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鲁迅中学 严 虹
北京市鲁迅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的笃志学堂,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现校址是原“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旧址,始建于1909年,校舍建筑古朴典雅、风格独具,校园环境和谐优美,因文化导师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学校1996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鲁迅中学,校园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承担社会大课堂职责。学校为公办完全中学,现有在校学生近800人,教职工130多人。
更名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挖掘“鲁迅中学”这个称谓所带来精神内涵。以学习、弘扬鲁迅精神为支撑,结合时代教育需求,进行立人教育模式探索,着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活动育人、高中文科实验班建设、学校环境等方面进行集中研究、实践调整、补充完善,形成我校鲜明文化特色和印记课程系统,打造立人模式,并以此带动学校在各个方面教育执行力的加强,实现建设一流学府气质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
一、立人模式的内涵与提出依据
立人模式旨在探索弘扬鲁迅精神文化背景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教育本真追求的北京市鲁迅中学特有的立人模式(学生培养模式)。以“做最好的自己”为立人宗旨;以“健康诚信、懂礼守纪、崇尚科学、面向世界”为立人标准;以“有效启动”为立人途径;以“活动体验、效果激励、课程渗透、环境影响、制度约束”为“有效启动”的手段;以“高标自动”为立人目标。将鲁迅中学立人模式所包含的标准、途径、方法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立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对学校核心价值的准确引领,独特环境的陶冶熏染,特色育人活动的组织实施,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
我们学校有幸以鲁迅为名,鲁迅的立人思想是我们学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源泉。鲁迅先生一生倡导和实践的“立人”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人格、有个性的人,绝不能痴迷于物质。而以往育人模式的不足正在于重功利、轻素质,道德教育相对空泛,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我们要建立一种以人的健康向上价值为原动力的、从启动到自动的有效立人模式。
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于对人的能动性的唤醒。我们是一所普通的中学,帮助更多的普通人实现或趋近人生的理想,感受普通中蕴含的非凡境界。对普通的受教育者而言,进步的愿望其实是人人存在的,即所谓个体尊严,所以,只有当这种进步的愿望被启动,人的成长才能真正进入一种良性的自动状态,人人成功,人人精彩,才更接近素质教育的真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于2009年申报了北京市高中特色建设实验项目,对立人模式进行探索。
二、立人模式的平台建设
我们将学校文化聚焦为鲁迅中学所特有的(或特别突出的)教学行为、师生行为,一种源自鲁迅精神同时是当代中学生迫切需要具备的行为方式,一种存在于人人内心但需要唤醒和启动的行为方式,一种可引导可建构的健康行为方式。我们要把行为方式目标的实现科学地贯穿于学校生活(活动)、课程、环境、制度四个基本平台。
(一)活动平台:全校型主题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基于学校文化资源利用的全校型主题活动”是鲁迅中学特色立人模式的基本载体之一,我们坚持了多年,有比较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经验。我校活动育人的几个重要特征是:选题服务于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倡导师生全员全程参与;为每个人提供成功的舞台;活动育人锻炼教师团队等。
试验方案的启动实施以来,我们在活动育人的层面做了以下几方面有意识的引领:一是使活动更加具备鲜明的鲁迅文化特征;二是使活动切实产生“启动”作用;三是使活动成为鲁迅中学更加常规化、体系化的育人平台,成为特色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试验方案目标的导向下,学校对学生自主自发的社团活动给予了更多的支持。社团数量激增(目前已增至20余个),参与人数众多,社团活动的成果和获得奖项也越来越丰富(仅2012年就有100多人次、30多项获奖),社团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二)课程平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建设
试验项目启动以来,坚持特色发展目标在三级课程平台的实现,把课程建设作为立人模式最显见的特征。
在国家课程层面,通过语文教材内的鲁迅作品的教学,通过历史课、政治课、地理课等文科教材中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状况有关联的知识内容,或与鲁迅重要的见识和论断有关联的学科内容,通过美术、音乐等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体会理解鲁迅所论述和代表的现代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方向。通过理科、外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体会鲁迅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坚持的力量和反思的精神。通过校本研修、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校内交流和教科研的平台,在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化目标的引领下,制订出各学科、各学段学习与弘扬鲁迅精神、领会立人思想的目标和实施方法。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层面,充分利用学校地域特点、区域文化资源和校址文化资源,2012年,学校对旧有的校本课程“走近鲁迅”进行了整理和丰实,先后编写了《走近鲁迅的文化世界》《体验鲁迅的知识世界》《感悟鲁迅的思想世界》系列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将鲁迅文化思想的传播普及与我校特有的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立足校情,整合多个学科教学资源,强调体验感悟,力求通俗平实,以可见之物事、易读之文字、易解之情理、易操作之实践为编选导读的原则,力求让孩子们通过这套教材走近先生,亲近先生,敬重先生,学习先生;同时也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整体建设体系化、特色化。
(三)环境平台:鲁迅文化展示空间、校址文化展示空间、学校文化视觉系统
建设学校文化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立人模式也需要环境熏陶。我们从“走近鲁迅、感悟鲁迅”这个起点做起,于2011年重建了“鲁迅生平展室”,从我校对教育价值追求的认知出发,以显示学校文化建设取向为目的,形成创意独特的展陈体系,强调校本教育功能。展陈内容的编选旨在突出鲁迅先生作为“立人”思想的实践者对现代人的行为榜样作用和思想启迪作用,提供可供学校师生比对和学习的内容。目前展室成为全校师生学习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场所,每年还对外接待数百人次的参访。
另外,注重鲁迅文化研究交流的平台利用。我校是中华鲁迅文化基金会所属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会员单位,也是该会发起者之一,主办了第三届交流活动,影响走向全国。学校聘请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周令飞担任我校名誉校长,继续保持与鲁迅博物馆、鲁迅家属等鲁迅文化研究社会资源的密切联系。
围绕“鲁迅文化”主题设计的学校活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社会影响力。
(四)制度平台:规范引领
结合时代教育需求,将“立人”思想所包含的“成为合格的现代人”的标准、途径、方法等加以整合概括,针对教师如何“有效启动”和学生如何“高标自动”,制订了“八人八自”师生行为方式追求目标。
对于教师,我们要求他们不论学科、不论年级,都要深入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渗透“八人”的“启动”原则,即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和凝聚人。这些原则被写入《北京市鲁迅中学教师行为规范》。符合这些原则的教学行为方式就要肯定、总结和固化下来,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必须得到纠正和改进。
对于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论课上课下、课内课外,都要努力实现鲁迅先生对现代中国人的改造国民性的理想,在自己的学生生活阶段践行“八自”的“自动”原则,即自理、自力、自尊、自律、自信、自省、自觉、自动。这些原则被写入《北京市鲁迅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符合这些目标的成长行为就是健康的,就要表彰、激励并形成习惯,违反这些目标的行为必须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上述原则和目标的确立,通过学习和宣讲,既能对师生的发展有引领作用,也可作为管理依据的制度。使得我们的课堂组织、活动设计有了追求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使得我校的教育科研和特色建设有了依托,使得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有了校本特色。
三、立人模式的建设策略
(一)共识达成策略
本试验项目从方案制订到实施的初期、中期,一直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指导,学校高中特色发展的思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清晰。
鲁迅精神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特色的精确定位既要从学校优秀办学传统中寻根,更需要从当下学校师生发展的需求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弘扬鲁迅精神、建设学校文化,重要的是结合学校实际特别是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特征,突出其与鲁迅中学师生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给出“鲁迅精神”个性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确立富有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途径。
经过学习后,我们对学校试验项目达成的共识是:以“多读鲁迅、多知鲁迅、多思鲁迅”为显见的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并认同“做最好的自己”的成长目标;师生合力实现“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立人目标,探索构建北京市鲁迅中学特有的立人模式。
(二)科研支撑策略
试验即科研。用科研保障方案的严谨推进,以推进方案的实施带动科研的良好氛围,确保试验项目的广泛参与并与学校中心工作高度融合。核心组将“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试验课题细化为若干子课题,各分管部门带着课题开展工作,定期交流汇总推进情况。分工落实情况如下:
1.立人思想建设与鲁迅中学教学文化建设研究
由教学校长主抓,再分三个子课题:立人模式与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研究,“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特色课堂文化建设,“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校本课程文化建设。
2.立人模式与鲁迅中学德育文化建设研究
由德育校长主抓,再分三个专项推进:“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活动文化建设研究,“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年级文化建设研究,“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的班级文化建设。
3.立人模式与鲁迅中学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由校长主抓,学校文化中心具体负责。以课题研究方式推动学校立人模式实施,这种运行机制的建立,保障了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使以“构建立人模式”为核心任务的学校文化建设更加体系化,推进工作更加系统化。
四、立人模式实施效果
(一)围绕“有效启动,高标自动”立人理念的共识更加明确
目前,全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在我校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努力践行和实现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教师要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尽办法,“有效启动”学生尊严成长的愿望;学生则要做健康向上的自己,做自觉自信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达到“高效自动”的成长境界。
(二)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追求的师生课堂行为在增加
使课堂成为立人实践的舞台。学校引领一线教师带着课题教学,带着课题授课。研究、收集“启动—自动”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探索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主发展的学科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讨将学科目标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解,形成学科多维评价,让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搭建的学习活动平台上展现自我、体验成长,从而实现激励自立,主动求学的良性局面。
(三)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特征的教学行为更加制度化
2013年,学校全面梳理、调整、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启动“八人”原则被写入教师行为规范;自动“八自”原则被写入学生行为规范。
在制度层面依据教学工作的理念“激励自立”,结合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尝试建构了教师、教研组的学校评价制度,旨在引领、调动、激励、指导,构建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
(四)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方向的课程建设更加体系化
试验方案启动以来,教学处正在研究逐渐将符合学校文化追求的校本课课程精品化,纳入体系。基于对鲁迅立人思想和实践的解读,对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时事类、体育类课程重点扶持,精心打造。坚持资源利用,自主开发。坚持践行立人思想的高度审视,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立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基于我校学生发展实际需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
(五)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主题的教科研活动在增加
以“立人”模式探索为主题的科研论文比例和绝对数量连年递增。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常态课堂,研究专业技术,研究教法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必需。
(六)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目标的活动设计和组织更加精细
将鲁迅精神传承、德育教育、青年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和学习活动之中,探索鲁迅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契合点,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特有的环境陶冶人,以精彩的活动培育人。这是我校内涵发展、文化建设的特色选择。“活动育人”是我校实践立人思想的基本载体之一。
近年来,特别是通过参加试验项目以来进行的思考梳理,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目标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呈现出更加精细化的态势,逐渐形成了若干系列的主题文化活动,有成熟的策划、管理、组织、效果反馈程序。
(七)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主题的环境氛围更加浓厚
近两年我校对校园环境持续改造优化,特别注重环境细节对学校文化的辅助作用。
除前面提到的“鲁迅生平展室”外,鲁迅中学文化标识系统不断丰富。修缮并恢复了校园前门景观百年前的原貌;在校园多处建设主题文化墙廊;重新装饰了“女师大”礼堂等。建设带有学校文化特色的专业教室,如绘画室、茶艺室、民乐室、形体训练室、科技活动室、计算机房、开放式阅览室等。
(八)以“有效启动,高标自动”为目标的社会资源拓展更加活跃
利用学校文化特色资源,搭建面向社会各界、面向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维护,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使用建设的同时,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基地,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我们组织学生志愿者为来访者服务,并进行讲解,力求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向社会大力宣传、展示北京市鲁迅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现了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参与社区建设等。
学校为师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促进成长全力提供条件,创设环境,不断拓展营造交流环境。这也是我校实践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平台的同时,学校非常注重活动的组织引领和效果反馈,要求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实践立人思想,树立鲁迅中学学生的良好形象。
总之,三年的立人模式特色实验过程,学校取得一系列成绩,通过区级普通高中文科实验班的重点建设,打造活动育人的品牌效应,带动、促进和完善课程建设。我校2004年创办的文科实验班目前已成为学校“学习鲁迅人格,弘扬鲁迅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成为学校活动育人理念的最佳实践平台,在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为文科实验班的发展创造了最优良的环境,目前文科实验班的高考本科率已实现并保持在100%,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三年来我校虽然打造了立人模式,取得一定效果,但也有问题值得反思:
(1)试验项目周期短,三年三阶段,略显紧促,而特色建设本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2)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社会的包容与认同是特色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外部难点问题。
(3)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需要在学校整体文化层面有序、持续开展。如特色的挖掘、学生的分析与指导、社会资源的开发、师资的提高培训、校本课程体系的研发等方面综合推进。
(4)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等方面很难能以显性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估。
(5)鲁迅精神虽然弥足珍贵,但现实状况中师生们解读和思考能力十分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资源。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