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红
有位老师说过:“磨课对我来说就好像蚕儿蜕皮的过程,但蜕变后又是一次新生,从头到脚的变化是自己能直接感受到的,磨课的过程是对自己的剖析,大到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小到对每句话的斟酌,一课一改,一课一进。我在磨课活动中辛苦着,但却收获着,快乐着。”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课教学当作科研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个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也使全组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在研究打磨中得以提高。这也是最能体现“引领互动”教研模式精神最有效的教研模式之一。
要使课精彩,那一定是需要经过磨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磨’课千遍也不厌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说:“好课是‘炼’出来的。”可见,只有经过“磨”的课,才会更精彩。下面结合我们组的一次“学本式卓越课堂”研究课的磨课经历来谈谈对“磨课”这一“引领互动”教研模式的体会。
一、磨课过程
(一)以研究课题为引领
什么样的研究课才是“精品”课?不能简单地用课堂是否热闹、学生是否有收获作为评价标准。学生有收获只是结果,研究课的目的是探求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说具体一点就是,怎样将研究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最好的效果。那么就必须以研究课题教学理念为引领。
1.集体讨论研究课题
本次的研究课题是“学本式卓越课堂”,根据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组内老师群策群议对关键词“学本式”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确定了本次研究课的关键:第一,学习目标的择定和展示;第二,“自学”“互学”“展学”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教师教授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怎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点拨到位。
2.个体深入思考钻研
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每位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做到“文本细读,人课合一”,并思考突破关键的方法。
(二)互助磨砺思路
首先执教老师说课,全组老师听试教课,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框架。说课和听课的老师都要特别关注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学习目标的择定是否合理,目标的展示是否自然;第二,“自学”“互学”“展学”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恰当。经过大家反复推敲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阅读并把握课文内容,揣摩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在本文中出现的新的性格特征,力求在精彩的情节描写中感悟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潮艺术手法。
(2)领悟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把“把握课文内容,概括主要情节”定为学生自学内容,把“揣摩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定为学生互学内容。教学思路定为“把握课文内容——揣摩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在本文中的性格特征——拓展延伸——教师小结”。
(三)共同修改设计
将执教老师的教案打印出来,全组老师人手一份,首先执教者对教学设计作说明,然后老师们对教案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最后教师们对教案的每一环节作分析评价或提出修改建议,力求突出“学本式卓越课堂”要求。
(四)跟进敲定细节
语文组各成员听课,共同反思,关注每个教学环节,把研究课题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力图让教学效果日臻完美。
第一次上课后,执教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老师教得还是扎实的,只是讲得过多,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老师的课没能体现“学本式”课堂的理念。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观点看法的多样化。“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观点,更应更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于是又对老师的教案进行讨论调整。
第二次上课课堂氛围明显活跃了许多,学生思考交流主动了许多,课后老师们通过讨论对学生的交流又有了新的认识: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想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想法观点中作出比较和判断。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于是有人对老师点拨提示的语言提出了建议,老师们对“学本式卓越课堂”互学环节有了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学科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其后,执教老师又多次试教,把大家智慧碰撞配制的药熬透。哪怕是一个极其不起眼的环节,我们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细小的变化的,而每次变化都渗透着理念的更新、目标的清晰。
最后,该研究课非常成功,但是老师们的收获又岂止是一堂课?成长的又岂止是执教老师?
二、磨课收获
(一)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老师在试教的过程中,常常发现相同的提问,不同的班级学生给出的回答会有不一样的深度和广度,由此意识到:能力通常不是单一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
“学本式卓越课堂”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磨课中,我们能够从执教老师提供的多种教法中认真思考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有了可比性、选择性的情况下,更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一位教师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教师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可以在最大限度地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课”。这种磨课,对一篇教材的钻研和驾驭应该是最深入、最通透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自信心,培养了教师的成熟度,进而焕发了积极性。
(三)有利于教材合理性的使用
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相互研讨,最终就能作出合理判断。许多对教材的新的见解,都是在磨课中获得的。
(四)有利于团队整体性的提高
每次研讨,老师们都高度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其他老师的每一条意见,生怕漏掉一条对自己有用的,非常谦虚地接受大家的不同见解,然后加以分析、修改、提高。而每个参与的老师也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难能可贵的参与意识,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层面,谈自己的个人意见,并提出了很独到的见解,抛弃了以前评课过程中只讲好话、少讲坏话的不良习惯,大家讲出自己的真心话,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共同提高。教学还能相长,更何况我们老师之间的真诚互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有教育教学的理念。
“一人上课,多人受益”,这是我们对磨课优势的概括。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组的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主动探究如何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处;如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思考高中语文教学。并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步骤。在此,磨课是一条良好的途径。在磨课中,其依据和标准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究的方法就是研究的课题。以此来剖析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这种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使执教老师,而且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提高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其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一堂展示课本身。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我们正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在“引领互动”的教研模式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