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多元开放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构建多元开放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探索学校高中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以人大附中为例,说明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的主要实践探索。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人的个性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充分挖掘和展示其自身才能和潜质。

——人大附中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王海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2010年,北京市开展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希望通过3~5年的实验与探索,北京市普通高中能够初步形成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作为北京市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项目实验学校,参与了北京市高中特色发展项目实验的全过程。根据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探索学校高中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基于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本文以人大附中为例,说明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的主要实践探索。

一、学校多元开放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日益提升,学生对个人人生发展的设想日益变化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未来教育和发展的途径也日益丰富多彩,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应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前沿化、国际化的需求。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人的个性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充分挖掘和展示其自身才能和潜质。如何改变当前中学单一的课程体系,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潜能?如何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发展环境?这是人大附中高中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学校高中特色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人大附中坚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探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成为人大附中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学校多年来在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方面积累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为构建具有人大附中特色的、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多元发展需求的、体现现代化、国际化及未来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办学模式日益向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从学校高中特色发展的目标出发,如何构建高中与大学衔接、融合中外教育精华、多元开放的高中课程体系?这是人大附中高中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学校多元开放课程建设的理念

(一)学校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

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在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两个一切,强调了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结合,而结合点就是人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强调教育与教学活动应该适应每位学习者的实际发展需要,从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指出: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过和谐、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人大附中所遵循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刘彭芝校长提出的“爱与尊重”的教育。关爱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是对学生最大的爱与尊重。每个学生天赋不同,秉性各异,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学校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幸福,注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生命个体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和可选择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突出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人大附中对教育的追求。

(三)多元开放课程的理论基础

多元开放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言语、逻辑、视觉、肢体、音乐、交流、自知等要素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应是开发多元智能的教育,其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促进其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高度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造力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课程类型设置上,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每个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中,应该关注能引发学生兴趣并促进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

(四)学校课程理念与设计思想

人大附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如下:

(1)课程的设计与设置要以学习者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寓有意义于有意思之中,让学习成为主动的行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既要让学生为将来的幸福作准备,也要使学生在为将来而努力的时候,享有现时的幸福。

(2)课程的设计与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现与培养,并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课程的设计与设置要体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既坚守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又体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与实施,不仅将学校精神文化以课程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又不断在课程理念、内容、实施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五)学校课程多元开放的内涵

学校课程多元开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多元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

1.多元性

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必须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成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从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可选择的丰富课程。人大附中的多元课程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从课程来源上分,包含国家必修课及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国际化课程;从课程层次上分,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特长类课程;从课程领域上分,包括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九大课程领域;从学生培养方向上分,形成数理、理工、人文、早培、足球特长、国际升学六大系列课程。多元化丰富的课程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

2.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人大附中课程建设中,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广阔开放视野和动态开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与开放;中国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开放;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开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放;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开放;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开放;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开放等方面。这种开放性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教育资源的数量,有效地提升学校教育资源的品质,还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人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校多元开放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以课程设置彰显学校办学理念

1.进行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课程整体设计

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道德心、中国魂、创新力”以及“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学校依据育人目标,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内驱力、创新人格、知识技能、创新思维的品质特征出发,为学生提供满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丰富课程,构建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创新性、开放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2.制订了学校高中课程发展规划

在梳理、总结高中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学校启动人大附中高中课程建设发展规划的研究。学校在2012年初制订了《人大附中高中课程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年)》。该规划全面解读了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依据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要求,确定了立体化、多层次的高中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图1)

图1 人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依据我校办学理念、特色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课程资源、师资条件等,制订出人大附中规划建设的高中课程体系。人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整体框架,主要特点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将高中各类课程划分为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心理、活动与实践、国际化课程九大课程领域。(表1)

表1 人大附中高中九大课程领域及学科系列表

上述课程体系的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该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将我校高中各类课程划分为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心理、活动与实践、国际化九大课程领域。在九大课程领域中又划分成三十个主要的学科及课程系列,每个学科系列由相应的模块课程组成。这些学科及课程可以涵盖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在保证国家课程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并能够全方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加强学生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教育。学校将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高度重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必修课程,构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的系列化课程体系。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从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在课程体系中着重加强了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增强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根据人大附中定位于国际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将国际化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既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中外课程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以国际化课程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我校作为高中校本必修课开设的十几门外教学科英语课程,即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色课程。

(二)加强学科课程建设,以课程推进体现学校育人目标

在学科课程建设中,我校各学科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中,既有按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必修课程,又有满足各类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还有针对少数在某些领域超常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在课程的性质、内容、功能、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面向的学生群体也有不同。为丰富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与功能,各学科对课程进行了纵向分层设计,将学科课程划分成四个层次的课程类型。(图2)

(1)基础类课程: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必修和必选课程、北京市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也是各学科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

(2)拓展类课程: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选修课中的任选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国家任选课程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是向大学课程的衔接课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必修课程的理解,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轮课程改革中,我校把国家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校本必修课程是基于人大附中特色的学生必修课程。如我校高中开设的外教学科英语课程,是我校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特色体现。

(3)综合类课程: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八大学科领域,已经开设的课程累计超过220门以上,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和更新之中。这类课程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与潜能。

(4)特长类课程:面向某些优秀特长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该类课程的学生需要经过选拔,或具备某些条件,属于学校荣誉课程。主要包括特长及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与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开设的大学基础课程和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和研究所来我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及先修课程等。此类课程是我校目前课程建设的重点,为培养拔尖创新型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图2 人大附中高中语文学科四大类型课程结构示意图

通过各学科对各类课程的分层设计,实现对学校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学科课程的纵向分层设计不仅促进教研组对本学科的课程建设与发展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完善课程门类与结构,也便于学生针对自己特长与发展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合适的课程,并且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设计专业发展路径。

(三)丰富个性化特色课程,实现课程由全体向个体的转变

以人为本,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课程,是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

1.为学生提供数量丰富的个性化课程资源

主要包括: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学科加深拓宽的各类国家选修课程有90余门;发展学生兴趣、情趣、志趣的各类校本选修课程有220余门;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特长类课程,包括大学先修类、学科竞赛类、自主招生类课程近30门。这些课程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等领域。“基础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课程构成了一个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知识学习、活动体验与课题探究相结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特长课程相结合的多元开放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现潜质、培养潜质的空间,从而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2.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特色课程

为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人大附中开办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学制的特色班级。针对这些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方向的系列组合课程。主要包括数理方向课程、理工方向课程、人文方向课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三高”足球基地体育特长生课程、中外项目课程。这些课程组成不同单元的课程组合方案,帮助学生选课,并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学习。

(四)打通课内课外课程,实现课程由理论向实践的结合

学校在提升原有课程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的建设,满足有突出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学校指导下开设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打通课内课外界限,实现课程由理论向实践的结合。

1.丰富各类科学研究与实践类课程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方面,重点增加了与科学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在通用技术的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型模块的开发和实验室建设,如针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开设了系列与科技前沿相关的模块课程,如数字电子与智能车辆、Java语言程序设计、自动化技术、光电创新技术、机器人基础、现代设计技术、多媒体数字创意、人机交互技术、3D打印技术、汽车基本原理等工程类科目或模块。

近年学校开发的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涉及新能源、环境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光电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这些课程的内容多来自于学生科学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和课程开设都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开设;其中有六项研究课题是与美国两所著名理科高中合作进行研究。

2.增加人文素养和经济类课程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针对国家课程中经济学内容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而学生未来选择向经济学领域发展的比例不断增加,学校开设了系列经济类选修课,如《JA经济学》《银行实务》《学生公司》等。这类课程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讲解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战操作;二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即课程学习与参加相关商业大赛相结合,如参加“全球商业挑战赛”“JA全国银行实务线上赛”“JA中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在大赛竞争中增长经验,提升能力。

(五)引入大学先修课程,实现课程由高中向大学的衔接

普通高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准备阶段,人大附中注重加强高中与高校合作联系,打通高中与高校的课程衔接和互动渠道,共同为学生提升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作出努力。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的分割对于学有余力并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如何满足这类学生的超常学习需求,是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人大附中主要通过为学生开设国家选修课、大学先修课程、高级科学研究课程,打通中学与大学的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的对接。

1.开设国家选修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实现开放与衔接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轮高中课改中,学校重点推进国家选修课程的建设,逐步开设出80%的国家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多数为中学课程向大学课程的延伸或衔接课程,可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2012年初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人大附中参加了在高中开展大学先修课程试验的项目。学校组织教研组研究讨论了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设想,并在2012年6月制订出详细的方案。自2012年9月至今,学校已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开设了微积分、普通物理、大学化学、现代生物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国通史等10余门大学先修课程,为学有余力,具有突出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平台。

3.开设高级研究课程

人大附中借助地处中关村科研院所云集之地,在大学或中科院院所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基地,通过科普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科学视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有选择性地聘请大学教师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校通过这些措施使确有天赋和特别才能的学生得到专门训练和特殊培养,使其充分体验到个性化发展的成长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

(六)融入国际教育课程,实现课程由国内向国际的发展

当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要求。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人才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人大附中欲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学,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又一个研究重点。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引入国际教育模块既可以丰富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模式,增强普通高中办学的国际视野,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国际化教育需求。

人大附中在国际化课程研究与建设中,始终坚持“熔铸中外精华”、改革创新,注重兼收并蓄中外课程优势,探索融合中外精华的国际化高中课程。学校系统地研究了“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国际文凭课程-IB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的先进理念、实质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进了部分科学、经济、语言、艺术类课程,并将其与我国的高中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基于中外融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提升了学校课程的国际化品质。

四、课程开发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激发教师开发新课程的内驱力

人大附中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发展诉求,给教师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要教师具备开课条件,学校就给教师搭建平台。这种尊重与选择,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目前学校的200余门校本选修课,70%的课程是本校教师自行申报、自主开设的。自学成才的食堂农民工开设了“面塑”课;电教中心教师开设了“摄影课”和“电视节目制作”课。“桥牌选修课”由喜爱桥牌的物理和化学教师开设,每学期有数百人选修,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学校桥牌队,多次参加国内外桥牌大赛获得大奖。

(二)构建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共同体

人大附中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组建各类选修课教师开发团队,2~3位教师构成一个课程开发小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轮流开设,既保证了课程开设的质量,又提供了课程持续开设的师资力量。学校一方面把课程开发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开设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大力表彰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在正常必修课工作量之外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给予合理的工作量报酬,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打通课程的课内外限制和校内外限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发上也要突破常规,不能囿于学科的限制、课内外限制。

1.打通课内外限制,为学生搭建科技教育平台

在科技教育系列课程开发中,人大附中全面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科技课程平台、科学研究平台。科技课程平台主要由研究性学习和科技类课程构成。借助这个平台,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领域,形成跨班级研究小组,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对接实验室,校内研学教师团队和校外专家团队协同指导。高中研究性学习涉及27个研究领域,形成了140多个研究项目小组,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校内研学教师及外聘专家有80余人,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水平显著提升。

科学研究平台主要是校内外科研基地。借助这样的基地,学校通过各类科研项目开发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系列课程。例如,学校与美国两所顶尖高中开展了中美三校学生科技合作研究项目,两年来,共开展了6项课题研究,开设了6门相关校本课程,参加项目研究的我校学生近百名,与美国两校互访交流的师生逾百人次。

2.打通校内外限制,拓展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新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囿于学校已有资源,必须拓展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打通校内、校外多种渠道,开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地域优势,打通校内与校外的多种沟通渠道,与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知名专家学者联动,开发了各类特色课程。例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名家讲坛》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两大系列课程,聘请北大、清华、人大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大师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学者风范。

五、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效果

人大附中课程建设是高中特色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人大附中高中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常态的教育行为,成为一种机制和文化,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尊重和发展,学校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搭建平台,这种尊重与关爱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这成为人大附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屡创佳绩的重要原因。

(二)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且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

人大附中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多元开放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促使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年来,在科技教育方面获得过包括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在内的各类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的几十项大奖;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高考成绩方面屡创辉煌,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人数连续数年位居北京市榜首;在足球、国际象棋、围棋、健美操、桥牌等体育项目中多次获得世界及国内大奖;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艺术团在国内外比赛中荣获殊荣;艺术团在国际艺术交流中赢得广泛赞誉。

(三)建设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人大附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学校教师课程开发建设团队,促进了教师课程开发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成就了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学校、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和品牌的不断提升

人大附中努力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著名中学,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不仅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外各界的充分肯定。人大附中为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基础教育领域创造了中国品牌。

从人大附中在学校特色发展与高中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课程建设,首先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要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其次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需求,为每个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开发创造多元开放的课程。第三,以教师为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通过理念提升、业务培训、团队建设、制度保证等,将课程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结合,通过学校特色发展和课程建设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