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理念也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前准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转变传统观念,选择有效策略,优化备课行为,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不打无准备之战,如果把它比作一场精彩的“战争”,那么教师在课前要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其实,新课标下的有效备课已被提出了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备课过程中却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从而造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较多低效和无效的行为。因此,探讨和反思高中数学有效备课,使其能在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这对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内容主要是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自己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实践证明这样的理念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获得,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第三,忽视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少考虑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强调课本作用,忽视课程开发
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是权威,视教参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开发校本课程,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强调循规蹈矩,忽视个性发展
学校备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造成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太程序化,缺乏必要的创新,不能更多地体现教师的个性。
4.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而教师往往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发展。
5.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在教师讲的设计上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考虑得不多,缺乏“情感激发”(即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
6.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应用
有相当一部分备课笔记无异于“习题集”,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反思却被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探索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探索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就要从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这三个目标着手,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设教学情境,然后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从而引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因此新课程下的备课应该有更宽泛的外延,它要求教师要有大备课的观念。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备课工作:
1.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重视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设计,由备教案到备学案,以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方式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认为,数学成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及提炼的思想方法的价值比成果本身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认真扎实并有创造性的备课工作。教师应该超前一周备课,每节教学内容都有其较为独立的若干知识,需要我们准确全面予以理解与把握。找出教材中目标知识点、重难点、注意点,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逐一落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备课过程中是否有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成因;备课过程中是否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展开;备课中有无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取知识的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不同阶层学生,有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学习任务等,这些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备课过程中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设想能有多少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无分层作业的必要。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新知识的引入。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在考虑教育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有效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已经使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备课组是学校中最基层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研究组织,它是由几个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相同的同伴组成,是进行问题共研、资源共享、协作共进的最有效的团队。在当前的新课程下任何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同伴互助”。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在备课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发挥备课组的优势,团结合作,整合群体的智慧,备好每一个单元、章节的课程。从自己所在学校和周围学校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学校和教师们都在通过加强集体备课有效提升备课质量。
5.借助网络优势,整合课程资源,为有效备课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地发展,仅靠学校提供的有限的培训和交流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所以我们就要多借助网络的优势,运用拿来主义,通过上网学习、查资料、下载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同时也为有效备课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该教学方法前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可以看做是备课活动。如果教师的这一切探索性的活动都能积极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那我们就可以称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同红勤,程建华.试论“有效备课”[J].江苏教育研究,2008(4).
[3]李树臣,刘琳.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理念[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 (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