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王京红
自2007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经过六年多的研究、实践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一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以课程研发和实施为契机,培养和锤炼了一批骨干教师,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通常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来体现。我校的办学思想是“育人为本,尊重个性,和谐发展”,学校一贯秉承的精神是“人文、科学、创新”。在我校新的五年规划中把“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备终身学习、品格优良、善于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人目标。
据此我们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我校课程结构建设
(一)建设了“四大素养”课程群
依据我校“人文、科技、创新”的办学精神和课程养目标,我们将课程内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艺术和身心”四大素养,并通过基础课程、校本课程(含学科拓展课程和多样化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三类课程来形成四大素养的课程群落,每个群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并由多个模块构成。
(1)人文素养类: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中的语、外、史、地、政科目,校本课程中的《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等学科拓展课及《语言文学模块》等多样化选修课。
(2)科学素养类: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中的数、理、化、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校本课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专题实验专题》等学科拓展课及《科学知识模块》等多样化选修课。
(3)艺术素养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提高自身素养,提高生活质量。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中的音乐、美术科目,校本课程中的《“五月鲜花”班级合唱团》等学科拓展课及《艺术与欣赏模块》等多样化选修课。
(4)身心健康类:增强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应对险境的生存本领,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科目,校本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模块》《生存生活模块》等。(表1)
表1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课程群
续表
(二)形成“三段式”单元实施结构
我校将每天课程的实施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课程内容安排不同,学习形式也不同。
其中第一单元包含7节课,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学科必修和必选内容,按正常的行政班级上课。
第二单元1节课,主要安排校本选修(学科拓展类或多样化自主选择类)、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实行“走班制”。
第三单元,是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
“三段式”课时课表范例如表2所示。
表2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实施结构表
(三)课程结构的设计思想
在基础课程特别是学科课程实施中,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方法体验过程,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保持持续探究兴趣,培养独特质疑思维,尝试创新实践,进而提高科学素养。学科课程本身就是科技教育的主要内容。文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科技史、科技发明在国防、工农业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等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理科教学中,教师突破现有教材框架,介绍前人探索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科学品质。
科技类的校本课程在于通过多样化的,具有开放性、发展性、选择性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科技活动中,通过课程的设计过程与方案的形成过程、研究的实施过程、材料数据分析整理过程、成果形成的制作论过程,使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创造思维,体验合作与分享,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项目和参观等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适应,专业训练方法指导,使学生适应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机械设备,并独立完成各自的设计。学校通过科技活动月、科技节、科技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和参加各级科比赛等活动,对涌现出的优秀设计制作,派专职、兼职教练员进行指导,在校外基地提升孵化,请专家教授指导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等能力,亲自获取知识、经验、方法、感悟,把学习活动和对科技的情感、需要等结合起来,训练科技思维。
三、我校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国家课程的实施
1.正常实施必修课程,向课堂要质量
(1)坚持课堂教学改进。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必修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或增减教学难度。学校推进“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进”项目。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发现教学问题,制订改进计划,形成改进策略,提高教学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采取“任务驱动”的常规化、制度化措施,促使改进行动落实到位。
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也都致力于研究适合自己的改进策略。例如,“加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加强课堂教学反馈”“关注学生神态,及时变换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提问设计”“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堂上良好情绪”等。每一条策略都对应着一个“改进点”,每一个“改进点”都要通过多次“改进课”反复研究,持续跟进。
在课堂教学改进的深入实践中,教师们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
(2)优化教学环节。科学分配和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删除无效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保证。实现教学目标检测与反馈的常态化、规范化,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针对问题及时矫正。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做到“三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不懂的知识,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题;争取三个收获:收获知识,收获思路,收获方法。
(3)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探索和创新了一些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数学组的“问题导航”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化学组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学生的学、想、做与教师的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这些通过反复改进形成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既实在又科学,而且有章可循,是实现高效课堂的载体。物理组的“两种思维相结合”教学模式,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索,寻求规律,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灵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力求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办法(即每周校内1课时用于集中培训、查询资料及交流展示,每周校外2课时进行调查、走访、实验等研究)。学校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指南》(分为四类即“自然科技类”“社会科学类”“文史研究类”“艺术体育类”,且每年更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性学习重点课题研究资助管理办法》,鼓励学校积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参照每年的《选题指南》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为有潜在价值的课题提供科研资助经费,以期确立学校研究性学习精品课题,优化研究成果。
(2)社团活动。我校成立了社团管理中心,形成“一中心三学院”的管理模式。在社团管理中心下设三个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文学公益学院、青少年体育艺术学院。学校实行学生社团导师制,每个社团至少配备1名指导教师,将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课程一体化,担任校本课程教师同时担任本社团指导教师。将1/3社团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品牌类社团,学校指定1~2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确保社团质量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以科技类社团为主,艺术、体育、文学、公益类社团为辅,向精品、品牌社团发展;1/3为指导性社团,指导教师保证社团发展的方向性和延续性;1/3由学生自主组织,保证自主性、兴趣性。
(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每学年学校安排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累计开展一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等。
3.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模式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考虑学科特点,需要对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或简化,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语文、英语学科增加阅读和写作训练,简化单一的抄写和背诵;理化生学科增加实验操作训练,简化重复繁杂的解题训练;数学学科增加思想方法的教学,删除过难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学较为简单的内容;史地政学科加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究。各学科增加或强化的内容均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设(主要在高二年级,每科每学期18课时),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定都要经过备课组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最终以校本讲义的形式呈现。
为切实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学校明确了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此项工作的流程。
步骤一:研究课标、现行教材和高考说明,挖掘学科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内容。
步骤二:研究该届学生的能力特点,将课标和高考中的能力要求与学生现有能力对照,找出薄弱环节。
步骤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选修课开设主题。例如,语文学科开设《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英语学科开设《英语写作指导》,数学学科开设《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理化生学科开设《实验基础理论与实践》,历史学科开设《史料分析》等。
步骤四:再一次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高考说明,将选修课主题进行分解为若干个专题,通过集体备课和分工合作针对每个专题精选教学内容,编辑成讲义或学案。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文理学科已经开设过8门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均能做到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和参加高考有切实的帮助。
第一,开发的总体办法是从国家选修课程模块中选用,并适当进行二次开发。其课程开设量占总选修课程的比例在30%左右。
第二,对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拓展性应用课程等通过学校教师重新审定教材增减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主要是该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由信息技术及通用技术的老师负责。
第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由学校教师或与职业学校教师合作开发。如茶道、家庭日常维修、插花、营养与美食、家政与生活技术、礼仪教育等。
第四,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三条途径:
其一,教师自主开发,60%以上的老师能开设1~2门特长类选修课。
其二,利用社会资源等形式进行开发。外聘社会培训机构专业人员如青少年活动中心、体校等老师。
其三,利用北京工业大学人力和设备设施优势,开设与前沿科技知识相关的课程。
第五,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来实施,一般由学生会、团委政教处及各教研组、年级组及综合实践课老师来设计、完成。一般安排在课外活动、节、假期及平时集中时间来进行。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活动类课程,如到科技馆、超市、企业、商场、公司等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社区服务、职业体验、志愿者活动、野外生存训练、赴高校励志教育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第六,开发“具有科技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德育活动属于一种潜在课程(或者说是隐形课程),它主要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但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处经过研究和探索,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零散的德育活动梳理、整合,逐步形成“具有科技特色”的系列活动课程。这样,将德育活动组织与科学素养提升结合。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切入点,以学生在“做中学”为理念,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科技节上有科普知识展板、科技游园活动、触摸科学实验、学生作品展示、科普讲座、辩论大赛等活动板块,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体验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分享,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此外,每学期还由科技类社团发起举办若干次小型科技制作比赛,如纸飞机飞行、高空落鸡蛋、搭建纸桥、机器人投篮等。另外,组织开展校园各类科技图书读书活动、学校科学知识竞赛活动。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加大投入,鼓励研发
一是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相关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学校先后建立理化生数字实验室、生物组培实验室、生物种植“实验田”、汤河口社会实践基地等确保科技类课程开出质量、开出实效。改造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教室和楼道学生学习角安装小网吧,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成立教师读书协会,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投入资金印制校本教材,资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资助教师购买开设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书籍、器材或其他材料。
二是鼓励教师和职员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带研究性学习小组和指导社团活动,并将此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凡是开设校本课、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社团的教师和职员都将获得绩效加分。
三是坚持校本课程研讨制度,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定期举行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并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资料,有总结,有课题。
四是积极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氛围,校本课程的规定项目和自主项目有机结合,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倡教师独立或合作申报课程,学校给予技术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2.规范流程,确保质量
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侧重学生习惯、品格形成和兴趣、能力培养。广泛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按领域划分,按模块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制”。
为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停留在“图热闹,有课上”的低起点,学校按“六步实施法”流程操作,严把课程质量关。
3.形成群类,推出精品
学校围绕“人文”“科技”“艺术”“身心健康”四大领域,规划校本课程,每个领域以模块形式构建校本课程群类。学校鼓励教师和职员积极开设选修课,这不仅能展现教师的才华,同时也能拓宽教师的视野,使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目前,在科技领域的课程形成了《天文学初步》《智能机器人设计》《生物组织培养》《植物栽培技术》等精品课程,人文与社会领域课程也是硕果累累,《动画艺术鉴赏》《电影中的动画技术》《绘画》《雕塑》《高中男、女生合唱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舞蹈》等课程开展得也是有声有色。
如今,我校高中部已有90%以上的教师和职员开设过校本选修课程,开设过的课程达96门。
四、强化课程实施评价
为全面掌握课程实施情况,学校建立了教学督查制度,选派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教育管理经验,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的行政人员和特级、骨干教师担任督查员分文理科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采取随堂听课、不定时检查等方式进行教学督导检查,将督导、检查、评估、指导、激励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教学督导检查在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树立教学典范,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建立了发展性的师生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
1.建立完善的校内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
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综合、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成长记录》由德育处和教学处按其职能分别负责,由教学处统一建档管理。
2.学业成绩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考试与考查:形式有测验、实际操作考查、作品及成果的等级评定等,主要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进行评价。
学科素质发展记录: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合作学习者的相互评价;学科教师和导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
每学完一个模块时,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评价。评价材料构成《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
3.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
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学习过程及状况”记载制度,收集评价的原始材料。要求教学组织者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如学习态度(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性),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学习能力的变化与提高,测试成绩和考查情况等。要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建议5~6人一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小组互相观察、记录小组中每个人的学习过程表现(如上课、作业或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为互评提供依据。
模块学习结束后,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考试或考查,根据成绩写出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评价,提出学分认定意见。
模块学习结束后,班主任和学生导师组织学生针对评价内容进行自评和互评,并指导学生写出评价意见。班主任和导师根据学科教师的平常记录、考试或考查成绩、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模块学习结束的综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相关人员或部门参与评价。
(二)教师评价
加强对教师必修、选修课教学的管理和考评。对必修课的管理,强调“规范,高效”。“规范”是指教师必须规范组织,按时上下课,不放任自流;“高效”是指科学安排,优化过程,防止盲目随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处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以及不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抽查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考核,主要从教育观念、教学态度、课程研究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评。
对于校本选修课的管理,学校鼓励教师和职员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带研究性学习小组和指导社团活动,并将此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凡是开设校本课、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社团的教师和职员都将获得绩效加分,并在评职、评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多元管理,通过学生问卷、部分学生座谈、阶段总结交流、检查评比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有序有效实施。学校每学年对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进行评比,优秀的校本课程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学校出资收购教师的教学资源。
五、我校课程实施的成果
课程建设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辐射作用和影响。近几年,我校教师参加北京市、朝阳区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和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仅2012—2013年,我校高中部教师共上市、区级研究课50多节,校级研究课172节;100多篇论文在市、区级以上评审中获奖,发表在CN刊物上的文章也有几十篇。另外,在2010年和2012年朝阳区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天文初步》《动漫欣赏》《野外生存》《趣味数字化学实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多节科技素养类课程课评为优秀课例。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智能机器人设计、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研究性学习评比中频频获奖。如我校机器人创新小组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取得了两项第三名,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基本技能比赛中获高中组冠军,在第二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BDS机器人工程挑战赛获最佳创意奖,在2010亚太杯机器人竞赛获VEX结构设计奖;在理化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三项,市区级一、二等奖几十项;在朝阳区第一、第二届创新性学习成果评选中,我校获得三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在每年的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学生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我校教学质量持续攀升,高考连年取得好成绩,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三年来有近百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北航等名牌大学。我们和美国、澳大利亚等近10个国家有友好往来,并与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的四所学校结成国际友好学校。
总之,学校通过具有科技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师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师生的才能、智慧、特长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展示。通过公平竞争,实践锻炼,发挥出潜能,师生们的个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并且在团队中体验到个体的价值,享受快乐和幸福。与此同时,学校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们将继续借助专家引领的平台,以“构建具有科技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主题,加强课程整体规划,加强专题调研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