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聋人学校 师红艳
摘 要:聋儿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程,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康复学校(公办的和私立的)因势逐年增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康复教学方式与方法都是新生学校软件建设先行之步。本文围绕责任、学习和爱谈了聋儿康复的一些实践感受:以管理者为核心的康复团队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自然胸怀,走进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胸有成竹,就能拓宽康复之路。
关键词:康复学校 自然 先进理念 科学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越来越关注聋儿康复工作,各地康复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与活跃,积极加入到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省级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地市级聋儿康复为骨干,语训班点为依托的聋儿康复网络中,为本地聋儿提供优质的服务,每年递增地取得可喜的成绩。各个康复学校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各个康复学校的环境条件有差别,但教师的敬业与辛苦是聋校无法比拟的。近年,聋儿康复“彩金”项目,人工耳蜗项目,为贫困聋儿创造康复条件,国家巨额投资后,当然要向各级各类康复学校以及家庭要效果的。笔者在聋校从事聋儿康复工作,曾任教聋校语文多年,通过对比,从事聋儿康复工作,社会压力大,教师工作压力相应增加。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初建聋儿康复学校以自然为主线展开工作,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
一、拥有自然胸怀,全心系聋儿
自然无界,能容纳能供给,人的胸怀有弹性,能屈能伸,虽与大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学习使之趋近总可以的。康复工作者都知道,聋儿康复是一项艰巨的挽救工程,逆难而上的路途坎坷崎岖,急功近利不可行,长期的训练与日积月累确实需要耐心和气度。开阔的心胸不是人生来具备的,许多人是在生活中修炼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气势。通俗地说:站得高,看得远。其实登高的过程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意志的磨炼,沿途看细节的过程。有心者,处处风景,人人为师,博大的胸怀渐渐养成;无心者,即使上至山顶或许感叹一句不过如此。自然心胸的精髓可从学习、责任和爱中汲取。
1.学习最先进的康复理念
我国聋儿康复工作发展至今20多年了,已进入成熟阶段,发展较快的中心已能和发达国家媲美。初建聋儿康复学校之前,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到一流的中心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康复管理与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拟订一个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尽量少走探险之路。本来起步晚,即使前进的脚步跟不上大趋势,至少理念不能落后,为今后的工作谱好前奏。与时俱进需要永无止境地学习,教育的变数与灵感都潜藏在学习的乐趣里。
2.领导具有历史使命感
从个人立场出发,心里只有自己;从聋儿角度思考,让家长看到希望;为提高本地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考虑,会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发展很快。把自己融入工作,为康复之畅而乐,为康复之滞而忧,领导的豁达与气度望而得知。一个好的领导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3.从爱出发力量无穷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凝聚力。因此热爱康复教育是所有工作人员的首要素质。入康复学校的聋儿年龄都在7岁以下,住校聋儿也不少,这就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悉心照顾,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付出妈妈般的爱才称职。心中有爱才会奉献,有爱才会主动进取,有爱才会全身心投入,为每一位聋儿的健康成长而欣喜。
二、走进自然环境,生活即课堂
聋儿康复就是指采用医学、教育、社会、工程等多种康复手段,充分发挥助听、学语设备的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减轻耳聋给聋儿造成的听觉、言语障碍及其他不良影响,使聋儿能听会说,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达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所以有目标的自然生活环境是聋儿课堂的主题内容,就像电视剧题材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提炼又高于生活,看后人人感觉剧情感人真实可信。从聋儿开始说第一句话,到能与人言语交流,教育教学没有捷径,只有时间和对话的积累。在听力补偿或重建后,老师或家长应该正常看待孩子,看着说,做着说,讲着说,从“自然起步”以期“回归自然”。
1.日常生活中学说话
通常,我们不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但它们在语言学的范畴代表不同的含义。在此需简单做一说明。人们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即“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其中(1)(3)就是言语,(2)就是语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聋儿学说话之初其实在践行言语,在言语习得与运用过程中逐渐感知语言规则,但是语言不能够脱离言语,言语也不能脱离语言,它们是不可分离的。言语的形成还需要有来自听觉、视觉、触觉的信息及发音、构音器官的协调。言语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学习和培养才形成的。
生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主题,生活语言丰富、形象、感知性强。日常生活过程是人一出生即耳濡目染,也许聋儿缺少耳濡这个环节,但身边的事物都是眼睛熟悉的,自己常需的。教学这些口语只需要多次反复天天运用即可。例如:人物、食物、衣服、自己的身体等,从最熟悉事物入手,让被“逼迫”学说过程演变成自需过程。
2.即时即景中学说话
自然变化多端,四季循环往复,事态发展不可预测,变与不变让人的感知不易疲倦,从而衍生出新的话题,让求知若渴的儿童惊喜不断,生活充满活力与新意。抓住每一次“新”的契机,利用孩子每一个兴奋点,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受语言刺激,情景重现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意识绝不是一片空白。例如:天气变化、一次失手打碎的鸡蛋、偶然看见的交通事故……由此引出的话题可以是认识,可以是常识,可以是安全教育。聋儿的全面康复就是在点滴教育教学中实现的。
3.创设情景中学说话
真情实景形象直观,易学易知,但略带“随意”的性质,适合片段的获取。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具有科学性的过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情景的创设是实施康复教育者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对聋儿已学的话语可以进行抽象与整合,可以复习与加深,可以操作与运用,还可以互动与创新。例如:创设情景超市,让聋儿说物品名字,运用购物用语,认识钱,计算价钱,购物与售货员角色扮演……在儿童参与的情况下,他们乐于学习,竞争学习,习得言语范围广,获得知识环节有实际意义。因此新建康复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大胆尝试,创设适合聋儿言语学习的多种生活场景,例如:水果天地、动物王国、美丽的家、交通工具、服装世界、变化的四季、丰富的蔬菜、会变几何图形、自然风光、多变的色彩、小小的医院、灵巧的手等。美丽的生活情景,丰富的语言环境,为聋儿学习语言,全面康复提供了物质基础,聋儿学习兴趣盎然,康复效果显著。聋儿的康复再不是单调、枯燥、无兴趣、效果低的“老式”训练。
4.识字看书丰富语言
当聋儿言语交流达到顺畅时,开始进行识字教学,培养聋儿看书的基本能力。口语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阅读书面语言是获取大量信息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从拼音教学开始,听辨、认读、正音、拼写每一环都不能缺少,基本功扎实,识字速度就快。这时教师讲故事的教学弱化,引导读故事,讨论故事应加强了,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一年学前教育准备必不可少。因为进入普幼或普小才是所有人的愿望。有的学校希望已经康复的孩子继续留校,进行正常的小学教育,这是不可取的,溶入普通人群,他们的各项能力提高更快,社会适应力更强。
三、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来辅助
万物变化皆有规律可循,聋儿是儿童,他们是听力障碍的儿童,他们的身体成长与同龄人无异,只是因失聪丧语让认知受限,因此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聋儿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借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泰亿格设备来辅助,把自然情景适时“搬入”教室,让新建的雏鹰康复班起飞时稳些、直线些。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康复实践,以聋儿为本,树立全面康复的理念,完善后续教育机制,让回归主流的聋儿得到可持续发展,康复工作才得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勿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研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支持开展残疾人康复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中也指出:“支持各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建设,以聋儿康复为重点,逐步将业务范围扩展至全年龄段。”如果把儿童的成长需要比作阳光、空气和水,那么聋儿的康复还需要一个助听器或电子耳蜗植入设备,一个得力的康复团队——医生、言语矫治师、学校工作人员、家长,一个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聋不是聋儿的错,若对筛查出的聋儿顺其自然则是家长的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的冷酷。当天时——国家政策保障与经济大量投入,地利——各地重视兴建和扶持康复学校,人和——全民康复意识提高汇集此处时,新建的康复学校和工作人员以自然的心态缓解心中的压力,拥有自然胸怀,走进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胸有成竹,就能拓宽康复之路。因各地聋儿康复机构承载着一人康复,全家幸福,社会受益的重大责任,所以应克服重重困难,循“自然”之路,浇开聋儿康复之花。
此文于2009年6月在安康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三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