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管理

四川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管理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四川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取向,是对他们进一步补充知识、技能和观念,还是对他们进行教师整体素质转型的不同观点而较为模糊,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有效的体育教师培训要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学员普遍感到在体育教学专业能力上应注重发展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

(二)四川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管理

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是一种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它不只是简单的知识选择与移植过程,而是真正的学员主体和教师主导交互作用及主动生成的互动学习进程,它不仅关系到现有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与提高,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所有教师的终身教育,需要有专门的模式、课程、教法和组织管理办法等对培训效果提供充分保证。

1.体育教师培训方向

调查材料显示,学员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方法,他们认为自己在培训中需要获得专业学科、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以及对新课标的解读等相关知识。

对于四川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取向,是对他们进一步补充知识、技能和观念,还是对他们进行教师整体素质转型的不同观点而较为模糊,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中小学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学习和掌握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更新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和思想观念,两者都应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完善与转型两种取向之间存在价值序列上的选择和优先性,但因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确实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既需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和在新的平台上进行完善,同时也应在教师培训中更加强调和重视其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与更新,以形成一种转型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所以我们赞同将两者结合进行。

这种结合型的培训取向,应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即培训要将过去的非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的体育教师,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本身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和能力的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国际社会认定一种职业是否为成熟专业时的六个标准,即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

2.体育教师培训需求

(1)工作热点需求

据前测调查统计,有63.7%的学员对体育课标和学生健康标准并不了解,并且34.8%的学员对体育新课程的背景资料和实施情况也缺乏了解,虽然对此有所了解的学员占65.2%,但其中47.3%仅有一般了解。面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体育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趋势、新任务,农村体育教师培训需加强形势教育,及时渗透和重点解读新的指导纲要及相关教育文件精神,将其更广泛、全面、快速地带给体育教师,让他们充分认识其意义和重要性。具体应包括中央7号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改革和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及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从民间体育活动、球类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新兴体育项目、校园集体舞等方面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进行体育课程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渗透;将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渗透课程理念,并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等。

(2)健康促进需求

就目前而言,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健康的重要性及体育与健康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然而学校教育需要每个体育教师都通过体育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承担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的重大责任,需要解决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与锻炼能力、对学生体质健康起到引导、开发、点拨和促进作用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农村体育教师加强体育与健康有机结合、体育锻炼健康常识、学生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体能锻炼方法拓展原理等专题培训,使他们能积极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主动按学生身体发育特点与认知规律创新整合和丰富体育教育教学资源与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趣和更富实效的运动项目与锻炼内容,科学提高学生体能和增强学生体质。

(3)教学提升需求

培训体育教师的教学真本领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研究怎样从上好一节体育课来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参培学员情况来看,他们都热切希望通过培训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最想获得的收获是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基本功,更新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宽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手段和方法。按照学员的需求,培训要以精专业、懂教学、通技能为目标,帮助体育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丰富教学方法的运用,创新教学设计的形式,确保每一节体育课有一定的质量和水平。特别要在培训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凸显教学技能,促进提高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教材内容的选编与分析、教具的使用与开发、教学方法的拓展与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制、教学评价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4)专业发展需求

有效的体育教师培训要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学员普遍感到在体育教学专业能力上应注重发展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要解决好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训需体现体育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满足体育教师专业学习特性与需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引领,反思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促使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有所拓展,专业意识得以增强,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选题、理论分析、独立研究能力迅速提升,让培训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3.体育教师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应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需具有多规格。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目标在于努力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体育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主动为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知识的更新是基础,能力的提高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因其对象的志向、兴趣和能力等发展已逐步定向,更需要解决个性化发展,要能为学员提供差异化的教学环境,要有能使学员表现主体性与个性化的教学过程,要在增强学员学习与接受知识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同时,注重学员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水平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兴趣、态度等,积极促进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根据统计,54.5%的学员愿意将拓宽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体育教育实践为培训主要目标,涉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教育方法、拓宽知识面、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有15.1%的学员提出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为培训主要目标,希望通过培训了解、接受当前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的最新思想和观念;还有14%的学员乐意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表现出对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视,希望提高科研能力和了解教育前沿动态;也有少数教师提出注重学历学位或晋升等级资格的培训目标。这些目标意愿反映出教师培训的迫切性和适切性,也反映体育教师培训出现了新变化。

针对我省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和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可以分别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和“精专业、懂教学、通技能”,以及“搭建教师学习、交流、提高、展示平台,实现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帮助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和促进专业化发展”等设为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的设置则要实现:改进教师队伍现状,引发提高教学质量;健全教师培训网络,探索多元培训模式;丰富培训资源储备,凸显校本培训特征;激发教师科研意识,形成百舸争流局面;发展教师教学技艺,搭建教学相长平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坛新秀成长;培养教师合作探究,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满足发展内在需求。

4.体育教师培训机制

(1)管理机制

培训管理是对具有培训项目特色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法和培训规范的把握与实施,它依赖于制度的规范。在培训中,要将理念转变为培训行为,需要借助于政策和制度等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的体系来推动实现。通过管理机制进行培训,就是要既强调培训的专业化,按照培训和项目管理的规律实施;又强调培训的实效性,注重需求调查、行为转化与质量监控;还要强调培训的规范化,注重培训的过程、环节与细节,通过培训团队明确的责任分工、良好的协同合作和严格的制度规范提供成功保障。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需要采用系统的、整体的、内外驱动的任务和模式,在组建从项目总负责人、执行负责人、执行班主任、执行秘书到团队管理服务成员的分层管理方式基础上,制订成员的任务分工及其工作职责,随培训目标的逐步分解、细化将其分配给不同的团队成员去实现,做到管理规范,职责到人。同时在培训进程中适时做出调整,以加快对培训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并提高对培训决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可建立一个将培训环节与培训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明晰、操作简单、能确保教学及其管理质量的培训管理模式框架(如图1-1所示),在此模式下一方面进行关于培训课程、培训时间、项目团队、项目沟通及项目质量的管理,另一方面注重培训的过程和细节,细化培训的组织和环节,强调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与人文化。

(2)激励机制

激励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在学习中的创造性,主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来实现。

img2

图1-1 培训管理模式框架

培训工作应主要针对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重在体现“岗位需要、学用一致、专业发展、适度超前、深重实效”的精神,坚持“立足本地、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通过局部的教师培训将本地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成学员的知识层面,在工作中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激励机制的发挥首先需要将教师培训纳入制度规范,可明确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培训的形式和时限,培训项目内容要与当前体育课教学或待开课内容密切相关,培训结束需将培训所学完全服务于单位教学工作。体育师资培训宜由各校分管副校长负责遴选教师轮流外出参培,每一培训项目同单位不宜选派多人参加。培训结果应挂钩考核晋升,凡经考试合格获得培训证书,应计入年终绩效考核;而未完成规定培训者,其评定等级、晋升、年终效益均受到相应影响。学校要尽量将培训发展与工作使用相结合,培训是为开发和提升教师潜能,应体现重视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用人导向,使培训效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倡进行个性化和差别化培训,需由体育教师与校方领导协商制订培训计划,达到既充分尊重个人意向,又更好满足岗位需要。

5.体育教师培训模式

模式包含培训的各个因素,体现整个培训的特点和样式,是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目标、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调查显示,我省农村体育教师最希望采取实践学练、观摩考察、一线交流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认为通常体育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没有足够的讨论交流机会与时间,希望由体育专家、高级教研员和中小学一线高级教师授课。

由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选用科学、发展、创新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可以凸显培训质量和培训特色。

(1)模式种类

①施行模式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者方面主要有师徒传导培训即个别指导模式、学导结合培训模式和岗位在职自修培训模式,此外还有社团自组织发展模式等。

师徒传导培训模式是我国的传统模式,现通过与一些新方法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欢迎的新型培训模式。学导结合培训模式经改革以培训者为中心的旧模式而来,特别重视学与导的结合,关注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培训者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而岗位在职自修培训模式,则注意了学员自学能力的利用和发掘,通过一定教学内容的传递,促使学员在岗位上学习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在岗提高整体水平。

②组织模式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模式主要有研训一体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巡回流动培训模式和远程培训模式,其中研训一体模式是将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组合融为一体,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科研做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校为基地,为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和需求的在职培训模式,可以缓解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巡回流动培训模式是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培训者到基层中小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场专题培训,这种送教上门特别适合广大山区农村进行简便培训,是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较好组织模式。而远程培训模式则将成为我省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组织模式。

③课程模式

当前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传导,采取的是由菜谱配给式向菜单——自选式和自我设计式转换,以促使学员自觉走向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个性化培训模式。

④教学模式

常用的培训教学模式包括问题探究模式、合作交流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教学现场诊断等模式,其问题探究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求学员在培训者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交流模式旨在为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合作、研讨提供充分机会和广阔空间。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实例进行描述、讨论、分析、研究、总结来进行培训,不仅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最为有效,也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联系体育教学实际的桥梁,可以直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现场诊断模式则是科研人员、培训者与任课教师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此外还可以采用情境体验、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

(2)模式选择

各种模式都是针对一定职后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它们各具所长,各有其适用范围,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选用。无论采用何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体育教学专业水平、促进体育教师发展为目的。

培训提倡采取“学、研、训”一体化的“实践+反思”教学模式,通过讲座、反思、讨论、观摩等,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注重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培训服务。

我们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选择可主要兼顾五种趋势,即培训从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从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中心转移;从以知识扩展为中心向人格形成训练为中心转移;从培训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建构方向转移;从不注重培训的环境影响向注重借助环境资源进行工作的方向转移。

培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独立实践为主的“实践+反思”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需高度重视教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使课上、课下、参观、考察都有研讨交流的主题。不仅每次课都应给学员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提问和讨论,而且许多课都要由教师提前给学员布置题目,让学员先思考,上课时学员讲、学员评议,教师成为研讨会的主持人和评委。既要经常针对培训内容,结合学员专业教学实际和本地情况组织学员讨论,以利于相互启发和促进,每外出考察一个学校,也都应组织学员评课议课,总结经验取长补短,这样可以使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研讨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得以升华。

随着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型,一些新的培训模式相继出现,最具影响力的是以教育部师范司直接领导由各高等院校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从培训思想的思考,培训机构和培训模式的确定,到专业培训计划的制订、授课教师的培训以及培训工作的评价等,整个过程都伴随着研究和专业化要求与标准,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化特点,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转型和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特色范例。

我们也可借鉴北京师范大学模式,把教师在职培训与职前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共同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三大支柱,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成为教师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和领域,进而为提高教师培训的理论建设和专业化水平提供良好体制。

对培训模式的设置与选择,北京教育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样板(如表1-1所示)。

表1-1 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式

img3

(续表)

img4

6.体育教师培训手段

(1)构建开放型服务培训体系

进行体育教师培训需要构建服务型教师培训体系,要求培训机构强化服务本质属性,坚持其开放性,鼓励高校、教育科研部门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这样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合作机制,形成教师培训合力,构建起开放的培训体系。

服务型教师培训是一种基于成功、关注个性、倡导服务的培训,有利于向教师培训本能的回归。其基本特点在于将教师培训从补不足转向促成功,从统一灌输转向自主构建,从自上而下的要求转向由上为下的服务。这种从任务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不仅是培训理念的突破,更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推进,应形成相应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各项培训都以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可由各培训机构提出项目申请,管理部门通过项目审理及评估等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经确认后列入培训计划,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效果评检。

(2)创新专业化发展培训活动

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应沿拓宽渠道和提高层次两个方向发展,需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作用,对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整体推进。

应设定每位教师每年通过各类培训获得一定学分,将其分配到不同培训中,如集中培训24学分、校本培训12学分、网络培训12学分。对不同培训应有不同侧重,可考虑做精集中培训、做实校本培训、做活网络培训。集中培训可逐渐走向脱产轮训,将几年的集中培训时间集中起来以扩大集中时间,提高培训强度,利于集中精力,实现重大突破,让人人都能享受精品优质的脱产培训。校本培训重在促进工作与培训的联系,通过开展“问题研修”活动,以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线,经过问题的整理与提出、探究与解决以及解决方案的评价与推广,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网络培训具有即时交互性,要积极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研讨、网络交流、网络作业等形式,形成网络合作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充分展示学员的个性差异,及时得到外部的信息与指导,并利用网络的记录性,形成教师的成长档案。

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既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个体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是对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培训教学的过程,还是对培训成果的有效检验,很多教师在比赛中脱胎换骨、脱颖而出。这种比赛经层层选拔,既能扩大影响,又能提高水平,比赛的结果也往往具有示范性和指向性,每个比赛结合一定的重点培训内容,促使各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最终都能形成培训活动高潮。因此作为培训活动的比赛可努力扩大培训面、比赛面和影响面,以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

(3)突出问题化彰显个性特色

培训机构选择培训内容通常从受培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培训机构已有培训资源考虑,即考虑学员缺什么和自己有什么,这导致学员只能以接受者的状态参加培训活动。然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培训应着眼于从学员缺什么转向学员有什么,立足于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抓手,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让教师自己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训组织者只需要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提升,促使学员在破解问题中不断前行。

调查发现,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最需要培训课堂教学技巧,特别是课堂教学示范。针对这种需求,应强化实践培训,达到与理论培训1+1。并在理论环节中,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实践活动占到总学时的3/4。也可采取到培训基地学校跟岗实践,分别为学员聘请理论和实践导师,采取以示范—诊断—提升为主要特色的培训流程,结合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等方式展开教学实践观摩和课堂教学践行,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研修、展示、研究等各阶段交错进行与螺旋上升,使实践培训过程各环节任务清晰,内容饱满,既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参与度;学员也从对实践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自觉学习、应用并提炼教学理论,从而促使走向知识生产消费链的前端。

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充分发挥受培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服务型教师培训范式的重要特征,在培训中要注意从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过程的组织、培训结果的评价上解决学员的差异需求。对培训内容仍可采取“菜单式”选择,每年根据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开发出各种培训课程,让学员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培训。在培训中可积极运用互动式组织,从学员已有经验出发,由原来单一的倾听转向充分的表达,互相间交流学习组成学习共同体,使个性得到有效张扬。对培训的评价,可从原来的单一考核达标,转向动态生成教案、课堂教学实录、练习、制作教学课件等学习成果。

(4)注重整体性促进均衡发展

通常教师培训受资源局限,多采取对特殊群体重点关照的策略,往往在收到某方面成效的同时也造成了新的不平衡。然而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培训必须从关照群体转到关注全体,需要处理好骨干与全体、农村与城镇以及各学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有效解决教师之间的差异,一是进行分层培训,将不同水平的受培教师分在不同的培训班级中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案,但这存在如何划分水平和需要增强培训力量的问题。二是采取团队共进,将不同水平的学员分在同一个班级中,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下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得到不同的提高。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高水平学员的引领作用,高水平学员也在指导别人的同时进行着践行式培训,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其进步不会逊于单独的骨干培训。这种方式正是实现以百位名师引领千名骨干发展,以千名骨干带动万名(全体)教师提高的基础。

但是在当前向农村倾斜的教师培训策略下,需特别注意的是不可忽视城市优质师训资源的作用,应着力构建既能发挥城市优势,又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城乡联动体系与手段,如名师带徒、送教下乡、教师支教、学校结对、实践基地等,可通过开展百校蹲点、百课送教、百问研修等活动,全面推进城乡联动工作,努力实现从民间自发为主向行政推动为主、从单向扶助向双向共赢、从短期活动向长效机制、从松散的局部合作向紧密的全面合作转变。

(5)增强实践性跟进行动研修

提高教师学科能力,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但只有理论成为教师行动的指南,学科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应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将理论学习与科研整合在一起,既从学员的教学实践来启动,又加强教学实践行动的深入跟进,也注意教学科研的有效助推。

抓教学实践可组织学员到中小学基地实践研修,从设计教案、上课、整理教学实录文稿到写好教案后分析等都认真动脑、动手,将其教学实践录像刻碟发到每位学员供其分析研究,但这种基地研修特别强调同伴共同进行。

进行教学实践行动需要导师进行有效指导,既要求导师制订周密的指导计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案如“引动反思—学习重塑—展示成长”,对各阶段研究课题、理论学习内容资料与方法要求、研修地点及所需要工具等都周密筹划。也要求导师的指导有很强的针对性,解决共性理论问题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与体育学科理论学习,对个性问题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进行实践指导,主要根据个人素养、学识、个性、教学特点、爱好、能力、环境等因素,帮助学员解决各种实践问题。

在实践行动跟进中,需让学员对教学细节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对于集中研讨,无论人人上课还是选人上课展示,都需整理教学实录,做课例分析和细节评析;研讨交流后,再根据理论原理,重新设计并再次展示。对于个人行动研究,需结合集中研修课题按导师布置独立进行,导师应提供指导意见和进行相应检查。若需回到原校继续研究,导师还应继续深入跟踪,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

培训学员的教学科研能力也需从教学工作入手,导师要统筹计划安排。开始阶段应让学员以作业形式来进行包括整理自己的教学实录并做出点评和写出分析文章、对名师教学实录进行研究并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对自认为成功或教训深刻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详细文字分析等研究,导师则及时给予提供相关理论与资料、针对教学实录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捕捉教学实录中可研究的信息点等必要指导。然后要让学员互相交流作业,互相启发,找到学习榜样,同时导师有选择地修改学员的研究作业并向报刊推荐发表,以此起到强化研究动机的作用。再后就要组织学员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一方面导师要带领学员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使他们熟悉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员申报课题立项研究,如此通过导师的不断引领,使学员进入更高的研究层次获得科研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