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七中学 王文利
一、北京七中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
北京市第七中学是一所拥有82年历史的花园式普通完全中学,位于西城区德胜街道,区域环境的快速发展必然催生学校的变革。近年,德胜地区由原来的“穷德胜”一跃发展成为德胜高科技园区。在高科技园区的带动下,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地区居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必然影响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进取、求变、创新”的区域文化特质逐渐形成并不断冲击着学校传统的办学理念;学校西临古迹德胜门、孔子学院总部,南依北京著名的什刹海风景区,殷实、厚重的老北京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延展。区域文化发展特点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特色必将体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合的开放性特征。
北京市第七中学的前身为留学日本的律师李镜湖先生创办的私立镜湖中学,历史上曾拥有以刘凤梧为代表的一批不断探索教改之路的领导者;有以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的儿子特级教师傅敏为代表的一批锐意改革的名师;有以民俗学家赵书为代表的精英学子。北京七中辉煌时期的历史已昭示学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合的文化发展走向。
北京市第七中学在80余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中,既形成了朴实、严谨、规范、注重程序等优良传统,为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封闭、保守等传统观念也已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严重障碍。新时期,七中如能机敏、智慧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求变与发展的关系,牢牢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切入点,那么其80余年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粹将成为学校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在充分分析时代以及区域发展需求,盘点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学校确定以建设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
二、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内涵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单一和僵化而言。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目标的开放、课程开发主体的开放、课程开发过程的开放、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实施的开放、课程评价的开放等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图1)
图1 北京七中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示意图
围绕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开放”逐渐成为学校的发展特色(图2),进而推动学校文化向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合的特色发展方向前进。
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包括: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放校本课程目标;整合资源,开放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突出课程时代性的特点,开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开放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实施的开放;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开放。其中,课程实施的开放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课程实施主体的开放,实施场所的开放;实施组织形式的开放;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开放从四个方面入手:课程评价内容的开放,课程评价主体的开放,课程评价过程的开放,评价方式的开放。(图3)
图2 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示意图
图3 北京七中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三、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探索
(一)家校英语互动学习平台边建设边实践
家校英语互动学习平台是依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进的语音评价技术建立的英语学习平台,已经完成三年一轮实验,进入第四年。该平台一是可以对学生完成口语作业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分数,学生等于在平台上找到了一位口语教师;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学习内容以及希望取得的学业评价等级,实现了自主选择学习和差异性评价;三是系统对学生每次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
通过各项数据统计的反馈,学生的口语及背诵能力显著提升,听力测试成绩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近两年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在区里的排位显著高于其他学科。
(二)高中网络作文教学应用平台
该平台一是结合作文教学各项工作,构建网络作文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为主、家庭教学相辅,有学科优势和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二是运用博客、论坛,通过师生互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网络作文资源,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校园局域网与非校园局域网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限时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学习模式的创新激发了学生课外自我学习的热情,帮助孩子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三)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
结合英语教材中涉及的各国文化背景内容,利用寒暑假开设欧洲文化览胜,授课教师为来自欧洲各国的外籍教师,形式为冬、夏令营,学生不出国门便可近距离接触异域文化,便于学生了解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外语教材中的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四、以《傅雷实验班》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为点,进行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傅雷实验班》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到了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我们创办的傅雷实验班是结合全球化、世界型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应中国文化发展之需,同时结合了学校的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班的课程建设能够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支点。实验班培养目标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西方文化桥梁的搭建者和游走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它是以课程建设为依托,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未来致力于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傅雷为我校特级英语教师傅敏老师的父亲,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傅雷家书》中所体现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世界视野等通识教育思想,对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方案中,我们为《傅雷实验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了四条路径,并尝试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课程支撑。
(二)《傅雷实验班》实施方案
学校将围绕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在对现有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设置校本特色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由两大类课程系列组成。(图4)课程采取班级授课、网络课程、讲座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及学习方式。目前实验班正在按照实施方案小步推进。
图4 北京七中傅雷实验班课程体系示意图
五、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系,为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一)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系,为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组织基础、机制基础、思想文化基础
1.建构学校全员业绩考评体系,为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组织基础
教职工是学校民主管理依靠的主要对象,是民主开放的管理体系构建的组织基础。学校民主开放管理体系的落脚点在于为广大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教师自主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是学校民主开放管理体系能否构建的关键因素。
为激发教师自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动机,强化过程性的监控管理与及时反馈,受“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项目”中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启发,学校依据罗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借助学校的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了以教师绩效评估为切入点的教师发展平台。
通过网络教师绩效评估系统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学、德育、科研等部门对教师工作量及工作效果的多维度评价记录,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我工作的绩效,便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监控自我目标的达成度,不断调整自我,改进工作;同时教师绩效评估系统也为学校的评优评先提供了数字依据,避免了评优评先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做事”上。目前,多元主体评价教师、教师评价职员、评价学生、教职员工评价学校领导、群众评价党员的全员业绩网络考评体系已经建成,全校所有成员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校民主管理的组织基础形成。
绩效评估便于教师及时发现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不是我们的目的,激发教师自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动机,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支撑机制才是我们的目的,为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还建设了网络开放教研系统、内部科研系统,以期为教师的问题解决提供技术支撑。
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的教师评价管理方式,激励每位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同时网络开放教研系统和内部科研系统平台又为教师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学校全员业绩考评体系的建立,为民主开放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组织基础。
2.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保证全员、全程管理
在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围绕“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达成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为克服困难,我们需要学校、其他教研组、年级组提供哪些帮助?”等问题进行广泛地讨论。教职员工的参与,不仅使学校的规划发展目标汇集了全体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发展意愿,而且便于教师根据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从而使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实现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构建了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工作计划分层制订,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图5)
图5 北京七中全面目标计划体系示意图
3.建立以校园自治管理为基点的德育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七中学子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学校实行校园学生自治化管理,扩大学生群体管理的民主范畴。学生们通过部委制,在校园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全员、全程参与学校管理,制定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会、团委会的组织下,学生们制定、修改《北京七中学生守则》《北京七中学生奖惩制度》《七中学生奖学金制度》等;优秀学生干部、市级三好生的评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学生代表全程参与、监督整个评选过程;实行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招标制度。学校的科技节、合唱节、艺术节、体育节、大型社会实践等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招标制度。全校的活动由中标班级负责组织并实施。
为了在管理上对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提供支撑,学校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了以导师制为保障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个性化辅导的数据和信息空间。(图6)
图6 北京七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
(二)实施文化管理策略——建设以“爱、尊重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制度管理作为一种硬性约束,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群体成员对制度的遵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强制下的服从。建设以“爱、尊重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激励凝聚功能,则可以化管理为无形。《孙子兵法》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校园文化便能形成一种推动教职员工努力奋进的“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作用往往能收到制度或权力本身所难以媲美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环境——垂拱而治。
1.以人为本,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校园环境古朴典雅,曲径通幽处花香鸟语,绿树红花环抱着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等;楼道内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学生读书休闲角营造了温馨的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各种各样的班级文化展板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园地;楼道内,科技楼地下学生活动室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校园中有学生种植园、卫生间有心理调适小贴士,运动场围墙成为学生美术爱好者挥墨的画布;清明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时展板,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突出尊重生命个性化成长的人文情怀。
2.梳理、总结、创新,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特性。借助80年校庆,学校组织干部和教师及时总结学校发展历史和人文现状的精粹,丰富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学校发展愿景和发展使命。学校提出了尊重差异、促进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钻石”学生观:即七中的每一名孩子都是一颗无与伦比的钻石,七中教师要有发现与欣赏钻石的能力,要用爱与智慧搭建多元化的舞台,让每一颗钻石都发出耀眼的光芒。与此相应,学校又提出了“把一般学生教成优秀的教师是优秀教师,能够把问题学生教成优秀的教师是真正的教师”的教师观。
为实现文化管理的目标,学校通过阳光工程、师德工程、学苑工程、名师工程锻造着一支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教师社团活动,丰富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引导教师追求幸福的教师人生;“阳光系列教师表彰会”“感动七中优秀教职员工评选”等活动构筑着和谐、进取的教师文化;学苑工程系列活动,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多元平台;名师工程则引领教师走上智慧人生;在文化引领下,教师已将自己的职业升华为“教育事业志愿者”的至高境界。
经过几年探索,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初步形成民主开放的管理体系,为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组织基础、机制基础、思想文化基础;借助信息技术优势,进行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开放研究;借助傅雷实验班课程建设,初步尝试进行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等的开放研究等,初步形成具有傅雷实验班特点的特色课程体系;借助数字校园建设,初步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网络开放教研平台、家校英语互动学习平台、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
总之,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北京七中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课题,通过逐步系统地构建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今天的北京七中正向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合的特色化发展方向逐步迈进!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