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冯 云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东华门大街,紧邻紫禁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任校长的带领下,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风,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学校尤其注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心,树立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有大批学生获奖,包括获得北京市银帆奖、东城区特优生等,具有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称号者多人。学校以建设“高质量、有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优质校”为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我校2011年申报“北京市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开展“探索以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实践体验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本文是对我校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总结与反思。
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探索指明了方向
结合学校“办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浓厚的科研氛围;既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又关注社会时代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完全中学”的办学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挖掘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体验的课程,实现学校“坚持教师的全方位、专业化发展,注重学生实践体验、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校”的办学目标与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我们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构成了学科拓展类、专题教育类、艺术欣赏类、体育健康类、科技创新类、国际交流类六大门类的开放校本课程体系。总之,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力图把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与学校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百年校史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校是一所近百年老校,是由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建,其前身为“孔德学校”。孔德学校的诞生是时代大变革的产物。1905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家的蔡元培等人为了培养现代人才,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在二十七中这个地方创办了以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德命名的学校。孔德学校曾经聘请北京大学一大批大师级教授来任教,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如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戏剧表演家于是之、戏剧家吴祖光、著名爱国人士陈香梅等都就读于孔德中学。孔德学校在辉煌的发展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校今天进行校本课程探索提供了精神动力,如孔德学校建校初就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兼重智、德、体育为基础,并为将来高深教育之预备”,“强调发挥学生特长及个性”,“养成学生独立及互助之精神”,“强调学生要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美育”等为我们今天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另外,提倡校风严谨,治学扎实,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通过体验、感悟、提升。老一辈教育家在建校时所倡导“科学与实践”,提倡活动育人的办学思想。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进行校本课程探索的重要精神食粮。
(三)优越的周边环境为学校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位于首都中心城区东华门大街,东侧是皇城根遗址公园和王府井商业街,西侧紧邻故宫,南靠天安门广场。繁华的商业文化、精妙绝伦的故宫建筑群、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我校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健全各级组织,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我校建立了以下组织。
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育教学主任为成员的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完善学校课程的体系,指导制订课程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负责课程的评价等。
校本课程工作小组:主要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教务老师构成。该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指导小组:主要是由学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聘请的校本课程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指导。
(二)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校本课程培训工作
外出考察学习:为了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学校自2011年11月开始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学校校本课程的经验,先后到南京的梅岭中学、无锡蠡园中学、苏州十中、江苏东庐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从中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经验。
先后聘请课程专家来我校进行校本课程方面的专题讲座: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郑克强——报告主题“学校的课程建设”,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报告主题“学校特色建设的现状与诊断”,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报告主题“学校个性发展与品牌建设”,东城区教科所骆汶所长——报告主题“漫谈教师的研究”。通过这些针对性的讲座,干部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能力。
组织学习和研讨:自从研究项目建立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大型专题学习研讨活动12次,组织教师就校本课程的开设内容、教学目标、具体课堂实施方案、组织学生活动、课程开展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学习和讨论,使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求。
(三)整合并开发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注重实践体验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1.对学校曾经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并推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够继承学校百年的优秀文化及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如“我校周边历史文化遗存”“我校周边的地理特色”“经典诵读”“千年书法”“唐诗魅力鉴赏”“中国对联文化”“民间绝活——漆雕、景泰蓝、象牙雕刻、玉器”“传播中国文化”等课程。
2.对学校传统的优势活动项目进行规范使之课程化
学校将多年来已经形成系列、规范的德育活动整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全部融入课程建设之中,挖掘注重实践体验的德育内容,使德育活动课程化,如“泥土的生命力——中国陶艺”和“走进中国农艺大课堂”等,让学生通过参加陶艺的制作和农业劳动来体会生活,获得劳动的快乐。通过入学教育和拓展活动,培养新生的规则意识;通过植树活动,进行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通过军训课程,进行国防教育;通过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学会担当家庭责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如模拟法庭、参观少管所、法官与警官进校宣讲法律知识等,增强学生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
3.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开设针对性的国际交流类课程
“国际交流类课程——播撒友谊、传承文化”让学生与外国学生接触与交往,甚至学习生活在一起,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学校整合了多年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汉字、故宫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结等受到外国师生喜爱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二十七中特色的国际交流类校本课程——“播撒友谊、传承文化”,特别是留学生使用筷子、写汉字和表演武术等结业考试更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全面进行校本课程的梳理,初步形成校本课程六大类的框架
学校课程领导小组针对2011年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施经验召开了“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凸显学校特色”等专题研讨会。经过总结和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把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分成六大类:学科拓展类、专题教育类、艺术欣赏类、体育健康类、科技创新类、国际交流类。(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校的校本课程设置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结合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将学校开设多年的选修课与受学生欢迎和具有校本文化底蕴的课程进行整合,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特色校本课程包含在学校的六大类课程之中。
图1 北京二十七中六大类校本课程
(四)开展学生选课指导研究
从目前学生的选课情况来看,学生选课的依据是授课教师提供的开课的纸质方案,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课程内容、形式与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没能按照自己的最初愿望选择课程,导致学习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在学生选课指导方面加大了研究和实践的力度,采用受学生欢迎的方式,从多角度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首先给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纲要的书册,由学生自选阅读,初步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学校组织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见面会,由授课教师利用图片、投影、展板、小报等形式进行课程宣传和介绍,并采取学生与授课教师面对面咨询和交流课程的方式,使学生对课程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性地选择课程,也能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校本课程采用必选与自选相结合、行政班与教学走班相结合的方式,如专题教育类课程为必选课程,采用行政班和年级授课,而其他课程为学生自选,采用走班的形式开展。
(五)学校领导小组组织师生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及修改
评价是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判断活动,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等。
对课程本身可行性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仅重视学生的最终成果,而且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状况,即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
对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的评价:《课程纲要》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处和教研组对日常授课情况进行关注,向学生调查,定时检查教案,以实施考核。
在对校本课程评价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从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加以修改和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并进行校本课程的优秀课例录制
结合学校开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广泛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和通过听课调研活动发现的课堂低效和无效现象,制订研究方案和课堂实践的具体举措,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调整研究方案。如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与手段——导入、提问、课堂师生互动、演示实验、多媒体使用、课堂反馈、布置作业、课堂小结等方面,如何提高有效性进行实践与研究;英语等学科针对不同的英语教学内容——阅读、听与写结合、读与写结合,如何提高有效性进行实践与研究;化学、物理等学科针对不同的课型——讲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等,如何提高有效性进行实践与研究。各学科借助学案、白班手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定期聘请区教研员来校进行的课题实施的现场听课与评课,为各学科课题的开展提供专家指导。
(七)开展校本课程纲要与读本的编制工作
为使校本课程更加规范,具有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展更有依据,我校重新修订了校本课程的纲要,并印刷成册,同时开展了校本课程的读本编写工作。由课程工作小组负责从纲要和读本的格式要求、版面要求、内容要求等各方面进行反复切磋,目前已经完成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写、印刷和部分校本课程读本的编写工作。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1.初步提升了教师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能力
通过学校校本课程框架建设与特色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纲要和读本的编写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对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也使教师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众多教师的课例获得全国、市区的表彰和奖励,教师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读本获得全国、北京市的各种奖项,教师撰写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获得各种区级奖项。
2.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地研究自己的学生,弄清楚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求;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有着哪些共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有哪些是合适的,哪些不合适;有哪些需要改造或删除,有哪些需要补充、丰富或调整。而且,还要兼顾学校的发展远景和学校文化的再生。广大教师在这些研究过程中,研究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有一大批教师在参加区、市级校本课程的教学评比中获奖,有多名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区、市和国家级评审中获奖,有的教师出版了校本课程专著。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几年来,教师有一篇论文获北京市优秀论文二等奖;有15本校本教材获东城区优秀校本论文三等奖;有两本校本教材分别获北京市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和三等奖;有一本校本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校本教材三等奖,一本获一等奖。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专业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积累翔实的课题研究进程方面的实践资料,并经常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广大教师能够从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自己为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教育教学行动及情境,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实践的批判性分析,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课程研究和教育教学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自我分析能力。
(二)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实践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感知校本教材,理解校本教材。同时,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的支配、自我的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互相研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爱好艺术的人数明显增多,爱好体育并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提高,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人数大大提高,在科技探究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高中学生2012年有10人在艺术、科技、体育评比中获得区、市和国家级的一、二、三等奖。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彰显出学校特色
1.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
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课外活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六大门类:学科拓展类、专题教育类、艺术欣赏类、体育健康类、科技创新类、国际交流类。六大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重要内容的补充,而且深化了国家课程,强化了学校育人目标,加强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建立了包括校本课程纲要书册、系列化的校本课程读本、校本课程优秀课例等资源,建立学生考察、参观、实践体验基地课程资源库。
2.总结归纳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
通过“课程方案——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课程反思——课程改进”的过程循环推进,最终构建较为完善,且具有长远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整个过程是在专家指导、引领下进行的。(图2)
图2 北京二十七中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3.整合并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实践体验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我校周边历史文化遗存”“我校周边的地理特色”“经典诵读”“千年书法”“唐诗魅力鉴赏”“中国对联文化”“民间绝活——漆雕、景泰蓝、象牙雕刻、玉器”“传播中国文化”;以实践体验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泥土的生命力——中国陶艺”“走进中国农艺大课堂”“国际交流类课程——播撒友谊,传承文化”“少年强则国强”“健康成长——法制教育”等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社会声誉得到了提高,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连续五年对北京二十七中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四年获得特等奖,王时校长曾获首届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技创新论坛特殊贡献奖,同时获得陈香梅优秀校长奖,二十七中获得首批北京市绿色学校。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杨志成副院长)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操作与借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夫义.理解与实践高中新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给各实验监控与评价工作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简报,2007.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北京孔德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校志汇编》(内部出版)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