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学习小组”的设置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结合教学实际,对课题进行调研、确定选题,并在高2011级学生中对学习小组的设置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从而对课题进行论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研究高一新生的语文基础和个性特点,为“学习小组”在高一的设置作好研究准备。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基于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后简称《方案》)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认真学习揣摩,不难发现,《方案》所倡导的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协作和分享。

(二)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性差的困惑

传统教学中教师精心备课,悉心讲解,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但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发挥不够,基础知识不过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课堂有效性差。

(三)基于本校推进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引领

我校领导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做了不少工作,对老师的引领工作全面而具体。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讲坛”等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了细致的指导,这些讲座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创设“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学校请来成都棠湖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为我们展示的“三段式教学”中更是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有效性,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小组”设置。

(四)基于现阶段尝试的一些感悟

高三下期,老师认为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知识,有能力构建学习小组,于是,做了一些分组的尝试。但由于思考研究不够,小组内的磨合时间也不够,所以“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与无效性并存,需要作更细致的实践与探究工作。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以下述理论作为指导:

(一)高中新课改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者提倡支架式教学模式,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部分,其中“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关键。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萧伯纳的分享理论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将有两种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将自己的学习思考、学习感悟与他人交流,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核心概念界定

“学习小组”是指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充分考察了每个学生特质的基础上,组建起的分工明确而灵活的学习团队。

“效果”指的是“学习小组”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学习小组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达成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设置的效果”有利于考查和改进“学习小组”的设置,使之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关于“学习小组”的研究不少,如成都棠湖中学的“三段式”教学、南京三十四中对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学的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和行动范本。

但是这些研究对于“小组设置”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基本的模式及操作策略上,对于教师根据设置的效果进行有效调控,不断改进小组的设置,让学习小组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全面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方面的研究还做得不够。同时,对于怎样通过小组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一种对学生终身受用的团队精神方面所作的研究也还显得不够。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 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五因素理论,即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小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可见,发达国家的合作学习研究对本课题的探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本研究立足校情,改革传统的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探究具有校本特点的高中语文“学习小组”设置,并通过该设置的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让老师和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成功。

(二)本研究的假设

(1)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指导,研究、探索、实践出高中语文“学习小组”的设置的基本模式。

(2)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推广运用高中语文“学习小组”的设置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以新课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习小组”的设置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由此确立三个研究目标。

(1)探索“学习小组”设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语文学习小组的设置方式研究。

(2)语文学习小组内交流与合作、小组间交流与合作的方法研究。

(3)通过语文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重庆市天星桥中学高2011级学生、高2012级学生和高2014级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明确定位于应用性研究,立足于本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高中新课改为导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探索出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小组”设置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在实践中修正反馈以不断完善。

技术路线:调查研究——提出假设——文献检索——制订方案——实施研究——验证分析——改进完善——推广运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学情分析,交流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为小组设置提供现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查阅有关中小学课程改革、合作式学习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计划——学习——实践——反思——行动——学习”的过程,深入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4.经验总结法

总结各个阶段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地验证与完善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

九、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一)成员

主研:程昌艺

参研:黄明玉 王向丽 胡文坤 张伟

(二)分工

程昌艺:学习小组的设置与组织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黄明玉:学习小组协作的效果研究。

王向丽:学习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互助学习研究。

张伟:学习小组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指导研究。

胡文坤:课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十、研究的进程

1.第一阶段: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3—4月)

结合教学实际,对课题进行调研、确定选题,并在高2011级学生中对学习小组的设置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从而对课题进行论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6月)

(1)前期研究阶段(2011年5—9月)

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研究高一新生的语文基础和个性特点,为“学习小组”在高一的设置作好研究准备。

(2)课程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月)

依据方案,在高2012级和高2014级同时展开研究。不断学习、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撰写个案分析或研究论文、阶段总结。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的交流、研讨,初步推广研究成果。

3.第三阶段:后期研究阶断(2012年2—5月)

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形成高中语文学生“学习小组”的基本模式,并实施。

4.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6—7月)

自查研究情况,收集有关教案、论文等资料,总结课题成果,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十一、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小组设置的常规模式和特殊模式

1.常规模式

通常情况下,一般由6人组成一个小组,前后各3人,便于协作。组长人选以女生为宜,因为高中阶段的女生认真踏实的程度和比例都超过男生。组员尽量考虑成绩的互补和性格的互补,以便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能力的加强。

每组发一个笔记本电脑,用于建立“小组成长档案”和记录小作合作成果。“档案”每个月总结一次。给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小组和个人以奖励。表格设计不要太复杂,由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成绩表现”“小组合作探究表现”3个粗线条的板块构成。其中前两种表现可加一星或两星,而“合作表现”可加至三星,以此来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通过表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只是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表格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学月小组成长档案    组长:

备注:①“个人表现”可以从“预习”“发言”“作业质量”“课外阅读”“背诵默写”“勤于思考”等诸多方面去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
②“成绩表现”可以是总成绩的优良,也可以是个别题型的突出表现,还可以是成绩的进步。
③“小组合作探究表现”指基本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优秀地完成了合作探究任务和创造性地完成了合作探究任务3种情况。

2.特殊模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逐渐被老师了解之后,可以组建一些特殊的学习小组。如“试卷批改讲评小组”“一对一帮带小组”等。这类小组可以是同组内的成员结对子,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成员结对子,以弥补小组成员分配难以绝对平衡的缺憾。

(1)“试卷批改讲评小组”

高三阶段,考试相对频繁,“试卷批改讲评小组”对于语文学习显得很有必要,可谓一举几得。具体操作时可设置“选择题”“文言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作文”批改讲评小组。由几位某考点最擅长的学生,带领着几位这一考点知识最薄弱的学生来批改并讲评试卷,每个批改小组也要推选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组长。改卷的时间可以就安排在课堂上,把全班的学生可以分配为两个批改团队,轮流来改卷,基本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改卷的机会,把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给他们,由学生分小组分析试卷、批改试卷、讲评试卷。没有改卷任务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其他学习任务。

这样一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既起到了培优补差的作用,又加快了语文试卷的批改速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考点意识更明确,知识掌握更牢固,答题思路更明晰,答题语言更规范,语文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体验到了语文课堂的美感和成就感。老师也从一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思考和实践,进而享受教学的乐趣。

(2)“一对一”帮带小组

这一小组是对“常规学习小组”“试卷批改讲评小组”的补充。它的设置比较灵活,可以是“书写帮带”“朗诵帮带”“背诵帮带”“阅读帮带”和“写作帮带”等个性帮带。也可以是“语数互助”“语化互助”“语英互助”等一些互帮互助的学科融合帮带。小组帮带的时间安排在课余,老师要注意跟踪指导和鼓励肯定。

这一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拓展和创新的空间,学得更有自信,更有兴趣。例如有的学生,语文总成绩并不理想,背诵能力欠缺,基础知识也掌握不牢固,甚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但作文写得有特色。让这样的学生去帮助一个语文总成绩不错,甚至各科的总成绩都不错,就是写作难入门的同学,去批改、点评并指导对方的作文。通过这种结对子的方式,我们在最后收到的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前者语文学习的信心大增,学习兴趣变浓,学习成绩稳步增长;后者的短板得以弥补,学得更加积极,表现得更加谦逊。

(二)不断地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追求小组学习的共性效果和个性效果

所谓的“共性效果”是指通过小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谓的“个性效果”是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个性化地开展小组学习,追求语文小组学习的独特效果。

例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让学生以“生命的意义是先给予还是先取得”为论题展开小组辩论赛,极大地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学生们在搜集资料、整合思维、探究辩论方式等方面积极地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的共性效果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异常激烈的思维碰撞,这是语文小组学习所独有的个性效果。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让学生分组竞赛诵读诗词,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合作的必要、合作的力量、合作的快乐,达到了小组学习的共性效果;同时,这种语文课堂独有的小组学习方式,很好地延展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李杜诗五首》这样的自学篇目时,让学生分小组赏析诗文,由专人上台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难点,分享群体智慧,领会诗文要旨,很好地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共性效果;同时,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极大地彰显了学生的个人魅力,提振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一个个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2.追求小组设置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所谓“短期效果”是指在一年或两年这样的短时间内,能坚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长期效果”是指学生能够将小组学习的方式坚持到高三复习课的学习中,让高三这样一个追求个人分数的提升的特殊时期也能享受小组学习的快乐。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和高三的学生,我们的小组设置有“常规模式”和“特殊模式”。正是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全面,小组的设置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由高一坚持到高三,自始至终都扎实有效。

在高一时,小组主要用来解决学习难点,学生感受更多的是小组设置带来的高效性;而到了高三,学习小组主要用来分担学习任务,如分小组查字音、字形,分小组整合成语,分小组整理作文素材等,学生更多的是感受小组学习带来的轻松感。

我们始终想做的是想让“学习小组”在我们的学习中能保持下去,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真正地去享受课堂,享受成功。让我们的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想到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十二、研究的成效

(一)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水平提高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很多时候都觉得课题研究浪费时间,影响教学。可是经过这样的一轮课题研究开展下来,才真正意识到课题研究是一种很有方向的教学实践。它让我们能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这次的课题是一个区级研究课题,老师们更加重视,更加投入,再加上学校领导的重视,教改科研室的倾情指导,参与课题的老师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过程更加的有序和规范。

1.科研规范方面

结合高2014级学生实际,黄明玉老师制定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之优秀小组评选方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之小组学习过程评价表(含表一、表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之学习小组评价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并整理了《语文学习小组的学习程序与过程指导》的学习文件。

2.科研能力方面

黄明玉老师在区高2014级新课改研讨会上作了“‘新目标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学习小组的设置与效果研究’的探索”的交流发言,上了课题研讨课《小狗包弟》《热爱生命》《荆轲刺秦王》并在备课组内评议,上了“学习小组在行动”的展示课——《孔雀东南飞》课本剧表演,并在教学与课题研究实践中形成论文《“学习小组”设置机制下的语文备课组备课实践》《意犹未尽——对〈荆轲刺秦王〉教学片断的反思》;王向丽老师上了课题展示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形成教学反思,学校教研室主任薛平生老师率队就我们的课题课作了评议;张伟老师上了课题研讨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胡文坤老师上了课题研讨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程昌艺老师结合高三的语文小组开展的撰写了论文《高三语文复习课中“学习小组”的设置初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用照片、影像等资料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做了很好的记录,程昌艺老师也在学校的“教师讲坛”上就“学习小组”的设置做了全校的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养成了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复杂知识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养成和一种乐趣。在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使我学”为“我会学”,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授之以渔”的意义所在,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去呈现精彩。

(三)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通过坚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有动力,有兴趣,因而学生的总体成绩稳步提升。

月考平均成绩分析

在总体语文成绩提升的同时,成绩提升最大的是“常规小组”的组长,“试卷批改组的组长”和那些“一对一帮带小组”的成员。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组建“学习小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真正地享受课堂,享受成功。

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会快乐,让我们的学生在奋发昂扬里走向精彩的人生。

(执笔 程昌艺)

(此课题为沙坪坝区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教师成长”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