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的办学情怀与办学理念及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研究
杜福磊
笔者拜读台湾著名教育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先生的《王广亚的奋斗人生》《升达与我》《成功与我》《广亚锦言拾粹》等几部著作,深感受益匪浅。研学这位民办教育家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来、逐渐形成的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一种如获珍宝之感;他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的办学情怀,创办一流民办高校的办学胆识,先进的办学理念,内涵丰厚的“校训”特色,科学管理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治校方略,开阔的办学思路,求真务实的办学原则,体现大爱慈教与诚信严管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因材施教”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现代公平正义教育思想,独树一帜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特色等,构成了自己完整、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教育家的办学情怀与胆识、爱国爱乡之深情、所走过的艰辛办学之路和所取得的辉煌办学业绩,以及对国家和家乡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更令人感佩!今天,在振兴民族教育、实现河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对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创办一流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感到很有必要做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一、教育家艰辛的创业历程与辉煌的办学功绩
王广亚先生(男,汉族)出生于1922年6月30日,河南省巩义市人,祖籍巩义大峪沟海上桥村。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忍饥受寒、耕读传家的山村生活养育他渐渐长大,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抱着求知的渴望和胸怀着远大志向,他17岁就离开了山村,走到外面的世界去求学和谋生。1947年,这位25岁的青年辗转漂泊到了台湾。海峡两岸冰封隔绝了40多年,这位海外游子饱尝了思亲思乡之苦。在学业和事业的长期求索中,他既饱尝了攀登的艰辛,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1977年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博士学位,1997年获韩国清州大学经营学名誉博士学位,2009年获韩国南部大学哲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在台湾他刚到28岁时就效学武训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靠本事挣钱,自强自立,省吃俭用,克服千难万险,攒钱兴办教育培育人才。1948年在台北创办了私立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1955年在桃园县创办了桃园育达高级中学,1999年在苗栗创办了苗栗育达科技大学……在60余年间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多达70万人。王广亚先生因其显著的办学业绩被推举为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长达28年,并入选台湾第一届私校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
王广亚先生始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人民,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非常关心,为报效桑梓做到倾其所能、尽其所能。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冰封的海峡两岸关系渐渐解冻了。1990年他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带着“回馈桑梓”的心愿,他首先在家乡巩义海上桥村捐资兴办了一所小学。此后又陆续创办了北京育达管理科学教育中心、内蒙古经贸外语职业学院等。回家乡探访考察后,他深切地感到,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密集,近一亿人口的大省,高等学校太少,学生上大学太难了,这不仅直接制约着家乡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中原人才培养、中部振兴崛起的伟业,于是萌发了在河南捐资创办全国一流的民办高校的愿望。1991至1992年他多次回郑州考察,此时作为年近古稀的老人,虽历尽艰辛,但造福桑梓的初衷始终不曾改变。在当时的河南省领导李长春、李克强等以及郑州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捐资兴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该校于1993年建设落成,至今已走过了21年的历程,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创业遍及全国各地。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已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中原乃至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继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成之后,他于2004年又投资兴建了另一所寄寓着他报效家乡这一理想的高等院校——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简称成功学院)。该校创办10年来,以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优势,向社会展示了一条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王广亚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海峡两岸创办学校10余所,至今培养两岸学子和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人才70余万人,为海峡两岸的教育事业和祖国人才的培养,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广亚先生曾说:“在我70岁以后,竟然又创办了三所大学。这便是位于新郑龙湖镇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位于台湾苗栗的育达科技大学和位于河南巩义的成功学院。……我把建成的成功学院作为报答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礼物。”[1]1由此可见,王广亚先生始终是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怀,真诚地去实现他“在桑梓怀抱回馈桑梓”的心愿。在办学实践中,他还致力于推动两岸教育文化的交流事业,多次组织两岸大学生交流互动,促进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增进民族感情和文化认同。由于业绩显著,得到了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海峡两岸人士的肯定和好评,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由此,王广亚先生2009年获“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殊荣,2011年又相继获“全国教育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原之子”等殊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今天,年逾90的著名民办教育家王广亚先生仍在教育领域默默地奉献着,他那种为祖国、为民族、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以及他所取得的辉煌的办学功绩,将永远激励着中原家乡人民和莘莘学子奋勇前进!
二、教育家的情怀与胆识
(一)饱含爱国爱乡爱民、造福华夏子弟的办学情怀
王广亚先生曾说:“爱国,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古人尚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3亿人同属华夏子孙,黑眼睛,黄皮肤,我们的血管里贯通着同一个血脉。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祖国。”他认为:“内地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同是华夏子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1]76可见,王广亚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真挚的同胞之爱的志士仁人。1990年他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就陷入沉思:国家发展了、强大了,河南也大变样了,但河南的高等教育还不发达,“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呢?能为河南做些什么呢?……我作为教育界人士,也只能在教育方面回报桑梓了”[1]206。他曾多次坦言:“办教育是为社会造育良才,是公益事业,良心事业,绝不是图个人一己之利。……回河南家乡办大学完全是为了回馈桑梓,造福中原子弟,别无任何私念。……学院的全部资产,都属于社会,广亚只是奉献,只是回馈……教育乃公益事业,不是私家园林。”[1]240-241“我几十年办学坚守这样的宗旨:搞教育不是为了个人发财,一心想发财的人搞不成教育。搞教育是为了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当年武训行乞办学,何等艰难,但他执着一念,终获成功。我今兴学,有多方支持,回馈社会,理所当然。”[3]111他还鲜明地指出:“现代中国历史上热心教育的巨子,如陈嘉庚、陶行知先生等,都是一心为民族复兴着想,毫无利己之念的人。建树一番事业重要,造福国家民族、建树崇高的道德丰碑更为重要。”[4]22可见,王广亚先生是饱含着爱国家、爱家乡的情结回大陆家乡办学的,办学的目的是报答祖国和人民,回馈桑梓,造福华夏子弟,造福当代,荫庇后人;他把办教育当作公益事业,当作爱国家、爱家乡和奉献社会的一种情怀和体现方式。这样的民办教育家才真正是胸怀宽广、志向高远、胆识非凡、境界高尚的人。
(二)契合祖国教育方针与时代精神的办学胆识
办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贯彻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曾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应该是首次关于“教育方针”问题的完整表述。到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应是党和政府正式提出“教育方针”的明确表述。经过十年“文革”之后,历史走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应是以正式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教育方针”的明确表述,规定了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性质、方向、目标和任务。到了2002,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了2007,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12,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我们说,自毛泽东时代到20世纪末,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教育功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个方面来界定的。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教育方针,仍然是从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任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个方面来界定的。只不过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发展要求,教育方针在内涵表述上自然会有时代性的新变化。但是,教育方针在所坚持的根本点上却是始终一致的:一是始终坚持办教育的方向和功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二是始终坚持教育的目标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始终坚持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越来越重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简要地说,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主要是办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王广亚先生在办教育60余年的实践中,始终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三个重大关系问题,他的教育思想是:“广亚历来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德居第一位。”[1]160“所谓‘道德学问’,道德还在学问之上。”[1]160“大学生应是社会文明高层次的代表,他们应该以道德立身,为社会做典范,处处表现有高尚的品德,有文明的素养,摆脱低级趣味,追求人生高境界。”[1]160“我们决不能放松‘以德育人’……首先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1]161他还反复强调“大学,呼唤公德回归”[1]164。学生培养要“重德行、重人品、重文明礼貌”[1]162。他认为:“今日是好学上进的学生,把学习做人做事当作立身之本。既有文明的素养、高尚的人品,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加上健康的身体,敬业乐群,就一定能做成某项事业,从而成为国家社会的大器。”[4]45王广亚先生的这些育人思想,内涵丰富,切中肯綮,与我们长期所强调的人才培养“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升华”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对人才培养要达到“高素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说,他所提出的这些教育主张是契合祖国的教育方针与时代精神的,也体现了他作为民办教育家的宽宏视野、非凡胆识和理论思想的深邃。
为了使学子在大学学习阶段树立起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王广亚先生在他所创办的多所大学校园里,树立起他亲自手书的《大同篇》的匾额或石碑。《大同篇》是先秦儒家学说的经典篇章,全文虽然只有107个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精辟,把以天下为己任、以仁德为核心、以孝道为宗旨、以人伦为标准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主题,表现得深刻、具体、明晰。“大同”的理想是传统儒家至高无上的治国之大道。“大同”理想的付诸实现,便是国家政权得以归民众所公有,也即“公天下”,这就有了“协商民主社会”的雏形。要实现“公天下”,在政治上,必须选拔贤才和推举有能力的人来为人民服务;在社会风气上,要讲求诚信待人,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建设和谐社会”;在社会劳动关系上,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合理结合,形成讲贡献、讲仁德的社会风尚,建立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大同篇》留给我们后人的这种理想的社会愿景,简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中所谓“空想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此种中国化的理想社会愿景,却早于近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两千多年。王广亚先生如此钟爱和推崇《大同篇》,是意欲今天的大学要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境界人才,培养以天下兴衰、民族兴亡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为担当的当代有用之才。这样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们说,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方向。王广亚先生重视和坚持“大同社会理想”的人才教育培养观,同公办高校坚持培养人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本、以德育教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宗旨,从本质内涵上讲,也是契合和一致的。
三、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王广亚先生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由11个方面构成。
(一)办学理念:伦理、创新、品质、绩效——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伦理、创新、品质、绩效。他说:“我从事教育60年,困难重重,挫折多多,但我都一个个克服了,荡平了。因为我有实干精神,这一点仿佛愚公。我也善于动脑子,几十年与时俱进,努力赶上时代,从而形成了我的一些办学理念,最基本的就是:伦理、创新、品质、绩效。”[1]68所谓“伦理”,一般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各种道理和准则。王广亚先生所提出的学校“教育伦理”,即指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友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的关系”。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即对学生要慈教严管、对教职工要赏罚分明,处处见文明、人人知礼仪,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所谓“创新”,即指办学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掌握时代脉搏、体察社会需求”,“使校园生机无穷,使教学和科研动力无限”[1]70。所谓“品质”,即指“校园软件与硬件建设追求高质量,教师和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力求高水平”[1]72,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高品位。所谓“绩效”,即指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制度,作为校务运作的准绳”,在确保校务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实施中,“使教师勤于教、职工勉于事、学生乐于学。在教学研究、学习目标、生活教育、升学就业和行政效率等方面,呈现卓越的工作绩效”[1]72。我们说,王广亚先生提出的“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内涵十分丰富,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于:一是能够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文明的基础上,着力于时代性的创新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质量;二是致力于将青年一代培养成品德高尚、才学精良、人格健全,有作为、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敢担当的当代人才;三是注重炼造师生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及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四是力求使大学校园“生机无穷”,使教学和科研“动力无限”,使工作绩效实现卓越。
(二)校训:勤俭、朴实、自力、更生——定位准确,内涵丰厚而有特色
王广亚先生制定的校训(亦称“办学作风”)是: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他说:“‘勤俭、朴实、自力、更生’八个字,我一生坚守不渝,60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育达高职、育达高中、育达科技大学、升达学院、成功学院共同的校训。这八个字朴素平常,明白如话,它不但是我治校的宗旨,而且是我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我对这八个字的诠释是:勤俭——全力以赴,节约人力物力;朴实——脚踏实地,不弄虚作假;自力——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更生——痛定思痛,为成功想办法。”[1]73这八个字的内涵确实是丰厚而有特色的:“勤俭”即勤劳俭朴,即办好教育要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民族传统精神风尚;“朴实”即朴实无华,即办好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时代精神;“自力”即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不畏艰难困苦,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更生”即在经受困难和挫折后,要深入思考,鼓起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敢地去赢得更加生机蓬勃的事业成功。这些正是我们所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勤劳俭朴、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秉承这样的校训精神,践行这样的治校宗旨和办学作风,就一定能够办好学校和教育事业。
由此想到,当下的高校“校训雷同”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缺失的是内涵和特色。据2013年3月6日《光明日报》所载《校训雷同,缺失的是什么》一文:“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还有在校工作七年的教师不知所在学校的校训。……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一时间‘同质化’‘摆设式’成为不少网友对于校训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精神、治学思路的指责。”我们说,校训应该有“特色”,应体现出对在校学子成长的关注与期待,只有充满人文情怀且真懂教育的教育家,才能制定出体现本校精神风骨和治学理念特色的校训。这样的校训应该是既不雷同又好记的。例如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不做假账”,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是“文舞相融,德艺双馨”……这些校训内涵丰厚,所反映出的大学精神与治校思路特色鲜明,既不雷同又好记。这些校训都避免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类千篇一律的雷同化。王广亚先生为他创办的学校制定的校训“勤俭、朴实、自力、更生”,极为符合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实际,极为符合这类学校学生的进校培养与日后毕业就业创业的实际,堪称对办学与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科学、内涵丰厚而特色鲜明的经典校训。
(三)办学精神: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体现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观
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办学精神是:“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1]76他说“这12个字凝结着我数十年办学的经验”,同时这既是鼓励学子的精神力量,又是对同学品德、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要求。“爱国,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质量。”[1]76“爱校,即爱自己的母校。……一个人从无知启蒙到有知,再到知之甚多,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培养。”[1]77“宁静,是对学生品德涵养的要求。……宁静的心态是获取真知的前提。……学问、本领,总是属于宁静好学的人。”[1]77“至于礼让、整洁……学生们学了很多知识,文明修养也应随之提高。待人接物,交往做事,谦逊有礼,谈吐文雅,举止有度,得理让人。……这对个人事业和前途大为有益。”[1]78“整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这种文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养之有素、积久成习的良好品德。”[1]78王广亚先生提出的以上办学精神,主要是对学生品德、学习和行为习惯的明确要求,可以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是期望学子人人都有一腔爱国热情,并热爱自己的母校,做到不骄不躁,好学不倦,心安神定,举止文明,爱整洁、讲礼仪,用宁静的心态去学习,去获取真知,达到“宁静致远”的成才境界。这些办学思想正充分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观,实属远见卓识之论。
(四)办学要求:“三心”“三严”“三特色”——体现大爱与慈教、诚信与责任、严管与激励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办学要求是:“三心”“三严”“三特色”。他说:“我的‘三三三制’的理念是逐渐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第一个‘三’是爱心、关心、耐心。第二个‘三’是严管、严教、严考。第三个‘三’是三个特色,一是两证多照;二是守时、守信、守法;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风度气质的形象特色。‘三三三制’的核心是要求具备三个特色,即教学特色、品德特色和形象特色。”[1]82-83
首先从教学特色看,对学生教育培养要求做到“关心、爱心、耐心”,这“三心”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大爱”和“慈教”。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年老教师爱生如子,年轻教师爱生如弟妹。”[1]83此话何等中肯!事实上,没有爱心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没有爱心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应该是具有大爱之心的人。“三严”即严管、严教、严考,体现的是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心,放任自流是办不好教育的,没有“三严”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其结果正如王广亚先生所说的:“学生毕了业,徒有虚名,并无实学,办事缺乏严谨作风,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社会对学校会有什么评价?失了信誉,学校还能办好吗?”[1]86
所谓“三特色”:一是“两证多照”的专业技能特色。“两证”即毕业证和学位证;“多照”即英语四、六级证、注册会计师证、经济师证、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还有诸如教师资格证、速录师等级证、律师资格证等。大学学习期间如能取得“两证多照”,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了。二是“三守”的诚信品德修养特色。“三守”即守时、守信、守法,这是对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公民的基本要求。“守时”就是“开会、上课、休息、约会等,准时无误”;“守信”就是说话办事讲信用,具有“诚信修养”;“守法”就是“要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不做悖理违法之事。”[1]86可见“三守”既是一种文明的标志,又是一种诚信修养的品德特色。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风度气质的形象特色。王广亚先生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受了多年教育熏陶,气质好、礼貌好,就会受人欢迎”,“应当成为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群人”。[1]87由此可见,王广亚先生所提出的“三三三制”的办学要求,是很有见地的,它体现了“大爱”与“慈教”、“慈教”与“严管”、“严管”与“激励”、“诚信”与“责任”等当代人才培养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彰显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特具的教学特色。
(五)办学原则:“三个一流”“五好”“四个留人”——体现开阔的办学思路与前瞻性的办学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
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办学原则是:“三个一流”“五好”“四个留人”。早在2003年他就说:“办好一所大学,我的主张是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还要有一流的管理,三者缺一不可。”[3]94到了2007年,他进一步提出:“广亚集一生的办学经验,深知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这‘五好’缺一不可。具备这五个条件,办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声望日隆,信誉上升,学生就会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校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所谓名校,不是靠夸大宣传、自我标榜树立的,而是日积月累,学生和家长口碑相传,最终被社会公众所承认,大家心向往之,从而确立起名校地位的。”[4]12他认为总其“‘五好’凝成‘一好’,便是‘学校办得好’。……教师素质高,学校设施一流,制度和管理到位,福利好,人心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校风优良,戾气消散,弦歌声声,这样的学校谁不言好!”[4]14至此,由“三个一流”办学原则发展到“五好”的办学原则,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中有关“办学原则”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到了2009年,王广亚先生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三个一流’,指的是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福利。这是我在办好学校的‘五项原则’中特别强调的三个方面。”[1]87他认为:“首先是一流的教师。我一贯坚持办学要请好老师,请品德优良、学识渊博的好老师。……现代人常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至今仍然坚持‘名师效应’的信念,一个名师可以提高一所学校的影响力,一群名师可以使整所学校声名远播。”[1]87“设备一流,也是我历来坚守的。这是办好学校十分必要的条件。……办一所大学,没有先进的设备就不能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会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1]89-90他认为,办好学校“一流的福利”非常重要,他的经典名言是“教好学生是老师的责任,照顾好同仁生活是校长的责任”[1]90。这句“经典名言”,很快被广泛传播,在台湾教育界和当今的大陆教育界可谓广为人知。还值得重视的是,他在强调办学要做到“五好”和达到“三个一流”的基础上,又提出“四个留人”的原则。他说:“中国早有‘得人者兴’的古训。……留住人才,共同兴教,确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在成功学院创校初期,我就明确提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四原则。”[1]179-180我们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环境留人”作为一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与传统“三留人”说法相提并论,构成了他“留住人才兴事业”[1]179的完整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民办教育家所特有的开阔的办学思路、前瞻性的办学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也是他教育兴、学校兴、事业兴的经验之谈。
(六)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与“一主二辅”模式——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现代公平正义的教育思想
王广亚先生提出的学生培养模式是“因材施教”,实行“一主二辅”的“三种培养模式”。他说:“提高质量是核心,培养人才是根本,但培养人才,全面提高素质,不可能凭空提高,凡事都须从基础做起。”[1]132他认为,办好民办高校,不能脱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招收的“都是三本分数的考生”这个客观实际,所以要“因材施教”[1]132。那么,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呢?他在和其他教育者反复总结、讨论的过程中,最后提出并肯定了“一主二辅”的三种培养模式:“一是举办5%的学生考研提高班,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的教学计划,用一年时间冲刺考研和实践。……二是对75%的学生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四年的教学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强化实践,满足服务就业的需要,这是主体培养模式。三是将20%基础差的学生,组成基础补习班,这是辅助培养模式,以满足后续课和就业需要为目标,重点加强数学和外语训练,采用不同的教材和要求,在一定时期内逐渐提高,逐步流动到主体培养模式中。”[1]132-133他认为,实行“一主二辅”的三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优化一批成英才,培养一批成良才,转化一批成人才”[1]133的最优化培养目标。因为“一主二辅”的培养模式,涵盖的是全体学生,不是只重视尖子、放松或放弃绝大多数学生,“而是既培优,又补差,还要加强正常教学,照顾多数”[1]133。我们说,王广亚先生所提出的“一主二辅”的三种培养模式,既体现了我们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精神,又体现了新时期我们所强调的“办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同时又贯彻了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便使“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努力办好公平公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七)教学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有“学问家的渊博”,天职是“认真教学,以质量取胜”——体现了正确而先进的教学观
王广亚先生说:“我们民办高校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树立威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赢得信任,一是科学管理,二是认真教学,以质量取胜。……三尺讲台,正是教师施展真才实学和创造才能的舞台。一讲课,教师的知识功底,语言表达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启发诱导的智慧,都会展现出来。别小看一堂课。一出戏,尽显演员本事;一堂课,也尽显教师本领。”[1]128-130“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干的舞台,教师知识和才能的高下,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一堂课展现无余。同样,教师的知识缺陷,才能的不足,分析综合能力及驾驭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的欠缺也会暴露无遗。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演员的天地在舞台,教师的天地在课堂。”[1]132这是真懂教育的经验之谈。
王广亚先生还说,他“十分欣赏有生气的课堂气氛,不喜欢沉闷死寂。教师讲课要有激情,语言流畅,抑扬顿挫,大气磅礴;能脱开讲稿,行云流水,左右逢源。听一些行家讲课,神态自然,风趣迭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且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展现出的是学者的风采,突出在学生面前的是学问家的渊博。听这样的课,如入山阴道上,不尽美景,变幻眼前,使人应接不暇,那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觉时间流逝太快,不觉间下课铃声已响,仍余味未尽”[1]131。他这里把优秀教师的讲课情况、好的课堂效果表述得惟妙惟肖、生动具体。
我们认为,好的老师为什么能把相同课程的内容讲得有激情、有趣味、风趣迭出、韵味无穷呢?关键是其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否丰厚。往往是同样一节课,甚至是大致相同的讲稿,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听名师讲课,课堂精彩是在不知不觉间自然呈现的。名师讲起课来往往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抑扬顿挫、灵活睿智,令人不得不叹服:名师就是名师!那么,名师为什么能这样呢?关键是他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故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能够化深奥为精辟、化复杂为精要(即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清晰,而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课堂教学一定是受学生欢迎和同行专家认可的。由此可见,王广亚先生提出的教师的知识要有“学问家的渊博”、天职是“认真教学,以质量取胜”的教学思想,是一种真正懂得教育、重视课堂教学的正确而先进的教学观,值得从事教学工作的同仁认真地去学习和领悟。
(八)“三吃”精神:吃苦、吃亏、吃气——体现正确的人才教育成长观
王广亚先生说:“年轻人要学会‘吃苦、吃亏、吃气’。这‘三吃’是我个人工作的体会,希望毕业生走出校门能够牢记,能够切实做到。”[1]224“不受苦中苦,难熬人上人。”[1]224“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不要事事想占便宜,而要准备吃亏。”[1]227“我劝年轻人一定要能吃亏。在某种意义上,‘吃亏是福’这话也确有道理。”[1]227“‘吃气’,就是要年轻朋友、青年学子有忍耐心,能忍一时之气。”[1]228“吃了‘气’才懂得争气,争一口气,自己开辟自己的前程,走自己的路,才算真正有‘志气’。”[1]229“总之,吃苦,吃亏,吃气,这是广亚的人生体验。世事艰难,人生漫长。涵养心性,要不怕吃苦,甘心吃亏。”[1]229以上这些至理名言,是他60年来长期办教育和培育人才成长的切身体会和人生经验的总结,推心置腹地作为办学和培育人才的实践经验告诫广大师生,其示理可谓深刻、精辟、中肯。我们说,从事人才培养工作,树立能“吃苦”的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便可炼就勇于担当和拼搏的品格;树立能“吃亏”的精神,懂得甘心“吃亏”是人生智慧的修炼。一个人在成长中不断地“吃亏”才能修炼得成熟、聪明和睿智,因此,乐于“吃亏”便能炼就乐于奉献、有容乃大的思想境界。树立能“吃气”的精神,往往需要更大的涵养和肚量,能“吃气”的人凡遇事能忍让、能包容,不争强好斗,不鲁莽行事,便能在冷静、理智的情绪状态下化解矛盾,找到恰当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能“吃气”便能炼就心胸宽阔的品格,长此以往,便能在确保自己一生平安中干成大事业。由此可见,王广亚先生所提出的“三吃”精神,内涵深刻、精辟、独到,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和领悟,它能让青年学子终身受益。
(九)读书学习要求——体现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践行紧密结合的“终身学习观”
王广亚先生说:“学生应以学习为第一要务,最好的学生应该勤学力行,庄重文雅。”[4]52“青少年学生,任何时候都要把求知当作自己的第一责任。”[4]53他指出:“认为知识无用,不必下功夫读书,以为凭借某种关系就可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这是天大的误区。谁要这样认为,那就难免会给自己的前程埋下隐患,甚至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如今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不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没有一技之长,赤手空拳走入社会,即便一时侥幸,能长期蒙混得下去吗?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靠朋友、靠关系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以诚信待人改变命运。文化科学知识,能为你插上双翼,帮助你飞向理想的天空,领略蓝天白云和宇宙的辽阔无垠。”[4]53他还告诫学生:“用功读书,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学而不努力,不用功读书,就像工人不好好做工、农民不好好种田一样,都是失了本分。……因为人通过读书,可以获得前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接收到现代人创造的知识财富和讯息,从而转变个人气质,脱离愚昧,变成聪明有为的人。”[4]49对读书学习的作用,他卓有见地地指出:“读书启智,认真读书,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1]252“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不外乎六个字:学做人,学做事。……懂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对于尚在校读书的学生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学会做人做事将使你一生受用不尽。”[4]43-45那么,如何读书学习呢?他指出:读书学习“要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并在工作、生活和实践中加以应用,举一反三,有领悟,有升华,深入探求,融会贯通,有独创,有新见解,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唯权贵马首是瞻。这样读书,展卷得益。”[1]253他还认为:“读书,贵在有恒。……丰富的知识靠长期积累而成。……读书,要刻苦用功。古代大学问家和许多有成就的人,大抵从小都有刻苦读书的经历。……读书要珍惜时间……轻易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一旦白了少年头,岂不悔之晚矣!”[4]49-51他还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非一阵子的事。”[1]253人生要“少年重学习,青年重修养,壮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4]64。
我们说,王广亚先生所提出的读书学习观,是一种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力行紧密结合的“终身学习观”;他所指出的读书学习能够“启智”、读书学习是为了“增智明理”、增智明理是为了“做人做事”的见解,阐析事理深刻、精辟、独到;他所提出的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非一阵子的事”、人生要“少年重学习,青年重修养,壮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的终身读书学习的理念,更属高瞻远瞩、卓有见地之论。事实正是如此,读书学习理应成为人生第一件大事,一个人如能在读书学习中,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道;在读书学习中,修炼勤奋、机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有志有勇有谋、勤于实践力行的做事之道,应该说他就具备了安身立命的条件。
(十)治校方略(行事准则):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体现科学管理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现代先进的管理观和科学发展观
王广亚先生说:“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1]79“这16个字是我治校的基本方略,是我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1]79所谓“计划创新”,“是指学校在订计划、谋发展、作安排上,要坚持创新思维,走新路、出新招。”[1]79所谓“执行彻底”,就是“制度带有刚性,不能允许任意折中通融。”[1]81所谓“考核严谨”和“赏罚分明”,就是“治理学校……一年两次的考核要严谨而公平。”[1]81“学院一年两次考核要与员工奖金挂钩。……如果考核走过场,你好我好他也好,人人都是一百分,那样下去,员工也就不把考核当回事了。”[1]82我们说,做到“计划创新”,学校工作就年年有新思路、新举措,便可使学校一切工作始终保持鲜活的生机,办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到“执行彻底”,便可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保障学校全面工作走向科学化的管理;做到“考核严谨”,就能公平公正地对每一位教职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便可使整个校务工作、全员岗位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做到“赏罚分明”,认真进行奖先奖优,惩罚差后,便可调动起全校师生员工锐意改革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与时俱进的工作积极性,便可使整个学校工作在开拓创新中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王广亚先生提出的16字治校方略(行事准则),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现代先进的管理观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体现名园、名木、名人、名言、名碑、名景等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鲜明特色
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化家园。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绝不是仅在课堂中生活和成长,而更多的是在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中成长。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精神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唤醒”大学生脑海和心灵中沉睡的部分,对他们素养的形成和身心的成长产生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如何彰显大学文化精神,增强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办出学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来,这是办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王广亚先生深谙其道,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匠心独运地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彰显校园文化精神。他精心地通过名园、名木、名人、名言、名碑、名景等匠心独运的建造,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精神。王广亚先生说:我“特别看重校园的整洁,举目窗明几净,行走不会踩到纸污痰秽,师生传习其间,心情清净舒爽,有助教学成效。整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学校作为培育良才的基地,理应是整洁的典范。”[4]189可见,他把“校园的整洁”当作校园文化鲜明特色和大学文化精神的基础工程来营造,我们认为这是非常精当的。他曾说:“我这一生办了十多所学校……我干事情不喜欢与别人雷同,总要显出自己的特色。……我一切为教师和学生着想,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幽美的生活休闲环境。”[1]33他指出:“学院的笃行路、碧峰路、自强路、创业路以及……体育馆、图书馆、信息大楼、外语大楼、学生宿舍14栋楼房等……每一条道路,每一处建筑都是我的心血凝聚。四栋教学楼馆,楼顶上都设计了博士帽样的造型,看上去新颖别致,构思精巧,是我特意为之,意在勉励学生努力攀登文化科学的高峰,人人成为志存高远的卓越人才。”[1]34可见,王广亚先生的校园建筑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彰显了校园文化精神。对于在这种校园文化特色氛围中读书的学子的素质形成和身心成长,其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在名园、名人、名言、名碑的建造上,王广亚先生更是匠心独运。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科学文化巨人。他们在科学和文化的某一领域卓有建树,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在升达学院体育馆的前厅内,就安排布置了河南古代十二历史文化名人画像(即老子、庄子、张衡、张仲景、蔡文姬、范缜、吴道子、玄奘、杜甫、韩愈、白居易、岳飞),并一一加以介绍,供学子瞻仰学习。……看过以上历史文化名人的扼要介绍,相信每一位学子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学习和崇拜的人。无论你是热爱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无论你倾心文学艺术或管理科学,你都会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智慧和勇气,汲取前进的力量。”[1]171-175可见,王广亚先生匠心独运地设计名园、名人、名言、名碑,是在营造一种人文与科学有机交融的大学文化精神,用名垂千古的圣贤形象,激励学子怀抱建功立业的理想;他欲让古代圣贤与今日学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鼓励学子树立起效法古今圣贤、造福人类社会的壮志豪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创造奇迹、铸就辉煌。
王广亚先生建设学校,非常重视保护环境,坚持把建校与绿化同步进行,通过美化校园营造文化韵致。校园内,所有建筑物的前后和大道两旁都广植花木,宽大的草坪绿草如茵,校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进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校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约有二十亩的绿色大草坪。“大草坪东端草地上,还有几只洁白的绵羊在低头吃草,汽车来往,人们走动,它们一点也不被惊动,只顾自己吞食青草,这小羊真是可爱……走近了细看,方知是一群汉白玉雕塑。”[1]177原来这是精心设计的景观,欲在校园里营造大自然朴素亲和、闲适恬静的意境。
总之,大学校园应是师生的理想精神文化家园、美好的生活乐园。王广亚先生多年来着意营造“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的文化生态校园,彰显了“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功能;他通过名园、名木、名人、名言、名碑、名景等匠心独运的建造,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色,处处彰显了其“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浓郁校园文化精神,也使民办高校办出了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优势和特色。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中读书学习的莘莘学子,其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身心的健康成长,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教育家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价值
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艰辛的创业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办学功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70余万各级各类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他形成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建构了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今天,探析王广亚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对于总结民办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办与民办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读王广亚先生系列教育理论著作中,深感其教育思想理论内容的博大精深,办学实践经验的难能可贵。一是在处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与与时俱进的关系上,他做到了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创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省情、地情、民情、乡情的民办高校的成功办学之路;二是他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眼光,精研和谙熟大陆内地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国家的办学方针政策达到有机契合,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三是他饱含爱国、爱民、爱乡的办学情怀,具有教育家的卓越胆识,终身践行“三吃”精神的办学实践之路,一生历经磨难,始终做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国为民办学,矢志公益奉献;四是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着意营造“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校园文化精神,使民办高校办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广亚.成功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树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首开河南高校整建制学生赴台研修之先河[N].河南日报,2012-05-17(10).
[3]王广亚.升达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广亚.广亚锦言拾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王广亚,林郁.王广亚的奋斗人生[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附:
王广亚奋斗人生功业赞
杜福磊
2013年6月
九十春秋步履健,
两岸办学乡梦圆。
育达升达成功果,
海岛中原宏图展。
广厦林立群贤至,
桃李芬芳遍人间。
谋定身前身后事,
谱就利国利民篇。
访海上桥村颂创办人
杜福磊
2013年9月19日敬陪台湾施光训校长同访
海上桥村有心桥,
通连黄河达海岛。
广亚兴教誉神州,
学子贤达赞如潮。
山乡戏楼巍立高,
庠学书声峡谷绕。
口碑丰碑嵩岳颂,
鸿儒圣儒千秋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