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风险管理的工程硕士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基于风险管理的工程硕士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总结多年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从工程硕士生命周期的招生环节、培养准备环节、课程教学环节、学位论文环节等不同阶段出发,对工程硕士培养的风险及应对办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工程硕士质量监控体系。

颜晓莉 李方伟[2]

(重庆邮电大学)

摘 要:本文以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风险及风险的发生机理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提出了基于风险的“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进行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关键词:生命周期;风险分析;风险防控;“三位一体”质量监控体系

我国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据统计,1997—2012年,工程硕士累计招生人数已达74万余人。随着工程硕士招生领域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已经日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培养群体。从培养目标到质量控制,工程硕士均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在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各培养单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总结多年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从工程硕士生命周期的招生环节、培养准备环节、课程教学环节、学位论文环节等不同阶段出发,对工程硕士培养的风险及应对办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工程硕士质量监控体系。

一、工程硕士各生命周期的风险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质量监控体系尚处于完善当中,因此在整个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周期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培养质量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将直接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招生阶段的风险

招生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生源的质量。由于报考工程硕士的考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的教育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且学员在进工作单位之前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些客观的风险因素必然对培养质量形成严峻挑战。首先,年龄大的学员具有很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由于常年的工作,原本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遗忘不少且相对陈旧;而年轻的学员,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工作实践经验明显不足。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学习的期望值参差不齐。其次,有的学员在进工作单位前的大学本科专业与所学专业一样或接近,想进一步提升自己;而有的学员在进工作单位前的大学本科专业虽与所学专业不同,但其工作单位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相靠,所以想通过学习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甚至有少部分学员在进工作单位前的大学本科专业与工作岗位和所学专业完全没有联系,只是想通过工程硕士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位水平。可见,学员本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明显存在很大的差距。最后,国家规定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有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以及GCT考试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的限额为10%(若大于10人,则最多为10人)。大量无学位及低分考生的录取入学,必然对学校的培养形成巨大压力。可见,招生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生源的质量,生源的质量又主要是因为生源的千差万别。

2.培养的准备环节的风险

培养准备环节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培养计划的制订没有因人而异。很多学校的工程硕士属于创收的性质,加上在职学员学习的热度不够,所以学校的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的学分大多基本能满足各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不会像全日制一样尽量多开设丰富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没有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同时,学校在制订培养计划的时候,大多没有企业与学生的参与,所以学校并没有过多考虑不同学生自身的需求。可想而知,这样的培养计划本身就远远不能满足生源千差万别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3.课程设置的风险

课程设置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管理者对工程硕士的认识是否到位。不同于普通硕士,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学位获得者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截至2012年,全国工程硕士招生单位为340所,其中有10年培养经验的招生单位(即2003年开始招生的单位)有168所,占49.4%。可见,一半多招生学校培养工程硕士不满10年,经验不足,而且大多高校的管理者多直接来自高校而非企业,这也意味着管理者本身容易以全日制硕士的培养经验来应对工程硕士。对企业的需求把握不准,课程设置上必然存在不少的误区。主要体现在:①各培养单位同一领域的课程设置差别很大;②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有一定的随意性;③有些课程设置与MBA和全日制硕士的课程雷同;④工程性不等同于实验性,有很多培养单位开设几门实验课程就以为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见,课程的风险来自于培养单位本身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

4.教材的风险

教材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部分教材的编著者本身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工程硕士学员大多都是长期工作在企业的第一线,迫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新技术,掌握新的方法,了解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科动态,从而增加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他们大多带着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然而,作为支撑培养质量的教材建设却不是很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培养质量的保证造成很大的风险。首先,就现有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教材基本沿用普通硕士的教材或稍作修改,还是偏于理论,缺乏工程知识和应用性。其次,就编著者本身而言,部分人不是来自于企业,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缺乏解决工程实践的具体方法介绍,案例教学少且陈旧,学员在学了以后不能很快用得上。最后,就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工程硕士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有的课程内容与实践严重脱离,并且知识陈旧。

5.师资的风险

就如同教材的风险一样,师资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师资本身大多仅是拥有培养普通硕士的经验,而并无多少工程实践经验。首先,很多高校的任课教师就直接是长期从事普通硕士教学和科研的老师,基础理论造诣很深,精通技术研究,善于观察、分析问题,但并无多少工程实践的经历;就学校导师而言,大多学校筛选工程硕士导师的时候,也主要看导师有无横向课题,有横向课题是否就等于有工程实践能力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次,工程硕士虽采用双导师制,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企业导师来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①企业导师偏于应用,实际经验丰富,但研究能力偏弱;②一般企业并不看重职称,因此企业里面没有足够多高工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被聘为企业导师,所以学校也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降低标准,怕以后评估有问题,如果不降低标准,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又很难达到相关要求;③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大多并不认识,相互沟通较少或基本没有,因此在指导工程硕士上很难形成合力。

6.论文的风险

论文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导师对工程硕士论文指导的有效性。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为进校不离岗,存在着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在论文研究阶段,很少有学生能够脱产进行论文研究,一般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进行,这样导致论文的进展缓慢。而学生又急于答辩拿到学位证,不愿意多等时间,因此这对矛盾对论文的质量就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在论文阶段,学校导师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在研究进度、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研究工作等方面的指导有限,大多是通过邮件、电话和短信进行交流,面对面的交流很少,这就意味着导师不能随时掌握情况,没法随时指导。而企业导师大多都只是形式,实际的指导也非常有限或者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大多时候只能靠自己瞎子摸象,走一步看一步,导致了论文指导的有效性风险。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上述对工程硕士培养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点及管理盲区。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纵向代表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周期,横向代表工程硕士培养的监控点,竖向代表培养过程及评价体系的参与方。该体系的设计是以提高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思想为中心进行的,体现的是只要在工程硕士培养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抓好影响质量的关键点进行风险防控,引入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中的参与方进行风险的反馈,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图1 “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

1.培养单位抓好关键环节

工程硕士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5年,根据学员在读期间课程学习及论文研究情况等具体情况,确定每个学员的答辩授位时间。工程硕士培养全过程的生命周期包括从招生报名到学位授予的全过程,按照各培养单位既定的培养流程,该生命周期又细化为几个阶段,分别是招生阶段、培养的准备阶段、课程教学阶段、论文研究阶段和学位授予阶段。各阶段在整个培养生命周期内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各阶段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

在培养流程的各个阶段,以工程硕士培养全过程的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细化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才能加强盲区和薄弱点的监管。以满足社会、企业及学员的需求为导向,工程硕士的培养才不会是孤芳自赏,高校培养的工程硕士才能是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多方参与培养过程

在整个培养全过程的生命周期内,培养单位不能唱独角戏,要充分发挥以培养单位为主体、企业和学员共同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格局。因为各方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不同,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学校应通过多方参与的培养模式,协调各方关注点,整合各种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校自行参与的独立性及片面性,才能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多方参与对培养质量的保证起着不可忽视的外因作用。

3.设立重点监控点

通过上述工程硕士培养全过程生命周期的分析,我们明确了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因此,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对这些风险要素加以重点监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或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同时也是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者的责任。否则,随着风险的日积月累和相互叠加,当某一天发展到不可控的时候,将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形成巨大威胁,这个时候再来追究责任就毫无意义了。

三、结语

工程硕士培养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直接影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只有在学校、企业和学员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下,做好各个阶段的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才能进行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控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者要不断探索风险识别与风险防控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才能为实现国家发展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峰,宴斌,尹浩,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9(3).

[2]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秦丽丽,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7(32).

[4]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等.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5] http://www.meng.edu.cn/publish/gcss/273/2012/20121203154526595918830/20121203 154526595918830_.htm l.[2014-08-27].

【注释】

[1]本文是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g132026)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2]作者简介:颜晓莉,女,硕士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李方伟,男,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移动通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