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份认同: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时代需要的是有独立人格、有创新意识、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唯唯诺诺的、毫无个性和主见“标准件”。与此相适应,应试教育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让位于素质教育,知识本位的传递式教育也必然要让位于学生本位的创新教育;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日益从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因此,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讲,最为重要不是获得好成绩,不是考上好大学,而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不再是智慧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地位中心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曾经被送上圣坛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圣坛。
(一)被送上圣坛的教师
1.以知识为本位的应试教育送教师走上圣坛
应试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最早是由隋朝隋文帝开科举之先河,后来虽经王朝频繁更替,科举制却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虽然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制度,但是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一直延续下来。随着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应试教育再次得以实行,且愈演愈烈。我国应试教育一向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当应试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崇尚书本,把书本当成尚方宝剑。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同时担当着多种角色: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也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成了尚方宝剑的佩带者。这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老师都是唯一的权威。尤其在应试教育中,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成绩是学生唯一的追求;莘莘学子饱受十年寒窗之苦,能否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入高等学府,完全依赖于教师那支掌握着生死大权的判官笔。想实现你的理想吗?收起你自己的思想吧!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匍匐在教师的权威之下吧。这样在知识为本位的应试教育送教师走上了神坛。
2.社会公众的殷切期望送教师走上圣坛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家。古代教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更通俗地表述了社会对民众教师全权负责于学生的期望。唐朝学者韩愈在其《师说》开篇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师者、师道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正是这种高期望,给了教师无上的权威,教师倨、学生恭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现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有趣的情景:当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与家长发生争执、面红耳赤时,学生只需说一句——这是老师说的,家长马上就哑口无言了。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教师对学生有了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成了统治者,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教师被异化为学生心目中的神。
3.对有关法律的误解送教师走上圣坛
我国《教师法》第7条所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中,与学生有关的包括以下两条(其余略):(1)(教师有)进行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的权利;(2)(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如果简单从《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所具有的这两项权利来看,并没有什么漏洞。但当我们与学生实际学校生活相联系时,却从中读出这样的涵义:教师为了一个良好的目的,可以选择不良好的手段。试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这样一幕幕情景:
1.某某小学某班教室,下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3个学生。问:他们站在后面干什么?有学生回答:他们上课插嘴,老师罚他们靠墙站到放学。
2.下午放学时间,某某小学大门口,一教师旁若无人地大声训斥,家长、孩子低头不语。“你儿子我管不了啦,他要是能转到别的学校或班级去,我就谢天谢地了。”“倒了八辈子霉,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上课从来不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挑我的刺。昨天上公开课黑板上有两个字没写好,他就在下面嚷嚷说写错了,这不是存心和我捣蛋吗?”……家长涨红了脸不住地向老师赔不是:“他个小畜生不懂事,请老师多加管教,要不听话,你只管打……”[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作为普法主要传播者的教师,在遵循《教师法》行使其权利时,自己触犯了其他法律条款而竟然还振振有辞!幸运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把这一幕幕变成永远的历史。
(二)走下圣坛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教师将走下圣坛,其角色也将发生如下变化:
第一、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
师生的平等,实质上是现代教育中的民主问题。在专制社会中,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平等的,尊者的权利是建立在卑者的义务基础之上的。正如卢梭所言,传统教育是“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不谈他们的权利”。从17世纪开始,学生的权利问题受到了重视,在欧美国家甚至还有学生权利至上的思想:在课堂,学生可以向教师自由地提出各种问题,可以坚持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观点;在课外,教师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没有一点儿尊者的威严。而我国,如上所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或不足的评价常常是居高临下;对学生针对书本和知识和教师观点提出的质疑不当回事,甚至还以思想不成熟加以贬抑……教师完全以自己的思想、价值标准来衡量一切,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思想中来,当达不到目标时,就从循循善诱变为恼怒,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笔者认为虽然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但追求人与人的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也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令人欣喜的是,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2]与此相适应,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然而,师生之间走向平等,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其中阻力主要来自于教师。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拿出爱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就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何谓“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的教师?笔者认为最重要一点就是与学生共同学习。陶行知说得好: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得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困难,小孩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如何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3]
爱心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凯洛夫曾说过: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老师。中国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只有师生之间的互爱,摒弃任何成见,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形成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享,最终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关系。
第二,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见,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即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课程改革突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重视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是怎样学的,有意无意压缩或省略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重视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进行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当然,强调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表面上看却一无所获。然而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供销是不可量化的。可以说,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
第三,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教师需要从“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创新型教师。其一,创新型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从事教研活动。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其二,教师应成为学习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哪个人不学习,他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这就要求站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交往合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等。
把教师请上圣坛,是因为教师承载的育人的光荣职责;让教师走下圣坛,是因为教师本身是人不是神。在西方国家,只有上帝才是神,才是完美的。教师是人,教师也要享受人间烟火,也要养家糊口。
总之,现代社会是急剧变化的社会,老一代教师,甚至中年教师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已经受到无情地冲击。对于新的文化意识,教师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走下圣坛,尽快地适应新角色,为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