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年
建国60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我国人口的健康素质和平均寿命年龄都在提高。加之养老体制的社会化改革,分布在社区中的老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维护社区团结稳定的过程,这些老同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可以收到别人无法替代的良好效果。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尝试性地做了些工作,回顾起来感到,老同志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要掌握好他们的思想,顺应他们的心态,在他们的身上就会体现很大的潜能,发挥出大量的余热,为社会、为他人继续贡献力量。下面我围绕这个题目,谈三点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适应求进步的心态,开展政治教育
现在社区这些离退休的老同志,年龄主要在60-80岁之间,他们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伴随着共和国的步伐成长,对党和国家有着浓厚的感情。特别是一些老科技工作者,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多年来一直是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曾经为报效祖国、建设国家作出过很多贡献。每当回首那些火红的年代,他们都是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讲起来无限感慨,滔滔不绝。退休后赋闲在家,衣食无忧,但心里总有一种有劲无处使,想继续为国家、为社会献出余热的愿望。为适应这种心态,我们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先后组织很多老同志到展览馆、博物馆看电影,录像,参观各种成果展,回顾国家的发展史、建设史,组织这些老同志参加力所能及的小区绿化种树、整治环境等活动,大家都是积极踊跃参与。我们利用青年党员入党或转正时、中小学寒暑假开始时等一些时机,让老同志对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健康成长教育等,老同志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经历,谈感想、谈经验,使青少年一代感到很实际、很宝贵、很受教育。通过这些活动,既满足了社区一些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也使这些老同志非常兴奋,他们感到自己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而是还能工作,还能为社会献余热。
二、适应求健康的心态,开展保健教育
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社区的老同志由于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身体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些慢性病。我们感到,对于这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来讲,如何健康长寿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在社区中连续几年组织老年大学,通过市区科协请健康专家授课,系统讲解生活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我们还组织过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班,深受老同志的欢迎。有些老同志饱受疾病的折磨,又深受治病难的困扰。他们说,社区的同志们把健康教育送到了家门口,就是满足了他们生活中的最大需要。有时保健课未听全,大家互相传阅学习笔记,日常有时间,大家就以健康为主题,互相交流沟通,传送日常饮食,健康的小知识、小窍门,气氛十分活跃。几年来,我们老年大学的健康保健课连办多期,课时达上千小时。通过这个载体,大家时聚时见,学习知识,联络感情,沟通心声,深感老有所学、老有所依,受到广泛的赞扬和欢迎。
三、适应求欢乐的心态,开展文化教育
目前,社区的老同志绝大多数经济生活都有保障,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空泛。有的衣食无忧,终日闲呆,整天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等等,累得腰酸背痛脑袋胀,觉得生活单调,没什么乐趣。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经常利用各种节日等机会,组织老同志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多次组织联欢会,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组织读书学习活动,进行知识问答,组织书画展,组织多次郊游,参观风景景点。尽管有的老同志年事已高,但每次都是踊跃参加,使大家感到老有所乐,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内容。
通过和老人们的接触,我也深深感到,老同志们尽管年龄高、体质差,但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他们的生活情趣更强,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适合他们身体条件、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他们的求乐心态,使他们延年益寿,老有所乐。
实践证明,老同志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群众组织,而搞好这个组织工作的关键仍然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几年来,我们太平里社区党委对老龄工作十分重视,他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及上级领导关于老龄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高认识、理解,并在实践中组织完成许多具体工作,使得我们这里夕阳更火红。
(作者: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道太平里社区居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