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亚博士的校徽寓意“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四育均衡,专业第一”探析
裴晓涛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王广亚博士非常重视校徽的设计和校徽的文化内涵,在创办育达初期就设计制作了标示清晰、特色鲜明的校徽,并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蕴含其中,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成功学院校徽的渊源、构成与文化内涵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来认识和把握创办人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校徽是一所大学的标志和象征,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徽是学校精神、气质和风采的形象化标志,是时代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折射,是学校独特文化精神境界的体现。校徽是一种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其固定的形状、结构和特征、丰富的意蕴,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大学校徽是设计者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色彩和文字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深刻寓意的图形。设计出既结合学校特征又富有思想内容的好校徽,它本身就可以使师生在可感触的艺术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热爱自己的志向,并为捍卫它的尊严而披肝沥胆。因此,可以说,校徽是一个大学最直接、最生动的标志和象征,它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形象。
校徽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高等学府的校徽不外乎是学府的题名,为了体现其地位和文化,往往是请当时的名家给予题字,比如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名字就是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墨宝。经过历史的变迁,特别是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建的系统设计对当代的企业、学校、机构、国家等各种组织和集体的形象塑造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标志是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大学校徽也不例外,它是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改变以往的只通过汉字表达的局限,运用多种造型和手法来传达学校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
大学校徽的存在或者表现形式包括颜色和形状,而颜色又包含在形状之中。大学校徽的颜色一般是由单色或者两到三种颜色组成,四种或者四种以上颜色的大学校徽比较少见。大学校徽颜色倾向于红色、蓝色、绿色,也有少数大学校徽使用黄色或者黑色,偶尔有使用白色的大学校徽,不过白色更多的是作为陪衬,可能是因为这几种颜色在众多颜色中最醒目最容易辨认。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校徽如牛津大学的校徽是蓝色的,哈佛大学的校徽是红色的,俗称牛津蓝和哈佛红。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颜色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大学校徽一般为圆形或盾形的盾牌形状。欧洲的大学校徽多为盾形,因为盾徽是西方贵族的家徽,象征着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等,这与欧洲大学培养绅士的教育理想相契合。绅士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具有高贵典雅的精神蕴涵。以盾徽彰显其风貌,可谓贴切。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其首字母u正好与盾形一样,两个倒扣的字母可以组合为一个圆形,所以在英语国家大学校徽中有圆形也就不足为奇。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源自西方,因此我国的大学校徽最初也是模仿西方的大学校徽。可是,崇尚圆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倾向,历来有天圆地方之说,比如说我国古钱币基本上是圆形的,中间有方形小孔,象征着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再比如说,我们常说做人也要外圆内方,与人打交道要圆滑灵活,内心深处把握自己的做人原则。因此,我国的大学校徽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圆形的设计,这里面其实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大学校徽是由字(文字、数字符或字母)图(具体图像或抽象图像)构成,多为盾形和圆形。文字、数字符或字母为“言”,具体图像或抽象图像为“象”,文字或图像的造型蕴含的寓意为“意”。大学校徽是言象意的结合体,其核心是校徽中的意象或者说主体图像,文字如校名、校训、建校时间等只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大学校徽的结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为言,一为象。言与象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能够最大限度表达出大学校徽的意蕴,即校徽的寓意和象征。尽管国内大学校徽设计开始是模仿西方大学校徽,然而,其造型比之后者更加灵活多变,并且在模仿中有所超越。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相由心生,心随境造。意念所及之处,皆可为意象。国人观念中的物象不仅仅是局限于事物的具体形象。由于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在国内大学校徽中,汉字也经常作为意象的造型元素。通过对国内大学校徽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大学校徽主体意象的造型大致可分为文字类、具象类、文字与具象结合类、抽象类四种(如下图)。总之,大学校徽伴随大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并且逐步规范和系统化,成为言、象、意的结合体。
二、王广亚博士设计的校徽的渊源与构成
创办人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育才达人的教育理念。他所说的“育”是指“培育人才”,让学生学到知识,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达”是表示“至善之境”,就是要培养学生达到最好境界。创办人在办第一所学校时,将其取名为“育达”,就蕴含了这个教育理念,并且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并始终不渝地身体力行。创办人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办育达初期,创办人就根据自己的办学主张和对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出了育达的校徽(如下图)。
大学校徽作为大学的形象识别标志,具有自己的特征,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育达教育体系的校徽由四个“丿”,按“十”字形组合而成。每一个“丿”既相互独立,富有内涵,又联为一体,构成一个醒目的图案。校徽的颜色为红色,显得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创办人把这一校徽的内在意向释义为:“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四育均衡,专业第一。”[7]246这样,育达校徽的主体意象醒目直观,充分体现了创办人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精神,富有很深刻的文化蕴涵,在形体上与其他大学校徽有明显的差异,让人一眼就能够识别出来。
成功学院的校徽的渊源是育达校徽,它继承和沿用了育达校徽的核心标志与主题意向内涵,但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更成功学院的校徽采用的是国内大学校徽通用的圆形,圆形犹如动感的车轮,寓意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学校前途一片光明,并且表示圆满,体现出与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校徽内部以地球仪作背景,表达了学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远大追求。校徽的中心部位是育达校徽的标志,蕴含了创办人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四育均衡,专业第一。图案顶部是学院的中文校名,注明了校徽图案的专有性。图案底部是英文校名,表明了学院办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校徽的颜色以红色和深褐色为主,红色体现充满热心、热情,昂扬向上;深褐色体现勤劳俭朴之个性。校徽图案整体观之,又像一枚铜钱币,体现了学院以财经类办学为主的办学方向。校徽设计简洁大方、圆融美满、意义深刻、构思精妙。
校徽是学校的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校徽也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成功学院2004年建校,在创办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实现了由合作办学到独立自主办学的重大跨越。其间合作的母体学校河南财经学院升格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因此学院在短短的八年办学之中实现了两次更名,沿用了三个校名。这一历程也体现在校徽之中,为校徽所记载(如下图)。但校徽的内在蕴意始终未变,一直坚守育达校徽的精神,体现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三、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校徽的文化内涵
我校校徽为我院所独有,而在其核心标志“+”和根本释义上,与创办人创办的其他学校是一致的,其形相同,其意相通。释义概括起来为“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四育均衡,专业第一”。
(一)顶天立地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一组意义深刻的范畴,《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详细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理——“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天人合一”中“天”是会意字,“人”是象形字。“天”是由“—”“––”“人”组成。在《易经》上“—”叫阳爻,代表天、阳、雄等;“––”叫阴爻,代表地、阴、雌等;“人”立于“––”之中,顶“—”,这个图像传递给我们的基本意思是“大地孕育滋养万物,人为万物之灵长,顶天立地,于天地之中”。我们不妨借助古人模拟联想的思维方式,将这两个符号交合一起,即“阳入阴中、阴阳交合”,就形成了一个“+”(十字花),“+”(十字花)的意思就是:天地交合,人初生。人是万物之灵,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创办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用直观形象化的图案标识于校徽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足见创办人对办教育、培养人的赤诚和良苦用心。
创办人办学初期,把教育机构的名称定为“育达”,就体现了“顶天立地”的思想内涵——培育人才,达至善之境,就是要培养学生达到最好境界,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学生。所谓“顶天立地”的大学生,“顶天”,就是要志存高远,有理想,有信念;“立地”,就是要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立志,“志不确则无以立功”,这是创办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知。人人都希望自己能为国家民族立下大功业,但立功必先立志。志不立何言立功?因为没有立志就没有目标;目标迷糊,则心不专一,欲望多端,杂念纷陈。今日干这事,明日则又见异思迁,心思不定,干什么都是半途而废。创办人的教育事业做得这么成功,培养了数十万人才,究其原因也在于在年轻时立下了通过办教育来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一宏大志向。然而,要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志向是不行的,但路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饭是人一口口吃下的,事业也是逐渐做大的。你不可能今天还一钱不名,明天就成了大企业家;也不可能今天才读了一本书,明天就成了大学问家。古人讲:“登高必自卑,涉远必自迩。”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作幻想。生活中,我常见一些人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希望一个个落空,还埋怨生不逢时,千里马不遇伯乐,却不从自身检讨原因。人生是需要为自己设定目标,这个目标既要志存高远,又要量力而为。创办人说过,我们一生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不见得皆会一蹴可及,成功的人并非每件事皆会如期做得完美,心底渴望的目标不一定可以顺利达成,外在环境也并非能如愿马上改观。我们只能持久不懈地改善自我,向自己设定的力所能及的目标努力,终有一天,自己的崇高理想会美梦成真。坚信,笑在最后的是韧劲十足、坚持不懈的人。
总之,顶天立地就是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二)继往开来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社会不断向前,不断变迁。政府更迭,人事异动,政策就跟着变动。身处这样的环境,如果不能洞烛先机,积极改革,求新求变,及早因应,很快就会被进步潮流远抛在后,终至淘汰。这个道理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办好学校都是具有深刻启迪的:要想实现更大发展,就要居安思危,继往开来,决不能墨守成规,原地踏步。
继往开来就是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历史上大凡事业有成就、有大作为的人,都是善于把握时间、珍惜时间,特别是把握今天,坚持不放松的人。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对于有志者,时间是最宝贵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创办人常用这些诗句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因为时光如流水,一去不返。蹉跎老大,只会徒然伤悲。创办人很不赞同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将来,而不知把握现在。因为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将来是现在的发展,抓不住现在,何谈将来?不珍惜今天,拿什么去迎接明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住今天是最现实的,今天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为明天做事打好了基础。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可以说,把握不住现在,就没有成功的将来。因此,继往开来的先决条件,就是把握时间,尤其是把握现在。
继往开来就是要勤奋向学,耕耘未来。创办人说:“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知识很多,不读书,不学习就会成为时代的落后者,要趁年轻时候,抓紧时间,勤奋读书,不可一日倦怠。”[4]50他常勉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少年重学习,青年重修养,壮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4]64。在我院图书馆一楼大厅的显要位置,创办人亲笔书写了《坐拥书城,掌握未来》这样一篇文字:“带动中国走过五千年的经验智能,就记录在这儿!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脉动、科学之奇、寰宇之美,弹指间展现眼前。历代炎黄子孙再没有人像我们这一代这样幸运!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勤耕的精神,在馆内自拥书海,网络遨游,定下心来耕耘自己的未来。让华夏子民将再次扭转乾坤,开创灿烂的明天。”激励成功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定下心来耕耘未来。
(三)四育均衡
创办人对学生的培养主张是:“德智体美,四育并重。”[7]246我校校徽,中间为“+”(十字花)图案,四周有类似“人”字的符号。创办人用校徽这一代表学校符号的形式和具体的实物形态深刻体现了“四育均衡”的教育思想。只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均衡发展的人,才能支撑自我,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品德高尚、才识卓越、人格健全、有为有守”的人,最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要注重修身,诚信友爱。创办人教育学生,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聆听教师教导,既向老师请教文化知识,从老师那里得到释疑解惑,也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创办人要求学生确实履行“秩序、安静、礼貌”三大要求,以养成学生礼让而不纷乱、文雅而不浮躁、谦和而不骄蛮的习性。
要学会学习,勤勉笃行。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创办人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第一要务,最好的学生是勤学力行,最美的学生是庄重文雅。”[4]52“学生的职责就是求知,求知而不用心听讲、勤做作业,要想学业进步,不啻是缘木求鱼,这种放弃本分的态度,就会愧对父母、师长的期盼。”[4]53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身份是最值得珍惜的。身为学生,分内职责即在多方面充实知识,除了课业上的学习外,对课外的相关知识也能愈求充实愈好。“大学几年里,你能把老师教的都学会了,将来你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发展都不会有问题。”[4]45要强身健体,热爱运动。创办人治校,一向提倡体育运动,以活泼师生课外生活,增强体质,也使师生们的身心感到轻松愉快。创办人反复强调:“对于我们每一位常人,健康是自己最大也最珍贵的财富。健康胜过功名富贵,胜过黄金白银,胜过任何浮华与虚荣。”[4]200
要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创办人谆谆劝导学生:“学习读书做人的同时,要学会做事,热心公务,多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勇于克服困难,果断而又灵活地处理日常发生的各种事情。”[4]44创办人还用一生成功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发扬“三吃”(吃苦、吃亏、吃气)精神,领悟和实践“三吃”精神学生将终身受益。
总之,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勤俭朴实的优良质量是创办人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创办人四育均衡的学生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文化;既要有智慧,又要有责任;既要学会关心自己,又要学会关心他人;既要学会关注自我,又要学会关注社会;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要有一种“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态度和“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胸怀。
(四)专业第一
创办人认为,办学校,如何使学生有一技在身,是教育目标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有它特定的目标,但最终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够发挥所长,服务社会。简单地说,是人人能就业。他进一步指出:“我办育达商职、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升达大学及成功学院,一直秉持一个教育目标:‘一技在身,人人就业’,为学生找出路,能够百分之百地就业。”[3]5创办人把他的这一办学目标清晰地进行了设计,视为“三步走”策略,即他希望毕业的同学第一步能够找到工作,能够胜任工作,能够喜欢工作;第二步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家庭生活;第三步能够创办事业,为我们国家多创造些就业机会。第一步、第二步强调的是使学生掌握“术”,即“本领”;第三步,强调的是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创属于自己的“业”,即“事业”。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立身之本。无论是掌握本领,还是创立事业,创办人都把学生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因为这是找到工作的前提,事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创业的砝码。
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是一名大学生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普通公民的重要区别。掌握专业知识,不仅是由科技进步、科学发展所决定的,也是由适应未来社会分工的要求所决定的。要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进入大学不是来享受安逸的生活的。在学校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的同时,大学生不能丢弃了学术传统和学习的本质。就成功学院讲,创办人反复强调,它是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其他层次与类别的教学型的院校,是以商科、人文学科为主要学科,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创办人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校学到专业理论和科学知识,掌握熟练的英语和计算机理论与技能,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的就是创办人提出的“专业第一”的理念。2004年8月,创办人在云台山升达学院和成功学院主管训练班上明确提出了“三三三制”,其中“三特色”的首要特色就是“两证多照”,这表明创办人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两证指的是毕业证、学位证。两证俱全,才算是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多照”,实际也是“证”。如英语“四六级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我们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以实际本领拿到必要的证照,在就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2014届毕业典礼上,创办人亲自为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同学颁奖,为鼓励更多的学生考取这项证书,创办人当场宣布,把奖励资金由1万元增至3万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创办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高度重视。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努力形成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吻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应对毕业后工作和研究的挑战所需要做好的重要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为毕业生离开校园后的继续学习、在未来的工作中提升能力和素质奠定重要基础。创办人在办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并用“专业第一”理念进行强化和引导,但“专业第一”不等于“专业唯一”。创办人认为,专业技能知识只是一部分,那就是“术”的应用层面,更重要的,应是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我认为“勤俭朴实、自力更生”是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
总之,“顶天立地”描述的是一个空间概念,意思是做人,应当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如何才能“顶天立地”做人呢?“四育均衡”者方可“顶天立地”。“四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只有此“四育”均衡的人,才能支撑自我,挺立于天地之间。“继往开来”描述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意思是做事应当除旧布新,承前启后。如何才能“继往开来”行事呢?“专业第一”者才能“继往开来”。“专”即“专”和“研”;“业”即“术”和“业”。做学问要有“专一”和“研究”的精神,有自己的“术”(本领)和“业”(事业)。只有此四者争做“第一”,行事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上述“四育均衡”“专业第一”不可割裂,它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四育均衡”是前提,意为“先成人”;“专业第一”是必然,意为“后成才”。“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是建立在上述两种具体行为上的状态,一个空间概念,一个时间概念,合二为一,就是整个宇宙。这也是创办人办学理念中“(外行)伦理、(内修)创新”在人的发展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广亚.成功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广亚.升达与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广亚.三本教育思想——我的办学理念和实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4]王广亚.广亚锦言拾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