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化和优化课堂教学

活化和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县教育局近两年来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评优达标”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力争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现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作一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教学设计中缺了“备学生”这一重要内容,课上势必产生应付不了局面或学生“不懂”等状态。由此推出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定教学的方案。

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

张秀丽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县教育局近两年来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评优达标”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力争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回顾几年来的教改历程,令人欣喜的是,新基础教育的成果推广似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活”了部分的课堂,看到了师生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快乐地成长;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这一强劲的东风,在许多沉睡着的课堂教学土壤中播下了充满“探究性”、“体验性”的种子。课堂教学改革在给人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了路途遥远而又充满了艰辛。学校领导和老师也时常觉得茫然与困惑,有些力不从心,举步不前,本人也深有同感。随着新基础教育学习的不断深入及多次聆听叶澜教授的讲话,我逐步认清了“庐山真面目”,深深感到,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现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作一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就是老师们概念之中的“备课”。上课前一般都要备课,但“为什么要备课?怎样备课?”这些问题很少有老师去思考,“备课的有效性”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多或少的老师在“备课”这一常规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照搬型

有的老师对某一教材任教多年,感到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备课,就年复一年重复使用老教案。尽管教材未变,但学生已换,教学的理念、要求都有改变,以自己的不变(教案)应万变(学生、理念、方法);也有老师图省力,对同事的、参考书上的教案实施“拿来主义”。“它山之石”可借鉴,取人家“最好的”,但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作取舍、调整,才是“最适合的”教案。

2.拼凑型

有些老师备课时不是先熟悉吃透教材,而是大致浏览了解教学内容,就拿出相关的参考内容,东拼西凑,缺少系统周密的思考。课堂教学中不免产生许多“生硬”、不顺畅现象。

3.救火型

也有老师忙于批改作业,忙于应付其他事务工作,或是抓紧时间闲聊,上课前或简简单单在教本上写几个要点急急忙忙进课堂,或上课时边看教参边教,边想边教,40分钟就在师生共同“摸索”中度过。这样的教学怎能点燃学生渴求学习的火种?只能熄灭学生求知的火焰。

4.应付型

也许还有老师认为备课是备给领导看的,为此,他们会认真地抄,抄目标、抄过程,时常不带教案进课堂,或上课很少看教案,课堂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内容型

不少老师备课以备教学内容为主,各个环节中的问题、练习安排满满的,较多考虑老师教什么,很少考虑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学生怎么学。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教学设计中缺了“备学生”这一重要内容,课上势必产生应付不了局面或学生“不懂”等状态。

查阅词典获悉,“设计”一词的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由此推出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定教学的方案。一个老师在准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一)增强目标意识

(1)树立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的新人。要注重情意目标,让学生拥有乐观、自信、独立、坚毅的性格以及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2)学科教学的价值目标,要用学科的全面育人观,开发学科教育的潜力。例如语文学科,能让学生通过英雄故事的叙述、优美风景的介绍来陶冶情操,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自然、理化学科的教学可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具体的课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应是“活”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在教学进程中作适当的调整。在这目标中,除了一向重视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外,更多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体验与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上述第(1)、(2)目标是隐性目标,第(3)个目标是显形目标,第(1)、(2)目标体现在第(3)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要对目标有充分的认识,对育人目标有深入的理解,做到结论与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意统一。

(二)拓展新的教学视野

要确立全新的教学观,树立“大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教师应使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变成开放的多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变为更多的是体验式学习、探究型学习。从就课论课,转变为课前、课后相联系;学校与外界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生活、教学过程相融合;教师、学生积极有效的多向交流。

(三)把握好设计的重点

教师要精心思考设计学生的活动,主要考虑怎样使活动有效高质量,而不仅是思考教什么内容、学生怎么回答;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教的进程,不关注学生学的状态;要设计好主要问题,考虑什么情景下出示,如何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探索,甚至走错路的机会;还要选择好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教师要准备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过程,和这些基本问题的结论。

(四)考虑设计的弹性度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做好相应的训练安排。例如在学生练习时,可设计基础题和提高题,以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组织学生讨论时,可采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设计时要留下弹性的教学时间,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练习及产生新信息的余地。

二、活化和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然而,由于长期传统教学的惯性作用、教学观念的限制、训练方法的不科学等因素,形成了老师们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我们时常能看到老师疲惫的身影、学生茫然的眼神;听到老师的埋怨、学生的苦恼;发现总有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与时代要求相距甚远的教学情形。

(1)完成任务型。有的老师的教案意识太强,上课就是按预定设计的教学内容一步步地推进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顾及极大部分学生是否搞懂,是否掌握,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走过场。教学时,让几个学生与自己配合一下,说出期望的答案,常常认为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他们总以“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哪里有工夫让学生去练”作解释,光“举一”不“反三”,没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教师中心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即使有几个学生回答,也仅仅是为了教案的顺利推行。教师控制着“教学内容权、教学评价权”,学生的交流讨论,达不到老师心中的答案,老师就急于下结论。下结论时,也常伴有排斥有争议的意见,教师主宰了课堂,成了课堂的主体。

(3)沉闷无效型。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一般比较沉闷,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心中装着教案,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参与活动的状态。对课堂中学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茫然无绪”等情况出现时,教师熟视无睹,而没有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在昏昏沉沉、糊里糊涂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40分钟。

(4)表面热闹型。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如四人小组讨论,课堂中学生时常不很清楚为什么要讨论、讨论什么内容、怎样讨论;情景表演时,缺少表演前的导向点拨、表演中的观察指导、表演后的评价分析;也有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其中不少问题缺乏思考性,教师一提出,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还有的老师组织集体交流,仅仅局限于你说我说大家说,缺少点拨提升、综合归纳、拓展延伸。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师生共享愉悦的精神乐园,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运动场。老师们也一定向往并追求这样理想的境界,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并为将来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具有多方面发展和发展可能的人,是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接受者,为此,教师心中有了个性有差异、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思考和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真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心中有学生呢?

(1)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学生,要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例如小学生在学习“物体长度单位名称”这一内容时,时不时出现“铅笔20米长”、“操场50分米宽”等笑话,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不为此惊讶,因为他知道小学生对“米、分米、厘米”这些抽象的长度单位名称是缺乏生活感受的,只要让他们亲手量一量,亲自感受一下,就能解决看似很难的问题。

(2)教师上课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一定要如何回答,应体会学生为何这样回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言作恰当的评价。有一个老师在教《瀑布》时,读“如烟、如雾、如尘……”一句,指导学生要读得舒缓一些,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有个孩子却认为只有读得快一些,才能表现出小水珠的欢快和可爱。这位老师感到这样理解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于是,就采纳了学生的意见。

(3)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还可以提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去考考同学。老师要重视质疑方法的指导,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敏锐地感觉到学生发言的意思、闪光点及问题。不要一边听学生的发言一边想教案上的答案,被死板的教案框死自己的手脚和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活动时,教师要走下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点拨、纠正、提炼。

(5)教师心中的学生是具体的、非抽象的;动态的、非静态的。考虑好的学生应给予什么?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应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老师要把改革的力度用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把时间、空间、机会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二)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要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老师除了关注全体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外,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灵活的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1)教师应创设师生角色的多元化,开展积极有效地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教学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同伴——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是朋友——共同分享、共同分担,是导演——精心策划活动,是演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是观众——观赏评判学生的表现。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问题的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还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学情况的评判者。教师的多种角色变化均是为提供、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服务的。现在提倡的师生关系既不是西方推崇的学生中心式,也不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式,而是一种可变的、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2)采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可增加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等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形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形式无所谓好坏,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尤其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讨论活动,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力求有效、恰到好处,通过讨论、交流,融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

(3)课堂安排要有一个弹性度。原先计划中没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交流讨论引起的新变动、新信息,应作为新的资源组织教学。老师们不能有太强的教案意识,心中只想着预定的方案和内容,应灵活地作调整,或是时间上延长,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掌握这类的知识和方法;或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新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把问题搞清搞透。

(4)教师要重视思维训练。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被激活,老师们要加强学生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去除简化的、类化的思维,进行求异、求同、逆向、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在表达和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加以纠正,然后反复练习。

(三)教师要学会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常无意识地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逐渐产生固定的框子,形成教学定势。如果教师不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那么很可能停止不前,教学也成了例行公事。如能经常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自我反思,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运用什么方法反思呢?

(1)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反思。例如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点时出现困难,我们该怎么处理?学生精神不振,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兴奋过头,如何使他们趋于平静?学生在小组学习时,发生了争议,又该怎么处理?

(2)课堂教学后行为反思。例如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方面还没有完成设计的意图?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与教学实际是否相吻合,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哪些方面不够理想?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活动的量够不够,机会多不多,学习的习惯、状态、水平怎么样?哪些环节时间没有有效利用?学生在哪些方面的学习有困惑,怎样解决更好?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反思。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教学中的情景、故事作分析、思考;录音、录像法,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看,此时自己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分析种种以前从未引起注意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日记法,在课后,对教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然后记下来。

(四)教师要从容地面对教学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的理念也不断更新,教学对象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教师如何有新发展,有的老师有了强烈的紧迫感,正努力朝新世纪合格教师的要求靠拢,在这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遇到了困惑,老师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教学,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呢?

(1)教师用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启而不发”、“调皮捣蛋”、“行为偏差”的学生,作为老师切莫过分焦虑、烦躁,要正确看待、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以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微笑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宜人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课堂上应当从冷面要求变为悉心关怀,从强调苦学变为乐学,从单向知识传授变为双向情感交流,从一味指责变为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

(2)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现今的教育面对着开放、信息化、现代化的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知识每时每刻处在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而且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地拓宽,时常是有准备的学生面对无准备的老师。毫无疑问,老师必须紧跟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不断更新、充实、调整教学内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点拨和引导渴望走出混沌和迷茫的学生,能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共话人生、评说热点。

(3)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研究。面对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新对策,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知识产生的角度讲,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我们应把科学研究当为教学的一部分,主动地从学科发展、教学实际情况,寻找课题、去创新、去突破,探求方法,摸索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我们要拥有大智慧、大爱心、大胸怀,不计较现在的付出,以自己勇气和力量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进行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是自己的提升、学生的进步。

(作者系崇明实验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