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彪 吴乐华
(重庆通信学院)
摘 要:研究了工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面的有效方法。分析了目前工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个性化培养的基本内涵及客观要求;从培养方案制定、学科环境营造、学术交流、个别指导、精心选题等方面,对工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地方院校和军队院校指导研究生的具体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工学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提升学位论文水平,对于人才的成长及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十分有益。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个性化培养;创新
无论是在军队院校,还是在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研究生成长率都是值得关注的永恒话题。近几年来,工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苗头,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个体的差异相当大,不仅大学新生在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而且通过本科阶段后这种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二是来自不同高校的生源差异大,由于各高校的校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同,不同院校在相似专业上的教育质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三是研究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习惯、认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些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各类院校快速升格,地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规模经历了一个膨胀期,直接的结果就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差距拉大,研究生的成长率下降。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在地方院校和军队院校指导研究生的具体实践,研究总结了工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一、工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规模扩大,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
前几年,各个院校都在扩大研究生规模、新增研究生的培养点,直接导致学校资源(包括教学场地、实验场地、师资力量等)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研究生拼课、上大课、集中周末或一段时间连续突击上某门课的情况。实验教学出现以演示为主的走过场的现象,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影响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直接导致导师队伍的不足:一是导师指导的学生过多,不能有效地指导;二是导师的项目不足,不足以支撑研究生的课题需要;三是有的学校降低研究生导师的门槛,让不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指导研究生,其结果可想而知。近年来,由于控制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限制每名导师每年指导研究生的数量,这类问题有所缓解。
(二)面对生源质量的差异,学校的培养方式相对落后
生源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是客观现实,这在军队或地方院校都存在,而且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及学习方法上,还体现在个人品格、学习态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而目前,各个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以前的做法上,比如统一考试、集中面试、以分数高低排序录取,按统一模式开设课程、制定方案、实施培养。这样一来,会应考的学生(这类学生还占有不小的比例)便占优势,即便不是这样,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别也非常大。在课程的开设上,一般是根据学科的需要,假定学生具有公共基础,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果不具备某些基础,那在集中统一上课时就很难兼顾,影响教学效果。在导师的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个体进行分别指导、引导和示范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论文选题方面,导师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或研究兴趣),把几个子课题分配给不同的研究生,不太考虑研究生的基础、特长和研究兴趣,导致有的研究生完不成论文,或完成的论文达不到要求,毕业困难。另外,在制定培养方案上太过于制式化、标准化,也严重地影响培养质量。
(三)培养目标、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教育理念、培养途径没能及时跟上
传统的工学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研究型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培养转变。但军地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均没有转变到位,培养的环节和途径基本上沿袭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前几年,地方高校只是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划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但所上的课程、培养的途径完全一样。最近几年才增加了专业型到企业实习的比重。有些学校甚至只是在讨论如何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而在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贯彻落实上都还存在差距。
二、个性化培养的基本内涵及客观要求
所谓个性化培养就是针对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采取有利于个性发展要求的相关措施,营造不同个性均能全面发展的环境,使不同个体通过培养,均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个性化培养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符合形势的客观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培养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人的个体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虽然工学研究生在毕业时有共同的要求,但是试图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统一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让其达到毕业的要求是不科学的,也是非人性的。我们强调小班授课、个别指导、实践性环节的多样性就是兼顾到不同个性的发展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举措。
(二)个性化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其核心是创新能力。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无论是学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其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创新型国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性与个性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性即个性。因为不同的个体,其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具有独特性,抹杀或扼杀独特性,就是泯灭创新性。所以,个性化培养就是让具有创新优势的特性能得到充分发展,让具有创新特质的个性得以张扬;同时,又让不利于创新的个性及个性中不良的东西能及时得到纠正或抑制。针对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指导途径、不同的示范案例,来教育、熏陶、感染、引导研究生,从而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求实作风及创新能力。
(三)个性化培养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客观形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生源的个体存在差异性,二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面对生源质量的差异性,采用选择录取和淘汰部分学生,有时固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的方法。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让基本够格读研究生的人,通过个性化的培养,都能成才,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人才成长本身的需求。由于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虽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机构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社会需要的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同的人才模型,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不同的实践环节,也对导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等等。同时,不同的人才基础与人才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这也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动态调整,构建能使不同的个体达到最利于成长的人才模型。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必然是个性化的培养。
三、个性化培养的方法
个性化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理念,又涉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学科专业的环境、导师队伍的组织结构等,还涉及导师本人的理念、能力素质等。本文侧重于学科层面和导师本人层面,对工学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法作了有益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一)根据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工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是在研究生报到后一周之内由导师和学生商量着制定,主要包含在研究生期间所学的课程,拟参加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选题的大致范围等。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导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本科阶段学了哪些课,其对所学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本科阶段做了哪些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及其他的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做了哪方面的内容,效果如何;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初步的培养方案,指定学生选修哪些课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衔接关系,明确各时间节点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导师要进行示范,有时甚至需要手把手地教。中期检查时,针对学生学习、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特点,对培养方案作适当调整。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方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为研究生顺利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提供更好的保证。
(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
学科环境对研究生成长和培养质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本学科的基础骨干课程以外,还要增加相当多的选修课。采用小课时量、多门类、小班制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研究生的需要。每门课除了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要负责研究生某种能力的培养,如写课程论文、算法的编程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相应的实验和动手能力培养等,使研究生逐渐积累做学位论文的基础。另外,尽量通过不同的课题(课题组),为研究生参研提供条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定期组织小范围的学术交流,让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基本的做法是在几个有关联的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之间定期组织小范围的学术活动,导师和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原则上是一周一次,每次安排一个主讲,然后进行讨论。主讲可由导师担任,但更多的是由研究生担任。主讲的研究生要求作精心的准备,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等,其他人要在听讲完毕后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做,不仅主讲的研究生可以获得启示、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听讲的研究生也可以借此补充相关的知识,获得启发。通过师生之间、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既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还能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四)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固强补弱
加强个别指导是落实研究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的核心环节。不同的个体,基础差异很大。对于基础较差的研究生,布置任务要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的频度要大些;对基础较好的研究生,要多布置一些带挑战性的任务,多采用研讨形式,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个别指导时,导师要多引导、多示范、多鼓励,同时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在个性化的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科内导师群体的作用,便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对某类问题研究较为深入的老师请教或讨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精心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通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其的了解,导师对研究生的特长就会比较清楚。选题时,导师可与研究生充分沟通,精心选择适合其特长发挥的论文题目,如让对理论有兴趣、有学术天分的研究生做相关的理论研究、算法研究类课题;让对实际应用有兴趣的研究生选择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等。实践证明,这样的选题安排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研究兴趣、自信心,顺利展开学位论文工作,都非常有益。在论文工作过程中,鼓励研究生调研、参加研讨会,开展到企业、部队实习等活动,将研究工作与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六)个性化培养,绝不降低共性要求
个性化培养要求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别,采用不同的培养和指导方式,最终达到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达到的水平。对某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所应达到的水平,有共性的要求。但个性化培养绝不是牺牲这些共性化要求,个性化培养的目标也不是降低这些共性的要求,而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速度达到能力和水平上的共性要求。一些共性问题,如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学术态度、勤奋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是需要我们重视和注重培养的。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笔者在所指导的军队院校和地方高校的工学硕士研究生中运用个性化培养方法,研究生的成长率增高,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其中1篇被评为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也表明,个性化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韩银安.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2):43-44.
[2]蒋咏梅,陆军.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4):94-96.
[3]韩圣洁.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9(28):7-7.
[4]胡娟,金红,方玉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186-187.
[5]李俭川,周伟,刘勇波.加快建设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59-62.
【注释】
[1]本论文来自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jg123109,yjg133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