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探索

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探索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医学正日益走向国际,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和医务人员的认同和喜爱。五年来,学校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2011年4月,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为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由中医药大学项目组研究制订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精心打造实验班特色课程。

北京宏志中学 熊 劲 陈昌林

一、建设的背景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即“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有着整体观哲学思想、平衡的思维方式、辩证方法等独到的教育价值。中医药文化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的认识方面,以及对人的健康、疾病的认识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文化的视野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病”,而更多的是“病的人”。中医更加关注人身体的整体气血流动,阴阳平衡。

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血脉,成为学校实施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追求。目前,中医学正日益走向国际,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和医务人员的认同和喜爱。作为中华民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国粹传承、延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医文化。

(二)北京宏志中学发展的突破口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我校指定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单位,已帮助在校内建立了“一地、一区、一园”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教育在学校普及性开展。五年来,学校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智。这种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1年4月,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我校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与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专业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我校一直在努力建设良好的中医文化校园环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医文化,在校本选修、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上述探索为我校形成以中医药实验班为龙头、全体师生参与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在制订“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确定了“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学的目标,确定了依托东城、立足北京、走向全国的发展方针。与这些目标、定位、方针相配套,学校明确以建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抓手,以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制度建设。

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文化教育特色建设策略

在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渗透上,学校依据“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建设文化,以中医文化精髓来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其在习熏物化中学会思考人生,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一)从整体层面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素质的养育

我校面向全体,渗透中医药文化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激发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热情,让学生树立“仁、和、精、诚”的普世价值观。“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普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通过打造和谐文化,正确处理和把握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心态平和、待人谦和、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这要求学生做事严谨、精勤治学、精研学术、追求精湛。“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以此培养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贵诚笃端,真诚可信的高尚人格操守。

(二)实施优选计划,以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重点,打造特色实验班

我校普及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医药的文化氛围,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和宽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向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院校输送一批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具有良好潜质的专门人才。同时,探索大学和中学联合进行拔尖创新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为特色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三、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建设

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组成,是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图1、图2)

图1 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纵向)

图2 北京宏志中学整体课程体系(横向)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必须完成高中毕业和高考升学必修课程,以及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课堂上,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

体育课开设了中华养生操的课程,提高了师生身体素质,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美术学科利用色彩艺术渗透中医药文化。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哲学思想,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和谐辩证思想,辩证思政,用唯物史观看待和学习中医名家和名著,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化学、生物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渗透,如了解古代的炼丹术,从分子结构研究中医药的成分和药理,指导学生种植和泡制中草药等。

具体地说,语文学科与中医药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国学名著和古文经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修身爱国的美好品德。历史学科通过教授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和医学家们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大医精诚的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舞蹈艺术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华佗所设的“五禽戏”,则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气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治病养生方法,与体育课的内容很有关联。地理中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水土风俗、生活习惯不同所产生的疾病也不同,对此,中医强调因地制宜,如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用不同药物和方法等。

2.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杏林大讲堂

开设杏林大讲堂,组织学生聆听中医名家专题讲座,通过养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视野。

3.课程体系中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选修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

为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由中医药大学项目组研究制订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精心打造实验班特色课程。选派知名教师在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有计划地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况的讲解与经典的示范性导读,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扩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与素质。其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典制、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养生等方面内容。

《国学导读》: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主要内容介绍历代读书人案头常备的两部名著《左传》和《史记》,提示学生阅读要点,指导学生阅读过程,而形成有效且科学的阅读方法,借此指示研治国学经典的门径。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本课程是一门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中医学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学说以及思维方法等,为学习中医学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古代哲学思想、思维方法等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道/人道观、知性观及古代哲学思维方法等。

《中医药概论》: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进入大学后学习中医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术发展脉络,中医精气神概念,“望闻问切”四诊简介。

4.课程体系中的延展课程——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通过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开设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是在初步理解中医药文化和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更进一步理解中医药文化,初步运用所学整体观、平衡思维、辩证的方法和中医知识解释所了解的现象,这是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理解的内化过程。

通过对学生承担的小课题的指导与研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形成持久的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和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具体课程系列是:过渡性课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开题报告、如何查文献、如何归纳提炼观点,等等。

(2)开设对人的了解的体验性课程,增加学生直观感知中医药文化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诊、耳针、推拿、养生操、五禽戏等体验性课程的实践,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学生领悟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平衡思维、辩证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锻炼中体验中医药文化思想。

具体课程系列是:手诊的实践与研究、耳针的实践与研究、推拿的手法初步、中医药文化特色课间操——中华传统养生操、中医药文化健身活动——五禽戏等。

(3)开设游学、参观等观感课程。包括到中医名家故居的游学活动、参观医博馆活动、中医药文化基地实践活动,了解中医运用中医药文化思想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这是从书本、课堂的学习走向现实、实践的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不定期走进中医药大学,以医史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为基地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参观、查找、辨认陈列的各类标本,零距离体验中医药学,在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目标。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进中医药药材种植基地,了解和学习中草药种植、辨别真假中草药及饮片加工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在学校开设种植基地,由学生负责种植和管理,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种植兴趣。

(4)开设与他人开展交流活动的课程,有班会、学校社团、与中医药文化专业大学生的沙龙、对中医名家的采访。在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自主参加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打通两校间的社团联系通道,共同在校园内建设中草药园地。学生与中医药大学学生共同组织沙龙,充分发挥大学生影响中学生的同伴教育的功能。

四、中医药文化特色教育的环境建设

为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教育,建立“一地、一区、一园、一室、一廊”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我校为“特色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地”是指百草种植试验基地,我校将现有花房改造为趣味种植试验基地,种植适合室内环境的中草药植物。各班级种植盆栽中草药植物5~9盆,便于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一区”是指百草文化宣传区,在操场设置“百草文化宣传区”,制作中医药知识教育展板;主教学楼通道设置中医药文化廊;各班定期编制有关中医药文化知识板报、墙报;餐厅药膳展板宣传。“一园”是指百草知识观光园,在西配楼后,进行盆栽中草药植物布景,形成中医药文化景观,使学生在休闲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一室”是指杏林讲堂专用教室,学校投资20万元,建设了杏林讲堂的专用教室,用于中医药选修课和中医药文化活动,古色古香的中医氛围使学生在大医经典中得到升华。“一廊”是指杏林文化走廊,学校将四层楼道建设成杏林文化走廊,以“精、诚、仁、和”为核心,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我校努力开拓校外资源,以地坛公园中医药文化养生园、和平里医院中医部、同仁堂博物馆、鼓楼中医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种植基地等资源,开展了参观、实践等体验性活动。在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中医名家故乡开展游学活动,如河南张仲景故乡等。

我校与门头沟大峪中学、171中学及东城区其他中小学联合,组成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协作体,共同开设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达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我校拓展多种课程实践基地,积极主动与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建立中医药大学、地坛养生园、同仁堂、鼓楼国医馆、和平里医院中医诊室、河南南阳西苑制药厂、医圣祠、河南邓州花洲书院8个基地。

五、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与推进保障举措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育、教学、行政副校长分别任副组长,学校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特色建设项目。

学校还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校内外的进展情况,制订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情况。

(二)学分管理

利用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选修中医药传统文化选修课并参加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学校要求在高中三年12个学段的选修课中,中医药文化课程选修学分不低于2学分,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中,也不低于2学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参加翱翔计划,课程资源转化项目,聘请中医名家,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培训。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对教师跟踪指导,促进中医药文化领域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派出教师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操、五禽戏等专项技能。组织教师跟踪倾听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开设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加强文化熏陶,提高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引进中医药文化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学志愿者等,开展中医药文化领域的活动。

(四)通过课题研究推进

经北京市规划办批准,中医药文化教育研究成为市级课题。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将课题分解为中医药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学生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学生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等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参与教育部中医药文化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课题,对我校中医药“杏林”实验班进行跟踪研究。

定期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召开中医药文化教育研讨会,聘请北京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对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行反思总结的指导,并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

在研究中推进,在推进中研究,成为了我们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教育的常态。

(五)创新中医药文化特色活动

开展常规普及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班校会、板报、橱窗和国旗下讲话进行宣传,并确定每学期实施一次专题教育,如在清明诗会、书香校园等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开展主题活动教育。每年11月份开展中华传统知识竞赛,每年4月份进行中草药采制小竞赛。利用早操和“体锻一小时”,学做“中华养生操”,每学年开展一次养生操比赛。学习吟诵《中医启蒙三字经》,让学生对中医的起源和贡献入脑入心。举行“杏林大讲坛”,每学期邀请多名知名学者、中医药大师就传统文化、学科前沿、中医养生等领域广泛开展讲座,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寻访医圣张仲景故乡,与大医对话,感受医圣张仲景勤求医理的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

(六)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环境建设。第二阶段: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在文化课中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营造中医药文化。同时与中医药大学就实验班建设已达成共识,并建立了联动机构,制订了相关制度等,使实验班建设顺利实施。第三阶段:在校本选修课程中,逐步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在8个学段共开设了13门中医药特色课程,要求每名同学至少选择2门课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第四阶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杏林”实验班为龙头,推动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六、取得的初步效果

(一)组建特色化师资队伍

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段晓华等多名教授为中医药杏林实验班的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医药学知识概论》等课程。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作为学生导师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

培训本校中医药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1.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有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体验

三年下来,学生能做到“四个一”,即了解和初步掌握一门中医基本技能(如“手诊”“耳针”“推拿”等);亲手种植一种中草药,并有观察记录;至少参加一项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熟练掌握一套养生健体的技能。

2.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逐步增加

经过两年的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老师们普遍认为“杏林班”的大部分学生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部分同学还选择了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最初的中医课堂上学生只能静静地听讲,到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已经能与中医药大学老师进行简单的中医知识交流和思维的碰撞,甚至提出一些中医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们加深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中医知识和初步形成中医整体思维。还有一些同学明确表示要坚持学习与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刚入学时的模糊不清状况相比,学习志向更加明确,也表明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医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我校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杏林班”中医药文化基础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74%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课程感兴趣; 26%的学生有一些兴趣;81%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课程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63%的学生希望进入“杏林”实验班;100%的学生基本满意中医药文化课程,其中41%的学生非常满意。2014届高三毕业生有90%报考中医院校并全部取得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资格,40%取得复试资格。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认定的学生80%达到一本线,为他们的中医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

3.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三年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戴鸣萱同学以前对中医的概念是模糊的,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医是一种科学的医学,知道中医充分地结合了道家的思想,讲求“和”,也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从整体、动态的角度认识人体,把人看作一个由“气”聚合成的有机整体;通过针灸、推拿,中药,膳食等方法去调节人体的不平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穆思卿、陈出新同学认为,学习了中药基础概论,通过背诵药性赋,对中医药有了初步了解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学习中,我们感悟到世间有一种力量,它不会使万物无节制地增长,也不会令其轻易地消失和灭亡。通过中医药校本的学习和实践,学会了用深层次的思想考虑问题,并能试着运用到生活中。中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体验了技能。王博文同学认为,高一接触了孔子,品读了《论语》;探索了道家学说,研读了《道德经》;走进了纳兰性德和李煜的生活,欣赏了他们的作品,体悟了他们的不同与相同。高二,学习了药性赋,对中药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老师还讲解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且了解了心和肺。

学生积极开展特色社区服务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中医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推拿手法、刮痧手法等技能的表演活动。学校成立了学生特色社团“本草社”,并参加了东城青少年社团文化节,为参观的游客进行手诊、耳针,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

(三)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校在实施中医药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想教育,提高学生伦理品格,生命价值塑造的效果,提升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力求使这种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行为规范。

(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环境育人的功效

学校加强实验班建设。班级以“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为班训,学校给实验班购置了中医药经典图书50余册;为班级购买了中医药材标本40余种;创建了中医药文化宣传园地等。

建立中医药文化特色专用教室,推动特色校园建设。我校作为中医药特色化高中试验校,已经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这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安静、浓重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的学科特色有关。因此,我校除了在校园硬环境建设方面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在软环境方面,也要大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随处可见的名医大家的经方典言、名老中医访谈、名师学术思想讲座等,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如网络、广播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最新的中医药知识、发展动态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同学。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