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就这一问题探讨怎样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指标体系,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受到关注是从研究生招生扩大规模之后。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整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评价。龚长华较早地提出将ISO 9000系列标准运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

陈元刚 陈婷婷

(重庆理工大学)

摘 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地位显得尤其重要。想要实现科技兴国的梦想,需要切实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本文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运用MATLAB工具,计算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设计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指标体系,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针对结果分析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质量;层次分析法;MATLAB;质量指标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这种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的现象让人堪忧,因此,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至今为止还没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也导致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出现瓶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就这一问题探讨怎样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指标体系,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德国,随后被引入英、法、美等国,各国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受到关注是从研究生招生扩大规模之后。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二是学科建设方面;三是关于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四是关于研究生教育评价方面。

1.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所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离不开导师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因此,导师队伍建设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包红燕主要对宁波大学的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基本表明,导师的指导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导师和硕士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教育质量标准、培养满意度、指导方式、指导年限等师生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都持有各自的意见。王世杰,郑鹏,王浩提出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体阐述了导师组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付小科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着手,就如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严格导师资格遴选,注重中青年导师的培养以及健全导师管理等建议。赵帆晴从导师在研究生德育的发展、学术能力的培养及就业中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导师对培养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李雅琳、周春阳则直接强调了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学科建设方面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更为具体的环节,研究的方向和领域更为广泛。朱建伟、左显兰探讨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给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体质量评估方案。段明广、刘晓飞从内部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质量观以及保障体系做了深入研究,分招生、培养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陈敢提出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学术性、信息量,尽可能把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的前沿动态融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之中。戴宁生等针对医学专业从研究生培养重点环节、学位论文的源头、利用优势资源、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构建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体系。韩进等认为研究生教育在新环境下也在多方面对学科建设产生影响。林媛媛、曾红权等对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促进地方工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及研究生教育的建议。张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专门设置跨学科门类,健全跨学科培养的相关制度,完善跨学科培养范式。刘小强认为高校必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契机,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学科环境变化,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郭子雪、齐美然在阐述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关于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

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在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对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对于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1994年出版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和训练——过程与成果》(Robert G.Burgess主编)一书对博士学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方坚从图书管理者的角度认为开展学位论文原创性是保证和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叶善文运用灰色关联度测定理论证明了导师、毕业院校、论文选题来源等对硕士论文质量影响的显著性。瞿州莲对西部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认为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导师水平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李曼菁、段万春运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

4.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

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整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评价。早在1993年, Jennifer Grant Haworth在其编著的《美国的硕士教育》中,对美国硕士生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并对研究生评价问题提供了建议。Allan M.Cartter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质量评价》一书中介绍和分析了美国研究生院质量评价工作。Edward Holdaway在《超越第一级学位——研究生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Robert G.Burgess主编)中表达了高等教育不能仅由片面的标准来制定的观点,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由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利益人来评价。Jennifer Grant Haworth等编著《高等教育质量特性》,提倡让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共同建立起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国内不仅从理论的层面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和建议,更多地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龚长华较早地提出将ISO 9000系列标准运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吴丽丽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企业改革中的流程再造(BPR)理论设计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的模型。孙健运用HACCP原理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周正嵩、孙月娟基于SERVQUAL模型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设计制定出研究生教育服务保障的维度及指标,验证了该模型的适应性。还有很多学者从过程管理、主体多元化、预警理论、质化模式等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建议。

本文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指标评价体系,依据实验结果来提出对现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三、实证分析

由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无法量化以及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经验,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起主要作用的指标。其次,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指标的构建原则,将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分层次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APH)是美国运筹学家撒丁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复杂问题作出决策的一种简明有效的新方法。层次分析法可分为四个步骤。

1.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层次结构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选择,我国学术界有很多研究。例如,陈克雄,程红等将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因素分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导师综合素质、管理机制、社会认知程度4个方面。王新利、杨树果则将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因素分为研究生素质、导师水平、管理机制与政策、教学条件、学习条件五个方面。孙福田、孙立群等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办学思想、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社会评价5个方面。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上15位专家的进一步评价,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是根据问题的总目标和决策方案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G)、准则层(C)和方案层(P),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指标体系

表2 层次分析法评价标准表

2.构造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再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评判准则,通过专家打分,得到各自的判断矩阵。(表2)

如判断矩阵B1·B2·B4所列,根据各个矩阵所计算出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已罗列在表1中。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在构造判断矩阵之后,求出各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再利用对应的特征方程AW= λmaxW解出特征向量W,然后将特征向量W归一化。先计算各个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最后计算各个矩阵的一致性比值:。当比例系数(C· R)k<0.1时,则认为矩阵一致性得到满足;否则需要调整判断值,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计算结果得:

WB1=(0.60,0.20,0.20),λmax= 3.00,C·I= 0,R·I= 0.58,C·R= 0<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同理

WB2=(0.07, 0.33, 0.21, 0.27, 0.12)λmax= 5.32, C·I= 0.08, R·I= 1.12, C·R

= 0.07<0.1

WB3=(0.02, 0.15, 0.10, 0.35, 0.38)λmax= 5.38, C·I= 0.09, R·I= 1.12, C·R

= 0.08<0.1

WB4=(0.53, 0.16, 0.15, 0.06, 0.10)λmax= 5.41, C·I= 0.10, R·I= 1.12, C·R

= 0.09<0.1

WB5=(0.10,0.31,0.44,0.15),λmax= 4.12,C·I= 0.04,R·I= 0.90,C·R= 0.05<0.1

WA=(0.03, 0.24, 0.38, 0.22, 0.14)λmax= 5.38, C·I= 0.09, R·I= 1.12, C·R

= 0.08<0.1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4.结果分析

第一,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根据表1的结果,准则层权重大小依次为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管理机制、社会评价、办学思想。其中研究生培养的权重最大,说明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是重中之重,决定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层中,学位论文质量、公开发表论文的质量以及科研能力和基本技能水平排在前三位,说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以及公开发表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基本技能水平(如英语、计算机等技能)也是研究生质量高低衡量的重要标准。

第二,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外因,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在导师队伍建设的方案层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课题数量和资助层次比例、公开发表论文层次比例、科研成果转化率,这恰好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方案层中的指标顺序相一致,有力地说明了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另外,导师的指导与沟通次数的权重也很高,说明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沟通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能够充分发挥导师导航的作用。

第三,教学与管理机制的建设为保障研究生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方案层的前两、三位“产学研结合”体制管理、教材建设与教育管理水平、教学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满足情况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习的灵活性,开阔性,能够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拓宽研究视野。

第四,社会评价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反馈。其中,个人工作能力及业绩、工作后发表的论文质量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它是社会给予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客观真实的评价。首先社会重视的还是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其次是对研究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和科研能力的延续。

最后,办学思想的影响是最弱的。但是办学思想是实现研究生质量保障目标的引领者和保障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办学思想的正确指引和支持。

四、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合理性,对研究生质量保障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下面就分析的结果提出对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管理,针对自身情况设置合理的复试方式

研究生生源质量是研究生质量保障的第一关,也是上文所选的指标之一。只有保障生源质量才能从整体提高研究生的质量。通过设计合理的复试方式,加强面试环节的把控,不局限于笔试分数,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筛选,在保证基本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多方面考察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录取更多全面突出的人才。

2.设计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协调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与时俱进,多吸收学生、专家及社会人士的意见,结合社会需要,设置灵活有用的培养方案;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保证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另外,由于专业不同,学术型以及专业型研究生之间的不同,应针对专业以及研究生类型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也要达到基本的学术水平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全面性。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导师考核制度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导致很多高校导师滥竽充数以及“一对多”等现象产生。应该严格导师考核制度,保证导师的质量。导师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启明灯,导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为学生提供项目锻炼和实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和交流,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过程和学术过程,这也是提高自身积极性,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机会。

4.加强校方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管理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科研平台、实践平台,提供充足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合理的奖励制度,开展学术会议,加强创新基金平台的建设,开设多项知识、技能方面的竞赛,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科研交流,创造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质量的保障和提高给予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包红燕.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对宁波大学部分师生的问卷比较[J].科技信息,2008(18):348-349.

[2]王世杰,郑鹏,王浩.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73-376.

[3]付小科.浅议加强导师管理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J].科教文汇,2009(上旬刊):50-51.

[4]赵帆晴.试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剑南文学,2011(2):182-183.

[5]朱建伟,左显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方案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1):89-92.

[6]段明广,刘晓飞.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质量观及其保障体系研究[J].科学文汇,2008(下旬刊):25-33.

[7]陈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浅探——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创新,2009(10): 75-77.

[8]戴宁生,邹彤,等.构建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9, 8(10):1185-1188.

[9]韩进,谭荣波,杨佳.把握研究生教育新趋势,促学科建设优质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8(2):12-15.

[10]林媛媛,曾红权,江泽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发展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10(3):72-74.

[11]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11-15.

[12]刘小强,吴根洲.一级学科基础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38-40.

[13]郭子雪,齐美然.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102-106.

[14] Burgess,RG.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processes and products[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15] Cartter,AM.An assessment of quality in graduate education.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96.

[16] Haworth,JG.Emblems of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llyn& Bacon,1997.

[17] Haworth,JG.A silent success:master’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8]方坚.我国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研究述评[J].现代情报,2008(7):134-136.

[19]叶善文.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与影响因子关联度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23(2):126-132.

[20]瞿州莲.影响西部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因素[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29(7):113-114.

[21]李曼菁,段万春.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J].中国市场,2011(9):125-132.

[22]龚长华.ISO 9000系列标准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2):87-89.

[23]吴丽丽.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 25(1):109-113.

[24]孙健.HACCP原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 2009(4):22-24。

[25]罗云,石林.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7):18-20.

[26]周正嵩,孙月娟.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50-53.

[27]陈克雄,程红.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交际,2010(1):73-74.

[28]王新利,杨树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0(34):225-227.

[29]孙福田,孙立群,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认[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

[30]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