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亚博士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探析
吴泽强
王广亚博士是享誉海峡两岸的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先后在海峡两岸创办了十所不同层次的学校,累计培养学生数十万人,办学成就蜚声海内外。2004年,为振兴家乡高等教育事业,回馈桑梓,投巨资创办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教风严谨、学风浓郁、校风优良,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有幸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王广亚博士的教育机构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下,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近五年来,近距离追随王广亚博士工作学习,感悟至深,受益匪浅。在学院建校十周年之际,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试对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进行一番探析。
一、内化办学理念,增强凝聚力,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前提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王广亚博士以育才达人为己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成功校训,“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的办学原则和“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贯通,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蕴含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新时期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家、爱教育的高尚情怀。王广亚博士所创办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王广亚博士躬耕教育实践,熟知教育特点,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深谙高等教育规律,在办学过程中践行了“真理尺度”,才取得辉煌的办学成就。与此同时,他在办学过程中,敏锐洞悉社会的脉动,掌握人力市场的求才动向,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体现着办教育的“价值尺度”,如此才能让学校和学生具有竞争力,以卓越的办学绩效引领着民办教育的发展。我院在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这种“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张伯苓)我们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去解读、去丰富、去发展,使之成为我院发展中永具生命力的核心价值。
为此,成功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强调要理解办学理念,内化教育思想,要有高度的认同感,义无反顾地把学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安身立命的家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学院共发展、共荣辱,在推动学院发展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此,我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去体会和践行。
(一)要有担当的勇气,有谋有为王广亚博士倡导的“没办法就是有办法,有办法再想好办法”是对“担当”的深刻理解。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必须选择,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原意是要求人类敢于直面困难,正视挫折,积极想办法。人生最无奈的方式就是没有选择,其实这本就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选择。所以“没办法就是有办法”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同时他将其进行升华,而且强调其办学理念的“品质”的内涵,人生面对问题不仅要勇于想办法而且要想出“好办法”。这就是强调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精神。创办人曾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大家要有“企图心”,并语重心长地说:“凡事开心,并坚持到底,绝不轻言放弃,没有大成也有小成,即使最后连小成也没有,起码内心不会遗憾。”[4]109
(二)要有责任心,把职业当事业
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奢求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至少要有孟子的“慎独”、康德的“良心”,前者即个人在单独生活工作中严格、谨慎地规约自己。后者的“良心”被解读为“在人之中的一个人内部法庭的意识”——一个人有良心,对康德来说意味着:他能够仔细地倾听内心法官的声音。我认为一个有“良心”的人,能够“慎独”处世的人,一定具有工作责任心,会为热爱的事业孜孜以求。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王广亚博士说:“老板是以事业的态度做事,所以成为老板;打工者是以谋生、职业的态度做事,所以永远是打工者。”[1]85这使我进一步理解“职业即事业”这一观点的要义。打工者八小时以外休闲、娱乐,事业者一直没有时间休息,总是在筹划着事业的发展。试想我们一直以事业者的心态去“打工”,用心去工作,努力去学习,在充实的工作中一定会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要具有反思的气质,砥砺前行
反思对个体而言,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痛苦的;因为反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的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可以说一个谦虚自省的人,才有可能进步;一个具有反思气质的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幸事。“失败反省自己”是创办人的深刻人生体悟,“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言传身教的信条,“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更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主张,他们无一不在突出“反思”的生活方式。反思,简言之,就是检讨、“回头看”。个体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认识自我,关注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集体的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对当下的拷问,对未来的警示。这是创办人“反思”理念的内涵,旨在号召大家发扬反思批判的精神,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践行“创新”,与时俱进,推动学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是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本真价值。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其因此被视为“现代创新之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创新”从字面上看,有“首次出现”“初始”“前所未有”之意。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路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可见王广亚博士将“创新”作为办学理念之一,是期许学院在传承和发展中革新,观念、想法、做法永具前瞻性,保证学院的永续卓越发展。那么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如何践行“创新”思想?首先,创新是在“标准”“范式”之外另辟蹊径,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觉得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创新主张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人要积极向上,要自创,切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陈言套语……讲究走自己的路。”诚如禅家名言“呵佛骂祖”,要有“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勇气。诚然,创新者不是无源之本、张口乱道,而是从旧的传统脉络中脱化出崭新的风格、境界、智慧、见解,要有价值意义,这需要创新者有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积累与理性思考。
其次,要有问题意识,要有面向问题研究、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和行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矛盾,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问题意识”的增强,是理性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工作,就是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未发现、不正视、不解决。
最后,天道酬勤,要持之以恒。“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要从当下做起,才能对“创新”意蕴深切洞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有对研究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方能享受“创新”的顿悟瞬间,获得创新成果,养成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创新”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创新”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而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有力的工作行动。一次与学生深情有效的谈话、一堂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一项活动的高效组织都是“创新”。“创新”应涉及我们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行动。
三、倡导“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交融,升华“管理”内涵,走向卓越管理
“制度管理”是办学原则,“特色管理”是我院发展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特色管理既是管理思想、思路,也是管理的路径和方法。我认为“特色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管理要有特色,追求特色管理;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出特色,促进特色高校的创建和个性化。我院自办学之初,秉承王广亚博士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切合学院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所以学院才有形成“特色管理”的可能和前提。“特色管理”简言之就是“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有机结合和交融,从而升华、丰富“管理”的内涵。
“制度管理”是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王广亚博士曾讲,“本人在台湾办学之初,缺乏管理经验,致使早期的育达学校人事纷扰、行政失序、校务松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痛定思痛之余,决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务管理办法”。正是有制度的保障,所以在台湾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他把“好的制度”和“好的管理”确定为办学的重要原则。我院建校伊始就秉承“制度管理”思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编印了《章则汇编》,强化了制度执行,对推动校务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制度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但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制度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因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从这个层面上看,“制度”是动态的。我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化”,其核心是“既重视制度管理,又要重视按制度精神办事”,达到严格管理与严而不苛的辩证统一。因此,我院在管理实践中提出:“必须按制度办事……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学会按制度精神办事,我们管理者不能用制度的具体规定,来反对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制度管理”的超越,要求管理者更具智慧,在执行制度时要对制度有深刻的领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倡导人文关怀。从“制度管理”到“按制度精神行事”不是一种简单的嬗变,而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升华,使管理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更具有民主性、人文性。
首先,“按制度精神行事”要求管理者要完全理解制度的内涵、具体要求、本真意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制度执行不偏差、不僵化、不过激,从而保证制度的良性运行。王广亚博士曾说:“办法是人订的,有其因时因地之限制,而制度本身是死的,若不能灵活运用,必然导致行事僵化。”
其次,“按制度精神办事”要求管理者慎于思考,敢于对制度本身提出质疑,勇于反思,修订制度,甚至颠覆制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制度更加合理化,从而运用好制度。如果管理者安于做一个没有思考的“单向度”的人,我想这是学校发展的悲哀。诚然,反思批判的前提,是我们对认识的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识读,不要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只有这样,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反思“制度”不是反对“制度”,更不是反对“制度管理”,而是促进制度更完美,管理更规范。我想这是“按制度精神行事”的价值旨趣。
最后,“按制度精神办事”给管理者在执行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事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前提要维护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更要捍卫制度的严肃性,维护人的尊严。总之,正如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所言:“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按制度精神行事”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丰富性、不确定性,指明了管理的路径、策略和价值取向,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去探索。
教育无止境,爱满天下。笔者深深感受到王广亚博士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河南省原副省长贾连朝先生对王广亚博士有十分中肯的评价,认为他的身上充分印证着“教育养身、教育养心”的人生体悟。教育事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他对教育有一颗永不疲倦的痴心,有一颗矢志不渝的恒心。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止于至善”,更重要的是创办人有一颗大爱的善心。这一事实让我体悟到教育的力量,即教化的功能。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将释放更大的活力和空间。成功学院将继续秉承和践行王广亚博士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务实笃行,为推动学院早日建成高水平的民办高校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广亚.成功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广亚.升达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广亚.广亚锦言拾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广亚,林郁.王广亚的奋斗人生[M].台湾: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