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国子监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色建设

北京国子监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色建设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国子监中学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地域资源。国子监中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建设是以课程体系特色建设为依托,结合自身地域优势、教师特点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着力进行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至国家课程,融入地方课程,构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以期通过三级课程的有机衔接、整体推进、动态建设引领学生的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

北京国子监中学 郭 鸿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国学育人的优良传统,践行国家相关要求,不断开发、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色建设,将学校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特色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学校精品特色发展的目标。

一、北京国子监中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优势

(一)学校具有地域环境的优势

北京国子监中学(简称国子监中学)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地域资源。她处于北京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文化街国子监街上,与孔庙相对,与雍和宫毗邻,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而这种优势在东城区乃至北京市的中小学中绝无仅有,独树一帜。

孔庙作为全国等级最高的祭祀孔子的场所,每年前来参观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不仅在东方,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对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校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

多年来国子监中学一直注意把历史古迹作为生动的教材和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开展古诗文诵读、文明礼仪教育,开展茶艺培训,开设国学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进一步系统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学校确立了基于传统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学校教育者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教育资源,最终从学校实际出发,抓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选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整体构建、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统一。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方面做出探索与尝试,已经初步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框架与格局,传统文化特色初具影响,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培养了一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见解、有行动的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在学校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引领性,需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张扬。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学校如何根据国家要求,依据学校特色,准确地找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的途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北京国子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建设

国子监中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建设是以课程体系特色建设为依托,结合自身地域优势、教师特点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着力进行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至国家课程,融入地方课程,构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以期通过三级课程的有机衔接、整体推进、动态建设引领学生的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1)利用地域资源,开发适合初中学生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重体验,追求“知、行、意”连贯一体,引导学习者将知识学习、行为习得与价值观养成密切结合。

(3)利用校本培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教师和管理者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中、在与同事的团结合作中、在自身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中充分获益,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二)课程结构和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平台学有所得,得有所长,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审美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理解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成为具有中国内涵的公民。

1.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表1 北京国子监中学必修课程设置表

2.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

表2 北京国子监中学选修课程

续表

三、北京国子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挖掘学校周边资源,体现特色课程实施的地域资源优势特色

积极主动开发周边传统文化资源,从“挖掘古文化街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发,把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进课程实施之中。

每年初一新生入学后,从“认识我们的学习环境”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国子监、孔庙的故事,感受国子监街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古朴、优雅、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学生们喜爱这条文明古街;每周升旗仪式的“国学小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学生诵读《弟子规》,感受中国传统的礼仪和为人处世要求;通过“寻名人足迹,访经典名篇”,学生收集礼仪、诚信、友谊、孝道、励志、爱国等主题的经典古诗、词及古文;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初一新生在孔庙的孔子圣像前行“拜师礼”——尊师爱生、延续文明、共同发展;每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初二年级学生参加孔庙、国子监举办的“重阳敬老”公益活动——尊敬老人、传承美德、创建和谐、关注社会;每年的5月在初三年级学生在孔庙彝伦堂参加“感恩礼”活动——懂得感恩、孝道当先、立志成才。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贴近现代学生和现代生活教育形式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方式

我校学生中,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占了近一半。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因素,很多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以外,其他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拓展学习机会几乎为零。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我们开展的“诵读经典,讲身边故事”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让孩子用心去体会、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教育活动,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育,在活动中成长。

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孔庙和钟鼓楼,进行义务导游讲解。学生在实地学习了解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后,自主设计导游词。教师利用午间或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分批带领学生到孔庙或钟鼓楼进行实地导游实践,学生们既是导游又是游客,互相交流促进,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国的旅游者,学生主动交流,大胆展示,在人们赞赏的目光和掌声中增强了自信。

国学课中,教师通过《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基本素养,感受传统中国的魅力。学校开展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校园文明工程。倡导学生“学时尚礼仪,做文明使者;诵古代诗文,做谦谦君子”,我们以“合作学习,教学相长”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校园文明警示语、校园三字经征集活动,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文明礼仪月”,组织学生们到公交车站、公园进行志愿服务,将文明礼仪教育与小导游、小志愿者的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自我,培养自尊。

传统不是说教,实践才能感受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韵味。

(三)激活教师智慧是特色课程实施的关键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聚焦传统文化,由北大教授们开设讲坛,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熏陶,丰富教师的思想内涵,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学校组织教师研读经典,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领会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研读帮助教师认识到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对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体会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教师一样重要;领会到作为教师必须要见识多,思路广,才能对事物的理解深刻全面,解决问题才能左右逢源,才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我们认识到对孔子主要教学思想的研究学习与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教学中统一与个别、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等矛盾,与现代教学理论对于教学规律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仍然具有广泛和现实的意义。

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不断转变,课程观逐渐在形成,他们激发教育智慧,探索新型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和评价方案,充实教学内容,全面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他们创造性地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如语文组与电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清明诗会”;学校教育处应孔庙之邀,组织学生们参与的端午典礼、祭孔大典;历史组挖掘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及其现实应用价值,作为校本课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战争”的切入点等。这些大胆探索和勇于尝试使德育活动、学科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了有机结合。

(四)寻求多元支持是特色课程实施质量的保障

为了突破学校自身的局限,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校内、校外的全方位配合,依靠家长、学校、社区、行政、专家的多元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育人环境,为学生创设没有围墙的课堂,才能确保课程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几年的探索之路,学校从最初的开设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初尝成功的喜悦,到借助外力抓住机遇,办好不选择学生的学校。2007年,原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朱善璐书记到东城区调研学习型城区建设情况,对学校与国子监社区共同组织的市民教育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朱书记当时提出国子监中学作为圣人邻里,位居国学圣地,拥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学校既教育好学生,又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骨干和积极作用。同时朱书记还提出国子监中学一定要继续努力,讲解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髓……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使我们更加清晰了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发展之路。

现阶段学校提出做有根有魂的教育,走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根是教育的原点,魂就是我们教育的情怀、教育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我们依托各种社会资源将民间艺人、国家级的武术教练等请进学校,为孩子们开设校本课程。学校还依托北京市创新人才教育项目,成立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领域北京市国子监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以“雏鹰建言行动”为抓手,启动学校“走进国子监博物馆”“中国茶,华夏韵——茶精灵建言”等创新课程建设项目;对国子监街的文化和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使课程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继开展了“走进孔庙国子监”游览路线图设计,该设计代表北京市赴河南参加综合实践课程展示活动。

总之,国子监中学挖掘和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色建设实践与探索,制定了“用国学滋润孩子心田”的教育目标,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实践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能养成1~2项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修心的生活习惯,1~2项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每个学年都能参与1~2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实践活动。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也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出思想引领的作用,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形成文化推动力。近年来,学校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先后接待了美国学区代表团、香港教育专业大学生等国情考察团的来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给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