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初探

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初探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学校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互动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让教师通过互动机制获得专业进步。我的选题是初一语文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由于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中两位重要人物的形象,也就是爱国形象。

罗 琴

一、背景介绍:学校教研方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呼吁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

学校教研作为学校教学与教育研究在学校场域结合的重要实践样态,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工作,提升专业化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研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学校教研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教研重宏大教学课题研究,忽略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学校教研重对教师教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的研究;学校教研重研究结果,缺乏过程性引领和督导。针对当前学校教研方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我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组织校内全部青年教师于每周四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多样,跨学科听评课、交流读书心得、听讲座等。为此,学校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互动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让教师通过互动机制获得专业进步。

二、过程集锦:从自我说课到跨科评课

2014年4月3日,我校在初一四班开展了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中,由本人提供一节研讨课,课中听课教师做好听课记录,课后每位青年教师发言并评课,最后由教务处刘主任作总结性发言。

现撷取课后互动活动中的一些片段:

自我说课:开学初接到在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中上公开课的任务,非常紧张,压力很大,因为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刚到大家耳熟能详的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担心课上砸了。教务处刘主任说,上的是研究课、常态课,只要课设计完整,至于结果等课后再评判也不迟,于是顾虑削减。我的选题是初一语文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由于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中两位重要人物的形象,也就是爱国形象。但作为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和作为学生的小弗朗士,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文中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学生受老师的影响爱国情感有了极大的转变和升华,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也越来越浓。如何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我的教学设计从寻找人物的说和做来总结他们的变化,进而归纳出变化的原因是他们爱国情感的浓烈爆发。这节课总的效果还是达到了,较好地分析了这篇小说中关键人物的爱国情感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萌发爱国情感的。本课在组织中的不足是双边活动开展不理想,师生间互动不热烈,课堂氛围显得沉闷,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提升的。

姚艳红(综合实践)老师评课:罗老师的课语言亲切自然,善于对学生进行一步步引导。教会学生进行概括分析。教学过程中,逻辑思路严密,层次清晰,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一步步达到,给学生设立了很好的“支架”,学生能够通过“支架”获取到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的前一个阶段,采取合适的方法,再加强学生爱国情感的渲染,效果更好。并且,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能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之中成长更好。

周霞(数学)老师评课: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其年龄认知,尤其在课堂最后对学生提出“你们应该如何去爱国”,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感知小弗朗士的爱国,然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升华,提问学生你们应该如何爱国。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创新。在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听得很仔细认真,课堂最后的几分钟,从学生的语言以及课堂的表现中可以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

吴霁(物理)老师评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罗老师利用问题式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认真默读文本,在书上进行勾画,找出关键的语句,尤其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达流畅。并且课堂中还有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这些方式,很好地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了推动作用。时间的分配上可以有所改进,把让学生对爱国的讨论在课堂内完成,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他们的爱国之情。

冯亚楠(数学)老师评课:这堂课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板书是一大亮点,清晰明了,讲解时非常仔细,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问并及时点评,对有难度的问题不断启发,不断从文章中找到印证。我的建议是:让学生在课前10分钟写《我的最后一节课》,选念学生写的片段,让学生自己有所感受之后,也许会和文章中某些部分产生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余婧(历史)老师评课:对于本课,阅读的引导,知识的分析,都是基本到位的。但不管是出于自己“历史遗留”的影响,还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我认为,都应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将本课处理为情感渲染高于知识性讲解。若想达此目标,必须让孩子们对这段历史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并将此迁移到中国历史上曾遭遇过同等的受欺辱、受侵略的经历上。这样,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另外,很多老师听课,孩子们显得拘谨,有客观因素的干扰,语文课应该是更丰富、生动、有内涵的,如果仅仅强调知识性,可能有悖于孩子们文学素养的培育。

梁歆韵(英语)老师评课:本堂课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采取“长文短教”,抓住主人翁的情感变化,突出教学重点。一是注重对文本的解构。文章篇幅过长、但罗老师围绕文中主人翁的情感变化,要求学生去体会文中的句子,从句子中揣摩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反复咀嚼文本,使学生逐步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二是注重对阅读策略的讲解。罗老师通过教讲读课文来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课外阅读。这堂课中的主问题只有一个: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这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依据。这堂语文课所要讲授的阅读策略就是: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反复咀嚼文章。

谭焱(计算机)老师评课:罗老师语言亲切富有感情,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提问题都本着学生为主体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罗老师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物分析的重点,采用引导和层层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让学生明白人物心理变化的细微特点。罗老师的总结、概括以及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板书的清晰让学生们更加的思路清晰。但在老师启发学生回答主人翁的心理变化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从书里面找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人物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来进行解答,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其次,在对人物分析完之后,我觉得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剧,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个角色来表演出主人翁的各项变化,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对主人翁的变化有更深的体会。

教务处刘莉主任总结、点评:一堂课往往给学生印象最深的不是故事的发展高潮,而是整个教学设计。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一一的板书出来。到最后时学生能一目了然,才明白老师到底讲了哪些东西。无疑罗琴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是一次常态课,但一堂课的引入部分也至关重要,可以是情感的熏陶或战争背景的介绍,这一点可以加强。如果把常态课都当成公开课来设计和准备,教师专业成长指日可待。

三、模式初探:跨学科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经过此次校本跨学科听课教研活动的有益尝试,笔者作为执教者,对自己的这堂课和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有以下新的思考。

在本课中应加强学生爱国情感的渲染。听课老师在评课中提到,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计,让学生进入浓郁的亡国爱国气氛中;课的结尾是一大亮点,对学生提出“你们应该如何去爱国”,但没有预留时间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起来,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听老师们的点评时,感慨为什么我没有想到那么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对学生学的研究,备课预设中没有充分准备到问题的多样性。值得改进的地方被听评课老师们赞扬的板书问题,是受自己指导老师的影响而形成的,即板书是一堂课不能省去的环节,板书不仅体现教师的思路生成,也给学生提供了整个教学设计。

校本教研是一种文化的建设,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更多思考,最终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进而学会研究。校本教研还是一种氛围的创造,通过研究,促进跨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使跨学科的教研组真正成为学习化的组织。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种让教师交流互动的宽松氛围,要求每位教师用新理念和校本教研精神,结合课进行有针对的评课和交流。从交流情况看,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气氛和谐而热烈,人人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话题。由于本次活动的参与者都是本校教师,研究的内容也都是老师们熟知的问题,因此,这次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帮助了执教教师改进教学,且人人有收获。

由于文理学科间的巨大差异,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也存在一大难题,即理科学科教师听评文科教学,听课教师不存在知识性欠缺而导致听不懂的问题,反之,则不然;个别艺术类学科教师存在文理科学科教学不知所云的状况。这个难题也将是以后跨学科互动式教研模式研究中的突破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孟红娟.互动式教研参与式培训——介绍一个基于课例研究的政治校本教研实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2,下).

[2]韩立芬.江南中学构建跨学科互动式教研运作机制[J].现代教学,2005(1).

[3]王晓玲,胡慧娟.论学校教研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

[4]何少君.谈新课改下教研方式的变革[J].课改探微,200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