于“写作”的目标,将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称作“习作”。
本书研究的习作主要是指小学生在课堂或者是课后所进行的各种书面表达。如:课堂作文、日记等。
2.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33]
3.生活化作文
生活化作文,名副其实地就是实现作文的生活化,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对文化的享受、占有和内化的主体性过程。生活化作文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本身,是学生自我潜能发挥的过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34]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论基础[35]
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语文生活化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章对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和生活化的学习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生活化习作教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1.生活化的教育理论
国内外关于生活化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瑞士的裴斯泰洛奇,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等,都对生活化的教育提出了很多观点。本书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以国外的杜威,国内的陶行知为代表进行了研究。
(1)杜威:教育即生活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就教育的本质,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从做中学”。杜威认为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见,杜威将教育与生活过程紧密联系,使儿童能从有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继承并发扬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36]经过两年的实践后,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37]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不仅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为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意义更加深远。
2.生活化地学习理论
在学习理论中,很多理论也强调生活化的重要性。本书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进行了研究。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38]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习作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而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在日常的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39]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特别是习作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将生活的内容真实记录在作文中。
(2)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意义学习不仅指靠智力的认知而进行的知识积累性学习,而且指一种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及个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习。[40]如: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拾金不昧”这个词,在生活中他看见别人把拾到的东西交给了警察,并意会到这就是“拾金不昧”时,就可以称为意义学习。所以,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所讲的习作内容对学生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样习作教学才能真正的展现小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3)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在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41]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智能,而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多种可以促进智能发展的活动,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而会激发小学生的创作动机,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
3.现代生活教育观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生活化的教育仍然十分重视,本书以我国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为主,以叶圣陶、张孝纯、刘国正为代表,对我国现代生活教育观进行了研究。
(1)叶圣陶:作文离不开生活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写道:“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也就是说,写作文的材料有很多,不用去刻意寻找,因为这些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无法写作,那么就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文章也会有内容可写了。在写作的语感方面,叶圣陶先生提出要注重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生活积累得多了,写作的语感就会提升。可以看出,叶老先生十分重视习作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2)张孝纯: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创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提出语文的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42]。简而言之,张孝纯的教育思想就是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张孝纯先生不仅强调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而且强调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可以说,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思想考虑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习作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更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3)刘国正:语文生活观
当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深受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刘国正先生最初提出:“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要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就要使它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43]1991年,刘国正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又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其中关于习作时提到:“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44]刘国正先生的语文生活观在张孝纯先生的语文思想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又更深一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语文写作的阐述,为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还是现代教育观中,教育家们对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进行语文生活化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习作与生活的联系。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为了解小学生对习作学习的真实心声和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反映第一手资料,本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真实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2.调查对象的选取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1)调查对象的选取
笔者以锦州市S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对S小学中、高年级的生活化习作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其中中年级占22.4%,高年级占77.6%。按性别分组,男生53人,占54.1%,女生45人,占45.9%。
(2)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共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30道。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共1道。(见附录)调查问卷选择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对习作的态度与习惯,习作课教师教学的情况以及对教师所给作文的评价情况这几个方面。调查问卷的简答题为小学生自由回答的题目——小学生对习作课的建议。
3.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调查问卷整理后,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调查问卷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调查结果,笔者对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教师重视书本,忽略生活
表2-1 中、高年级习作课教师讲授方法的情况调查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当问及教师讲作文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时,68.4%的学生选择的是联系本单元的内容,也就是联系单元中课文的习作方法进行讲解,仅有9.2%的人表示习作课上老师会联系生活案例进行讲解。在学生向习作教学所提建议的33人中,有12.1%小学生建议在习作课上增添有趣味的活动,其中甚至有学生提出去接触大自然。这些建议反映了在习作课教学方面的一个问题:每一节习作课,教师都是把学生关在教室,联系书本,进行想象,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第二、小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
表2-2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情况调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某一项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认真的进行学习。然而从表2—2对于作文的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33.7%的学生非常喜欢,62.2%的学生有时候喜欢,有2.0%的学生不喜欢,还有2.0%的学生表示不好说。其中有时候喜欢的比例占得比较多,而喜欢作文的人却较少。这个数据表明习作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对于作文表现出“害怕写、讨厌写”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三、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趋于虚假
表2-3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作材料来源的情况调查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即做人”。也就是说在习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无需加以掩饰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然而,从表2—3关于小学生习作的材料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习作材料主要来自于作文书的人占54.1%,来源于生活的仅占18.4%,另外还有26.5%是想象。也就是说小学生并没有真实的材料,以至于作文内容不都是真话。
以上是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总结出的主要问题,在结合实地调查以及资料的搜索,笔者对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
(2)小学习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虽然现在我们一直致力于基础课程的改革,力求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是现实生活中一向被各方面重视的“考试分数”仍然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看重的。教师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所以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教学,一再强调的是背诵与作文类型相关的固定模板,但是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同时使学生逐渐的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对于习作课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进而出现调查中仅有33.7%的学生非常喜欢作文的现象。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相对于书籍报刊,网络、电视等形式更具有吸引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书籍报刊的阅读兴趣低下,阅读量减少的现象。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平时的个人积累,多去读书,勤去练笔,我们社会却给学生创造了与其反道的环境,学生都很难对书本书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用说去写作创作。[45]所以,社会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评价形式的单一
表2-4 中、高年级习作课教师讲授方法的情况调查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语文老师把作文收齐后,一本一本认真的批改的同时,就会有几个性情开朗的学生到老师面前问自己的作文写得好不好。而且通过表2—4中可以看出79.6%的学生对于老师的评语每次都会看。这说明,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对每一篇习作内容的评价在孩子心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调查问卷中的涉及到的对习作课的建议这一题中,33人中有2人建议增加对作文的评价,占总人数的6.1%。这说明了教师对于习作内容的评价不到位。另一方面,虽然小学生的习作内容主要来自于作文书,但是只有52%的学生都会认真地去写。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对学生习作内容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评价,常常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因此,一部分学生就会因为自己认真写作文但是所得到的评价不好而对习作逐渐失去兴趣。
第一、教师指导的缺乏
表2-5 中、高年级小学生对习作课的建议的情况调查
从表2-5中可以看出,有60.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习作前进行指导,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笔者在实习学校中,通过对习作课的观察发现:教师对学生在习作前的指导很少。习作课上,教师通常会把题目提出来,让学生去分析作文要写什么,然后就让学生以此为家庭作业来完成。理解能力高的小学生可能会积极完成,而对于理解能力低一点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不知道要写什么的状态。回家后因为无头绪就会去找作文书中的类似题目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作文内容趋于虚假的现状。
第二、生活经历的贫乏
表2-6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情况调查
从表2-6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习作的材料主要来自于作文书的人占54.1%,作文内容都是真话的人仅占32.7%。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小学生每天都往返于学校—家庭—补习班这一条主线上。即使是寒、暑假,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基本被各种补习班占据,这样“以牺牲当前生活的丰满度和愉悦度来换取未来幸福生活的赌注”[46]的现状使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一。在进行习作时,他们往往是无从下笔。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给出一个有关做饭的作文题目,很多小学生就会因为不知道怎样做饭,所以不知道怎样写,这样一大部分学生就会选择参考作文书,这样他们的作文就缺少真实性。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最后他们的作文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十分丰富。但是,能实际进行操作的学生少之又少。“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47]如果缺少一定的生活经历,大部分小学生在习作时就会参考作文书,进而他们习作的内容就出现了虚假化。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习作教学没有与生活紧密联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48]所以说习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基于对生活化习作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和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本书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三大方面对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形成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理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逐步地引导。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以,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引导者,首先要形成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念,将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如果一名教师坚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那么生活化习作教学,甚至可以说其他一切教学改革都很难实现。所以教师形成生活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要。
(1)加强教师的学习
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习作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要形成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化习作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在学习相关理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所学习到的理论在学生中进行实践。例如,在进行写景的作文时,要本着生活化作文的原则,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实景进行观察后再进行习作。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研究,结合生活化教育理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的研究。把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置于育人的高度来进行,让学生写作文是为了生活而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而写。[49]
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每一个优秀教师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可以多向他们请教教学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50]所以,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实施首先需要教师形成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再逐步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让学生在习作时有内容可以写。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习作写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小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小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英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会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51]从中可以看出,英国十分注重习作的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相对于英国,我国的习作教学一直注重课本中的知识,小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也不强,对习作不感兴趣是最明显的表现。所以,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每一次习作课中,教师都应该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习作活动中。例如,在习作的指导、批改、评价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调动小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实的记录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点滴。
(3)关注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的习作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协调发展学生发现事物特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两种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会观察后还要学会表述。例如,在一篇叙事作文习作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小学生会对于一件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心里很清楚,但当要求其在作文中表述的时候就不会下笔,不知道该怎样写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关注。
每一个小学生通过习作的过程都会逐渐的发展、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对思想逐步成熟的学生,适当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处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指导,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习作的空间。当然,面对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教师仍然需要对其耐心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整体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习作水平提高后,小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兴趣,逐渐主动参加到习作中。
2.贴近生活,形成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过程
习作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五项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施的占了三项。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一方面使教师的任务重,常常劳而少功;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状,本着生活化教学的原则,本书对习作教学的过程进行了策略研究。
(1)习作教学命题生活化
传统小学作文题目形式比较固定,大多是教师出的命题作文,对学生的表达等方面有很多限制,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出现小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甚至怕写作文的现象。所以说“习作必须符合学生的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2]。也就是说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当学生看到题目后会主动联系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习作命题的生活化。
方法一:半命题习作。半命题作文就是给出题目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剩余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补充完整。例如:那场雪,让我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的人;_____________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虽然有限制,但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能够在这个空间中,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真实的内容。[53]
方法二:话题习作。最开始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的作文中,主要的形式是出示一个话题,学生读完一段话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很多教师认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这种写作能力,事实相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生活经历少,但是他们还处于儿童阶段,想象能力甚至比高中生的想象能力要强。所以,适当的进行话题习作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法三:主题习作。主题习作即教师将一篇作文的主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在互相交谈中打开习作思路,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李老师首先把作文的主题当话题与学生进行闲聊,在师生、生生讨论后让学生把刚才讨论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内,学生不知不觉的完成了一篇习作。这种形式的习作教学使学生对习作充满了兴趣。
方法四:自拟题习作。自拟题的习作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自主定题,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可以写人、景、物等一切自己所想写的内容。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情感就可以。这种习作主要以学生写日记的形式为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记录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平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会为实现生活化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习作教学指导生活化
习作教学的指导是习作教学的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习作教学的指导为之后的习作批改与习作讲评奠定一定的基础。习作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却在平时。所以教师要注重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材料。
习作教学的指导整体上可以从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在语文的课堂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代表性强,文字优美的文章,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最好的范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项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表达,即习作的方法。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将所写题目与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学生进行思考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样既引导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进行习作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在课余活动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虽然是单一的,但是课余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留心观察和思索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从而为习作的内容获取丰厚的素材。例如,课间休息中的指导。课间休息虽然只是10分钟,但是小学生好玩的天性使课间充满了趣味。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与学生玩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动作、神态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聚在一起聊天,他们所聊的正是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小事,教师可以适时的与他们交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这些生活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习作的过程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智力因素,而且涉及到个体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忽略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在习作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国古代的著名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习作,当小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观察、思考,所进行的习作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指导生活化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习作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把习作由“要求学生写”变成“学生要求写”,即教会学生习作的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能把自己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其次,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对于他们的一句简短的赞美可以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就像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在习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即使对于作文内容写的不是很精彩的学生,也要对他们在习作的某一句精彩的语言给予称赞,这样小学生会对习作产生更多的兴趣。最后,注入新鲜血液。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新鲜事,这些事通常会在学生之间或者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但是很少在课堂上、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习作课上,如果教师提出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例如,把现今流行的歌舞“江南style”的话题给学生们讨论,那习作课的课堂气氛会变得十分生动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江南style”的舞姿、音乐、流行的原因以及流行后带给人们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师生之间再进行交流。这个关于流行的习作课就会由以往的单调变成活跃,而且新鲜事物内容的引进,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同时又积累了学生们的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习惯的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习作习惯对生活化习作教学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受用。”[54]习作习惯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形成自觉习作的习惯。第一,随手小记的习惯。教师要引导、督促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及自己的感触、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不但可以积累习作的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之外,还需要阅读一些其他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等方面进行记录表述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第三,自主习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勤奋练笔的好习惯。这点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中年级两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习作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命题,自主习作。即在老师布置的习作题目之外,学生额外的进行自主命题的习作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习作教学批改生活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55]。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两点教学目标为教师进行习作批改指明了道路。
首先,学生参与习作批改。生活化作文的内容是小学生们熟知的人和事,所以小学生最有发言权。同时根据语文课标中对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习作的批改的重点应由教师替学生批改作文转为学生自己批改。最开始,学生可能只能批改标点或者错别字的错误,所以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行示范。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然后将习作内容以可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作内容中的问题,共同探讨修改的最佳方法,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再去批改自己的习作。在自主批改的过程中,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和习作水平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其次,教师完善习作批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有限,在学生批改作文后,教师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在习作批改的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即使同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批改方法。习作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在词句的基本功方面多加练习。习作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适当的提高要求,例如,习作条理清晰、语句表达准确。此外,教师对习作的批改要坚持多留少减的原则。小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以儿童的角度去看待所写的事物,习作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一些天真的语言。对此,教师不要过多的删减,也不要过多的批评,因为这些孩子般的语言是小学生真实的想法的表达。同时对习作的评语教师不可以太生硬化。例如,“这个词不好、这句话不对”等等。习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用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他们的作文。如果发现习作内容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采用商量化的语言和鼓励性的语言。例如,“这句话写得很好,如果再加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就更好了。”或者“你观察的真仔细”。这样的评语既指出了学生习作的不恰当的地方,又提出了修改的建议。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会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不仅增加了对习作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4)习作教学讲评生活化
在习作批改后,教师要对习作进行讲评。习作的讲评在习作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讲评,学生会知道自己作文哪里出现错误,怎样改正错误,哪里写得很好,如何继续进步。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会将写得好的作文挑出来,习作课的时候让学生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然而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不是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都很强。所以就会出现每一节讲评课几乎都是固定的几名同学在班级朗读他们的作文的现象。长此以往,习作能力高的同学,习作水平进步会很快,而很多习作能力一般或者不太高的学生习作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对于习作的兴趣也会降低。所以,在习作讲评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就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纠正讲解,还要注意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结合生活化习作学习的相关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讲评:
第一,教师范读。对于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范读他们的文章。对于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习作内容中选取精彩的词语、语句、段落,把这部分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以可见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欣赏品读。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及习作的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学生参与评价。首先,教师将作文的评价标准向学生进行讲解。如:作文的重点,首尾要求等。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课上读给全班听,让全班同学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在学生分析优点与缺点后,教师再予以补充,最后做总结。
第三,小组合作互评。习作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互评,互相把闪光点读一读,共享成功的快乐;征求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56]
总之,习作讲评对学生完成的习作是一次小结,对学生今后习作的学习又是一个指导。学生通过讲评会很好提升习作水平。因此习作的讲评环节要认真抓好。
3.回归生活,拓展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内容
传统的习作教学通常将学生固定在封闭的教室内,这样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就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语文,忽视生活的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底气极差,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如果教师能够适当的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相信语文习作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成效。生活化习作教学强调的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习作课延伸到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中。依据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拓展习作的教学内容。
(1)综合资源,在校园内拓展习作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拓展习作教学的内容首先也从校园中开始。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带给学生一种新的体验与感受,即在每一门课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门课程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例如:与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联系,在综合实践课的老师带学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后,在语文课堂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综合实践课中进行的手工制作的完整的过程,并进行描述。此外,针对学校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学生既学会留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又拓展习作的内容。
(2)联系家长,在家庭中拓展习作教学内容
“家”是学生除了学校之外最重要的一个生活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期待子女成龙、成凤。许多家长过度注重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不让孩子看电视、做家务、玩游戏,孩子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长此下去,孩子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做饭,不知道怎么洗衣服等现象。没有了生活,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没有内容可写。所以习作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与家长一起努力,引导学生走入家庭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家庭生活,动手做家务,了解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这样学生在进行有关家务的习作内容时才有内容可以写,否则单凭参考范文,凭空想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失去真实性。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向父母学做一道菜的作业,并和家长联系好。回家后,让家长指导学生完成一道菜的制作,回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做菜的文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丰厚的习作素材,而且学生也懂得了家长的不易,更加孝顺父母。
(3)贴近生活,在社会中拓展习作教学内容
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相比,呈现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教育希望学生在“象牙塔”中单纯的生活成长,所以极少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中的一些事物,却忘记了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最终要回归到社会中。对此,生活化习作教学主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例如: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同的人对于发生的这件事会有不同的观点,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对于事物也具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所以,教师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关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进而形成一篇小型的议论文。贴近生活,在社会中拓展习作教学的内容,不仅会让学生开阔眼界,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中的习作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详细的要求。习作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书以有关习作教学的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索出习作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的重要性,即进行生活化习作的必要性。在研究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学习理论后,对生活化习作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实施策略。对于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延伸习作教学体系,有助于习作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但是传统习作教学存在一定的惯性,在生活化习作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改变。因而生活化习作教学的进行还需要时间逐步进行,只要教师坚持全新的教学理念,敢于大胆探索,相信习作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开展本研究的过程中,虽然查阅学习了很多资料,也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拓展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内容的策略,具体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是我今后学习工作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也是推动我将这项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进一步为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寻求更好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