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聋人学校 付顺庆
据不完全统计聋人就业问题相对于正常人来说要困难得多,尤其在农村显得更为突出,聋人的就业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就业率低,很多聋人成了闲置劳动力;就业层次不高,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机械的劳动;流动性大,很多聋人没有稳定的工作。
聋生毕业后就业虽然不是特教学校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学校工作的任务,但是聋生就业难的状况却摆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前,对学校的发展却是一个考验,聋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特教学校的发展。
而学校也不得不为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着想,聋哑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
首先,还是聋人自身原因,聋人的听力缺陷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能力缺陷,这些能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所从事行业所需要的技能。任何一个工种都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且技术更新较快,大多数聋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浮浅,难以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技术要求,而技能性不强或适合聋人施展才艺的服务行业却不能成为聋人的从业主流。
二是缺乏工作协调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反映,聋人在工作中缺乏协调能力,行事独立,不主动交流工作,一些聋人在工作中也只顾自己的喜好行事,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他们也不喜欢和周围的健听人交流,而健听人也会因为语言障碍疏于与其交流,不愿与聋人合作,导致一些企事业单位人员对聋人同事的排斥。
三是缺乏交际能力。职业过程也是交际过程,因其耳聋缺陷,聋人缺乏必要的交际知识和交际礼仪,无法与健听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建立友谊和亲近感,而交际的失败往往使得远离健听人群的聋人陷入孤立无助的困境。
四是缺乏良好的职业精神。有些聋人怕苦怕累,只图安逸,对工作挑三拣四;工作中喜好猜忌别人,如说同事的不对,说老板的苛刻,总怀疑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背后欺骗自己等,甚至还会因为性格原因,容易在工作中与同事激化矛盾,较难与人和睦相处等。
以上问题反映出聋人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身适应问题。
另外,就业环境也是聋人的就业困难的一个很大因素。如职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残疾人就业被边缘化,造成聋人就业困难或者失业,但这些问题会随着就业环境的改善,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完善和社会民众意识的转变等逐渐地得到好转,因此,更关键的是在职业市场中聋人需要主动去选择,去适应,聋人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胜任岗位所提出的要求,这样才能自食其力,真正自立于社会。
那么,学校针对学生这些“不适应”和能力欠缺,该从哪些方面加强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呢?
一是面向市场,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主动进行学校职业课程建设,即时调整聋生职业知识技能结构。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学校所学职业技术派不上用场,即使有派上用场的,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无法独立谋生。可见,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存在问题,所学知识无法满足聋生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特教学校的职业就业应当主动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也就是应当因地制宜的设置适合市场需要或使聋人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课程。
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不仅要注重市场的需要,同时也应注意到聋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就是将聋生的一般劳动技能、专业能力及发展性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聋人就业和成才之路。
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聋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是技术技能,重要的还有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如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性、个人品质等,而聋人在职业心理品质所存在的问题,也使一些用人单位失去了对他们“职业道德”的信任,这不能不引起聋校职业教育者的思考,单纯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即使掌握了一技之长,也不能确保学生走上就业之路。作为学校教育,还应当开展综合职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以促使聋生在实际环境中形成职业心理品质。
那么,实践活动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树立职业理想,就是让聋人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聋生因耳聋缺陷的影响,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了解有限,对于择业,往往觉得简单容易,可以挑三拣四,因此,低起点的工作由于怕脏怕累不想干,高起点的工作却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无法胜任,常常是一部分聋人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干不久的原因,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存之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就能做。
另外,还要进行知残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短处,需要听力和交流多的工作,聋人不容易做好,也要让他们明白职业无贵贱、平凡也伟大的道理。
2.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聋人在学校因为接触社会较少,对劳动生活缺乏体验,而从业则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感受,劳动强度、独立操作、责任要求、规章制度、同业竞争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展职业体验和实践活动,能使聋人形成早期职业意识,并做好心理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聋人从业后的紧张、焦虑情绪。
3.开展职业礼仪教育。聋人因为耳聋的影响,接受信息量少,对常人的利益缺乏感受和理解,导致在思维、行为方式上有异于健全人。比如喜好对别人的谈话进行猜忌,无端的打断别人的谈话或使劲拽人衣服、拍打人身体以引起对方注意,情绪易激动,难自控等,一些聋人自以为常态的思维和行为却会使健全人反感,从而影响聋人的职业交际。
4.开展职业协作教育。因现代的职业多为流程化,需要多人合作,特别是一些规模化的企事业,更注重职员间的协调与合作。聋人要融入到合作化的群体之中,就要具备协调和合作能力。学校还应该创造机会让聋生与健听学生之间开展游戏、进行协作,以此训练聋生与健听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无障碍的协调合作。
三是发挥特教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单位,在聋生走向市场,适应职业需要中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桥梁作用,这座桥应当是聋生职业知识技能的“桥”,也是聋生职业心理品质养成的“桥”,还应当是社会市场环境接纳与协调的“桥”。这座桥有义务为聋生铺设心灵之路,创设人文的职业环境。因此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学校设立职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工作站。聋人有时是个孤岛、无助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在最无助、最困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教师可能是他们最忠实、最信任的倾听者。建立这样的咨询指导站,能给他们带来依靠和安慰,也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建立校企联系,协力打造残疾人就业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在市场和聋人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向企业宣传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纳聋人就业。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产品”(学有所成的聋生),让企业认识聋人,帮助他们消除对特殊群体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也可以通过邀请他们参与爱心活动,加强舆论宣传,让他们看到接纳聋人就业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度。
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是聋生就业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聋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聋生到企业参观与实践,拉近了聋生于市场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劳动力市场,更好地感受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增强对职业技能学习的紧迫感,促使他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大潮中。
聋人的职业技术就业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聋人的就业问题会更加复杂,学校所设置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有以发展性的眼光来考虑职业就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是聋人学有所用。
此文于2009年6月在安康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三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