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其后出现的知识分工是导致学科产生的关键因素。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体系都能发展成为学科。英国学者赫斯特(P.H.Hirstt)指出,学科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性质上属于该学科特有的某些中心概念;②具有蕴含逻辑结构的有关概念关系网;③具有一些隶属于该学科的独特的表达方式;④具有用来探讨经验和考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技术和技巧。(华勒斯坦,1999:14)独有的概念体系、表达方式、研究方法是知识成为学科的基本条件。
学科还有规训的含义。在词源学上,学科源自希腊文的didasko(教)和拉丁文(di)disco(学)。(华勒斯坦,1999:13)英文discip line具有服从或惩罚的意思,来源于discip le,意指追随宗教或政治领袖的信徒。(小川芳男,1999:165)学科一旦成为社会存在,它就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科目,而是成为社会建制的一部分。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组织的;既是知识的,也是政治的。西方的学科结构沿着神学—文学—科学的路径发展,我国则由以经学为中心转向以科学为中心,中西学科发展的历史交织着知识与政治的对立与互动。
一般情况下,国家在选择知识时保持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中世纪,教会控制着学科的合法化,大学开设的学科要经过教皇的许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取消了所有神学和古典科学,开设机械、矿物、农学等实用科学。在大学自治的理念下,学校对知识的选择影响显著。巴黎大学建校之初,就吸纳了教育中最高深的一些方面,将一切粗浅的方面排除在外。(涂尔干,2003:143)18世纪,德国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发起大学改革运动,率先开设数学、物理学,使科学知识进入大学课堂。1898年,伦敦大学单独设置工程学部,引领工学的发展。社会对知识选择过程也会施加压力,特别是市场经济兴起以后,应用学科得以广泛发展。知识具有一个开放的特性,各种力量介入选择过程,共同赋予知识体系的合法性。
我国有着中央集权的传统,知识选择历来为官学主导,秦代法家主政,遂有“焚书坑儒”,唯留有法家等书。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经学盛行。民国时期,废经学,兴科学。各种知识体系随着时代潮起潮落。我国当前的学科目录分为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3级,结构整齐划一。从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到学位授予,都必须严格按照学科目录进行。科层化的知识管理形成了全国高等教育千人一面的格局,也遭遇了实际的困境。例如,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没能反映学科的实质性内涵,艺术学有独特的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新闻传播是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运动人体科学,由于包含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的诸多内容,很难界定在教育学门类。面对从上至下的行政权力干预,2011年的学科目录调整取消了二级学科的统一设置,并计划在未来10年取消一级学科的统一设置,由地方和部分高校自主设置学科,国家只负责统计已有的学科状况。如果这个构想得以实现,我国的高校自主权将大为提高。目前,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已开展了3年,但是一级学科设置权力的下放仍然遥遥无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