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表明今后改革具有更高层面的内涵,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内触及社会结构,引发更深刻的变革。
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第一,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必须确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国家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现代中国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治理社会并使之健康有序地运行,前提条件是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和治理主体多元化相结合。政府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即便是一个积极进取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也难以满足多方不一的社会诉求”,而且这种利益诉求还在不断增加。加之政府管理失灵和出现管理真空地带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如何使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就成为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必须培育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区别于政府、市场和企业,基于各种形态的社会组织和媒介平台从事社会活动、表达诉求的社会力量。公民社会为需要者提供慈善援助和其他支持,并经过各种形态的组织和活动来影响公共政策,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达到“善治”的积极力量。
第三,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运行的主要职责。经常见诸报端和其他媒体的关于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难”问题的报道,说明现在一些政府部门连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责任都不能履行,更遑论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的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仅依靠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通过法治约束和制度监督的力量来实现。在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作为利益主体,追求与社会和大众不相干甚至相冲突的自身利益,那绝不是社会和人民的福音。必须通过有效的制约性制度,来保障政府掌握的、取之于民的公共资源能够真正用之于民。
第四,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要注重社会运行的统筹性和协调性。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更强调结果和目标,即实现“大治”和“善治”,更注重从根本制度上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仅仅讲“管理”还不能够真正改变部门分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以及经常发生的无人负责的现象。现代化治理体系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时要更加注重各项举措和政策的统筹性、协调性,这就需要对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改革。统筹协调各部门运行过程,需要一个更权威的部门来负起责任。
第五,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宁夏现有各类社会组织1.2万多家,但大都规模小、层次低、能力弱。要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支持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和事务的力度,在非公共服务领域,凡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可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切实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社会组织要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第六,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要把以人为本,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理念;二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协调承担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责任;三是政府在继续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去;四是通过多次分配发展慈善救助事业,让弱势群体和偏远农村地区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作者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陈之曦 原载《宁夏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